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叙述金属超塑性成形的种类,实现细晶粒超塑性的必要条件。介绍超塑性成形工艺的应用现状。列出金属及合金的超塑特性。推荐超塑性成形用的模具材料。文末指出超塑性模锻工艺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正> 超塑性合金的应用 在超塑性状态下,不驯顺的金属开始驯顺了,它能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变形,这就给金属的加工技术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 超塑性在工业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 (1)由于超塑性合金在出现超塑性现象时,其塑性极好,变形能力很强,因此可以制出形状复杂的工件。 (2)由于超塑性合金的形变抗力很低,因此可以采用低廉,新型或较轻的成型设备。 (3)超塑性成型能保证非常小的公差配合,因此能减少加工费用,节约材料。  相似文献   

3.
在对空心圆锥体外侧表面带凸耳的7A04铝合金零件超塑性成形结构工艺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具设计和超塑性成形试验。结果表明:该零件在超塑性成形过程中,金属将同时向凸耳和空心圆锥体模腔内流动充型,导致变形阻力增大而无法成形;必须分两步进行超塑成形:先成形空心圆锥体,再成形凸耳。与原机加工工艺相比,超塑性成形该零件的工艺简单,节省材料60%以上。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轻合金板材气压成形工艺及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探讨了爆炸成形、激光冲击成形、超塑性气胀成形、热态金属气压成形和快速塑性成形几种典型工艺的应用现状、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总结了铝、镁合金等工程材料超塑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指出新型高应变速率工艺材料开发与应用和低成本、高性能产品的气压成形工艺研究将成为金属板材气压成形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日本少水夕公司与新一代金属一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协会,共同研究开发成功了能够以高速度变形加工超塑性铝合金的成形技术。过去对超塑性合金加工时,因为加工速度太慢生产率低以致增高了生产成本给生产带来一定困难。此次开发成功的新技术,是通过熔融合金雾化急冷刺得具有纳米品微细结晶结构的铝合金粉末,随后将这种合金粉末于3扣℃温度下经放电等离子加工制得烧结体。所得铝合金烧结体具有粒径<lpm的结晶构造,能够以相当于传统100倍的变形速度1%/s进行超塑性加工.故可用油压锻造等进行锻造成形,这种超塑性铝合金可广泛用于航空、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沃塞斯特超塑成形金属有限公司使轻金属板材超塑成形简单价廉的设备。文中提出了两个新发展的超塑性的合金——Supral5000和220。  相似文献   

7.
冲压是汽车生产中四大工艺之首.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经塑性加工成形.冲压加工是完成金属塑性成形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最基本、最传统、最重要的金属加工方法之一。冲压工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及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对汽车制造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冲压工艺首道工序的开卷,主要是把原材料依据产品规格.切断成最适合的尺寸供应到冲压线上的加工工序.  相似文献   

8.
许多工业部门依靠快速成形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飞机制造业正在采用一种低速,需较高成形温度,及合金材料远比普通合金昂贵的工艺对铝成形进行研究。这种工艺称为超塑性成形,并成功地应用到钛制件的加工中,它对于轻金属也能显著地降低成本和重量。  相似文献   

