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2003年8月15日,在多普达新款515智能手机的发布会上,中国移动宣布推出国内第一个开放式智能无线互联服务平台“E动互联”网站,与以往的低调不同,中国移动将该平台与多普达这样一个新兴手机制造商的新品发布捆绑推出,实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多普达与中国移动的关系非同寻常,这不仅表现在多普达的686和515等全线手机中都设置了一键直达“E动互联”的功能,近日中国移动全力促销的“高端移动商务套餐”中更是将多普达686手机作为首推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的“E动互联”似乎更像是多普达倾心打造的力作。“在网站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足不出户,漫游世界”的“网上冲浪”式的信息服务,而是越来越青睐于“随时随地掌握信息,轻轻松松享受生活”,强调个性化、位置化信息服务。据预测到2003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将超过固定互联网的用户数。1998年,WAP(无线应用协议)业务的诞生,吹响了启动无线移动互联应用时代的冲锋号,同时引出移动信息服务新概念──基于无线移动互联的信息服务。 一、无线移动互联概述 无线移动互联是今后20年新经济的重心,代表着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迅速融合,…  相似文献   

3.
《电视技术》2004,(11):86-86
“无线互联”的概念最早由IT类企业提出,主要指网络通信的无线联接。  相似文献   

4.
9月1日飞利浦消费电子部公布了其“互联星球”战略。飞利浦目前正在与电信行业进行着一系列特殊合作,并拥有众多在今天宽带和无线技术支持下丰富消费者数码生活的新产品,飞利浦正在将这两者进行整合。在“互联星球”体系下,飞利浦将进一步扩大无线、宽带和移动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对娱乐、信息和服务的无缝接入。在Wi-FiTM和UPnP等开放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构成“互联星球”战略基础的飞利浦Streamium系列产品可以使数字多媒体内容在PC和视频/音频环境间实现无线传输。飞利浦将把“互联星球”战略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消费电子产品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综合新闻     
《通信世界》2003,(22):8-9
中国移动推出“E动互联”本刊讯(记者 古松) 中国移动基于GPRS、WLAN无线接入技术和Internet应用技术的无线上网业务“E动互联”日前正式开通,“全球通”用户使用配置了Internet浏览器的智能手机,即可登录互联网,像电脑宽带“IE”上网一样,浏览新闻、股市行情,下载歌曲、MTV,查阅地理气象、公交换乘、列车航班等各类信息。作为中国移动实施“客户满意工程”的战略步骤之一,“E动互联”的推出,满足了“全球通”用户对“互联网随身携带”的愿望,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移动与SP合作开发的“E动互联”门户网站,汇聚了各…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国移动在“移动梦网”模式的基础之上,借GPRS整合自己的数据业务,希望“无线互联服务”成为一个真正的增长点,口号就是要“引领无线互联生活”。6月15日中国移动重庆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投入使用,这是中国移动建立的第一个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拥有1亿多移动用户,目  相似文献   

7.
《移动通信》2013,(12):14-14
6月26日在上海GSMA年度盛会上,中国移动以“互联城市无线畅想”为主题,重拳推出“无线城市统一平台”,为即将到来的4G时代排兵布阵。无线城市统一平台正式上线作为中国移动“移动互联战略”下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聚合基础网络优势、技术优势、用户优势和平台优势,提前布局4G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探索我国城市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1999年首先提出“无线互联”概念的王维嘉,当时曾预言到2004年这一产业将开始赢利,因为他觉得无线互联不会像有线互联网那样统统免费,尽管这一预言后来被证明晚了两年,因为2002年新浪、搜狐们包括美通自己就已经开始从无线互联中获益,但王维嘉敏锐的市场眼光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9.
无线互联的未来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如此辛苦地经营短信息,肯定不会只是为了赚0.1元/条的通信费。虽然短信息只是过渡业务,但对无线互联生存模式的探索很有意义。短信息构筑起了模拟的无线互联生态,搭建起无线互联应用的框架。而运营商在“模拟”时代所积累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地过渡到未来的新WAP身上。这个任务,WAP没有完成,而短信息做到了。 原中国移动市场部部长张跃曾经是WAP热情的布道者和“移动梦网”的策划者之一,他说: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不一定非要他们勉强接受我们的故事。既然现在短信息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子商情》2005,(11M):71-71
日前,Linksys于北京举办了以“轻松无线 安全互联”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推出了其业界首创的SES(secureEasy Setup)——一键式无线安全设置”.并发布了三款内置此技术的无线网络产品。SES是Linksys针对无线网络而推出的新型解决方案,它使用户从此抛开繁杂的网络设置与对无线网络安全的担心,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无线网络的两大弊端,实现了真正的轻松无线安全互联。  相似文献   

