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高层装配式隔震结构研究是现阶段高层建筑研究的重点,而装配式隔震结构中的隔震节点更是保证隔震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试验研究高层隔震结构隔震节点性能,以期为建筑抗震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隔震结构提出以中震弹性为基准设防目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并通过引入结构性能系数φ调整同一震级下不同性能设防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迭代计算确定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方法,并通过两种不同的初值进行迭代方法的验证;对比了隔震结构采用直接设计法和传统的两阶段分部设计法的内力和配筋结果。研究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法可通过引入结构性能系数φ调整同一震级下不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以适应不同的性能设计目标;相比较传统的两阶段分部设计法,上部结构随隔震层的平动改变了构件之间的地震作用分配方式,减轻了中梁的受扭现象,使上部构件的受力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从隔震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具体结构进行分析对比,揭示了隔震结构在抵抗水平地震作用中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5.
砌体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用时程分析法对砌体结构的摩擦滑移隔震形式 ,夹层橡胶垫隔震方法及并联复合隔震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复合隔震体系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10种等效周期及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4种阻尼调整系数和5种加速度反应谱组合而成的200种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分别对初始周期在0.6~1.5s之间、屈服位移在2~11mm之间的100个单自由度隔震模型进行位移估算,并与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拟合中国加速度反应谱人工波计算隔震体系的延性系数较采用拟合美国、日本和欧洲加速度反应谱人工波计算结果大,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采用拟合类似美国、日本和欧洲规范中的加速度反应谱与其对应的阻尼调整系数匹配较好,通过选择合理的等效参数计算方法进行等效线性化分析,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计算结果;现有的等效参数计算方法和阻尼调整系数方法很难使基于中国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等效线性化分析具有较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基础隔震结构建立的单质点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化的隔震层设计计算方法——等效线性化位移法,通过输入目标参数进行迭代的等效线性计算,使隔震层位移状态收敛于系统的稳态工作点,以该位移为基础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同时给出了该方法的实用参数计算公式,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参数影响性分析提高该方法的适用性.并以某6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为... 相似文献
8.
9.
装配式住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高层建筑中,但现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对于装配式住宅的研究并不深入,甚至于有部分仍处于空白阶段,这对我国高层装配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高层装配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能够辅助我国更好地进行高层抗震研究,提升高层建筑抗震质量,进而降低我国在地震灾害中所遭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对隔震结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的预测精度,以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等效计算方法,分别在中、大震作用下计算对比对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剪力、位移响应结果的误差.结果表明在中震下,对于楼层剪力、位移角计算精度而言,采用Hwang法误差结果最小,值在-4%左右;在大震下,仅从隔震层位移计算精度上看,可采用JPWRI法,误差在8%左右,若要获得其他更好的结果,可采用Hwang法,精度范围在1%~6%.合理选用方法提高了对地震响应预测的准确性,文中研究可为隔震结构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砖混结构中设置隔震橡胶垫的工艺流程,提出了橡胶垫及预埋件的保护措施,并对隔震橡胶垫施工进行了观测,以确保其发挥良好的抗震性能,实践证明该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操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新型桥型—板桁结合梁桥的应用及此桥型的受力特点,并阐述了国内学者对这种桥型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板桁桥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该桥型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对板桁组合结构受力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桥面板荷载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板桁组合体系主梁的简化模型方法,针对不同形式的桥面板对荷载传递路径及大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对现行规范中简支组合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可靠度分析,研究了不同材料强度等级、不同荷载类型及不同抗剪连接件数量对组合梁可靠度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工字钢-混凝土组合梁弹性约束畸变屈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束畸变屈曲是不同于侧向屈曲和畸变屈曲的一类特殊的屈曲形式,通常发生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基于弹性地基压杆方法对组合梁弹性约束畸变屈曲进行了研究。将Svensson压杆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了腹板参与部分,并推导了两种基于改进压杆模型的变轴力稳定计算表达式。借助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现有变轴力弹性地基压杆方法用于组合梁约束畸变屈曲的求解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地基压杆方法对组合梁作用纯弯矩及三角形负弯矩情况符合良好,但对非线性弯矩分布情况精度较差。对约束畸变屈曲引入等效弯矩假设,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约束畸变屈曲等效弯矩假设临界长度简化公式,进而通过三步简化实现了连续组合梁弹性约束畸变屈曲计算。图16表7参17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构成和受力模式,从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推导入手,总结了组合结构桩体的内力计算理论、方法,提出了以"K"法理论为基础的结构内力计算的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其抗滑能力和桩体变形、内力分布规律,并进行分析对比,以期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估算对梁施加预应力后产生的挠度值时考虑徐变因素在预应力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分离法和弯矩图法两种考虑徐变的快速计算挠度值方法进行了原理分析,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两种计算结果相同。这两种计算方法在设计与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能快速算出结果,无论在计算分析方面或是在设计方面都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条件,有利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而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