9.
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变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国内外非晶合金超塑性基本性能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根据材料成形工艺的要求,提出了非晶合金超塑性成形研究的内容。介绍了非晶合金超塑性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温度和成形速率对变形的影响,介绍了粘度的影响因素,对这些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展望了非晶合金超塑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加强非晶合金超塑性流动过程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铝-锌-镁-锆超塑性合金的变形力学特性与成形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塑性直接影响金属的加工使用性能,为了提高金属的塑性,增强金属的成形能力,材料工作者从材料的提纯、冶炼、锻压、热处理、强力成形等工艺技术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未能大幅度地提高金属的塑性。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发现了金属的超塑性现象,而后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研究工作。到目前,人们把超塑性看成金属的一种重要属性。西方国家在五十年代开始逐步重视超塑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金属都具有一定的塑性,而超塑性材料具有非凡的延伸率(δ>200~2000%)和小的变形抗力,所以极易变形,这种特异的塑性称为超塑性。现已发现,有二十几种纯金属和一百多种合金具有超塑性。我们研究和应用的是典型细晶粒超望性材料 Zn Al22、ZnAl22CuMg、ZnAlCu,这三种合金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异常好的超塑性,简直能象热塑料那样容易成形,因此可采用气压成形法加工出形状复杂的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管材成形新工艺:固溶处理→颗粒介质内高压成形→人工时效。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整合金变形前后的力学性能,应用颗粒介质内高压成形技术实现管件塑性成形,以期建立一种工艺实施简便、设备要求较低、产品设计灵活的高强铝合金管件加工方法。结果表明,固溶温度560°C且保温时间120 min时,合金伸长率提高了313%,但强度和硬度大幅减低;对合金进行固溶后时效处理,当人工时效温度180°C且保温360 min时,合金塑性下降,强度和硬度等性能指标恢复至固溶前状态,确保成形零件具备母材力学性能。此工艺方法使AA6061挤压管材的最大胀形率提高了25.5%,管件材料性能达到了原材料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板料超塑性胀形成形是一种全新的金属成形工艺.用Pare-Stamp2G板料成形数值模拟软件对一个实际成形件的超塑性胀形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超塑性胀形成形变形过程中成形件的应力、应变、摩擦和厚度分布,研究了超塑性胀形过程中金属变形规律和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am-Stamp 2G板料成形数值模拟软件是超塑性胀形成形工艺应用到实践中的有效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
振动塑性加工及其在轻合金成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动塑性加工是将超声波等形式的振动施加在塑性成形的模具或坯料上,以达到提高坯料变形能力和加工质量等目的的一种塑性成形技术.回顾了振动塑性加工技术及其在铝、镁等轻合金塑性成形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探讨了利用该技术提高镁合金塑性成形性能与质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金属塑性成形加工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传统的加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材料利用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振动、噪声对操作工人以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和污染。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金属塑性成形加工在资源、能源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普遍症结,提出了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是金属塑性成形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绿色塑性成形加工,应从技术、工艺和设备三方面入手,走金属塑性精成形之路。  相似文献   

16.
型腔复杂的小型腔钢模,通常采用制模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加工质量差的电火花加工。本文应用金属的超塑性成形锻模模腔,试验证明模腔成形良好,符合图纸技术要求,与电火花加工相比模块制造成本降低约54%,模具寿命可提高3~6倍。该工艺不仅为钢的超塑性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为型腔钢模的制造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大型的飞机另件重新设计为更加整体化的结构时,减少紧固件和节省在另件上钻孔与安装的费用是可以实现的。有严重卷边与尖锐角度的另件和通常只能用棒材或锻件机加工的小而复杂的另件也能用该工艺制造。这样就能增加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切削加工的消耗。但是,试图用常规的成形工艺来随意地利用金属的超塑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半固态金属加工被誉为跨时代的 2 1世纪的新技术。从 2 0世纪 70年代初开始 ,到 90年代金属的半固态流变和触变成形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主要是铝合金用于压铸汽车零件 ,使合金用于压铸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和摄像机外壳等。在 2 0 0 1年 11月于海南举办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研讨会上 ,相关文章报导了这方面的一些新进展。丁志勇、谢水生报导了在半固态金属成形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是 :半固态合金非技晶组织的获得及其成形机制研究和半固态流变力学模型的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在成形工艺方面 ,目前进入实用的流…  相似文献   

19.
半固态金属加工(SSP)分类及新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半固态金属加工与固态加工、液态加工,同属金属加工一大领域。由于半固态金属具有特殊属性,即加工温度低(与液态加工比)、变形抗力小(与固态加工比),为高效、低耗实现金属热精密成形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本文就半固态金属加工所涉及的工艺方法进行分类评述,以期推动其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并获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先进材料超塑成形技术》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该书阐述了超塑成形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超塑性的概念与分类、超塑性简史、超塑变形的力学特性及组织变化和超塑性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得到广泛应用的组织超塑性的条件、机制和主要的材料种类;详细介绍了作者关于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与镁合金、超细晶陶瓷、铌硅难熔合金、镍基纳米复合材料和金属间化合物等若干种先进材料的超塑性能、超塑成形方法和复杂形状零件成形工艺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