11.
近日,海尔电脑在京率先发布了包括全球首款“一键联”电脑、无线显示终端、智能润眼等在内的20余款台式机、一体机和体感游戏笔记本新品和海尔首创的“一键客厅TV”和“一键云应用”等最新家庭无线互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鼓俊 《通信世界》2001,(21):13-13
随着互联网等IT产业的兴起,国人对一些“新概念”、“新名词”的炒作尤其热衷,如“CEO”、“ICP”、“知本家”、“电子商务”、“互动电视”、城域网、“无线互联”等等,一个接着一个。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卫星互联网是继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因此,建立卫星互联网是适应未来万物互联的需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系统“分离”与“整合”的主要内容,以及实现“整合”所采用的互联技术和其它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移动和无线技术及其应用层出不穷,移动商务时代已经来临。手机短信息的骤然火爆引发了移动互联大战,中国移动于2001年3月推出了“移动梦网”计划,中国联通为了争夺无线互联市场,自2001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无线数据业务平台“联通在信”。短信息因费用低廉、终端普遍支持,推出伊始便得到了手机用户的热烈追捧。而这相对于移动互联的未来市场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未来提供无线宽频数据的速度将数十倍于现代的手机,彩色屏幕、视频播送、实时音乐下载和移动电子商务等应用将全都可以集成在手掌上。有人预测,这一新兴的移动数据业务将超过语音业务,成为上千亿元的庞大市场。 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设备制造商、运营商是否已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互联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领域的重要支柱。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无线互联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概述了无线互联技术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物流领域中的潜力和优势,深入探讨了无线互联技术对物流行业的积极影响。无线互联技术将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一步融合,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16,(13):46-47
承载着移动互联爆发式流量的无线宽带网络,被巨大的流量和无数个新应用推动着不断升级变革,针对短距离通信、大流量应用、密集场景、物物互联等需求的各类创新“黑科技”也逐渐显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实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无线通信》2000,6(8):42-43
移动办公出现以来的又一个新兴概念,是经济、科技、社会三者发展进步的共同产物。通过无线互联平台(MIPTM)及其应用系统的支撑,移动Office已经成为一种能够使用户获得随时随地、简便快捷、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的通信和办公能力的解决方案。通过移动Office和WAP技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可以从移动电话、掌上电脑、PDA等终端设备上收发数据,邀游于Internet之上。无线互联平台(MIP^TM),将因特网和移动通信网络有机地“粘合”起来,为无线互联提供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是实现移动Office重要的网络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全世界已经两千亿条,当时中国十几亿条,中国短信占全世界短信的1%,而现在已接近33%,完全是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照目前的速度,中国无线互联2006年将成为世界第一。”这是美通无线的总裁兼CEO王维嘉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总裁高峰对话”上作出的预测。他同时指出,到了2008年,中国将是世界上在移动互联方面最前列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张萍 《通讯世界》2021,(3):58-59
"互联网+"大环境下,无线通信网互联互通迫在眉睫.基于此,为优化无线通信网建设,构造无线通信网互联模式,本文主要基于150 MHz与450 MHz无线通信网互联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互联方法和实例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快推进无线通信网发展,满足相关行业生产需要,进而提升150 MHz与450 MHz无线通信网应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