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南方离子型稀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从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生产阶段、闭矿阶段提出全过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求更有效的控制离子型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为离子型稀土矿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稀土》2016,(3)
在介绍离子型稀土矿矿床矿物独特赋存特征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发展演变,比较了三种工艺的优劣;提出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提取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离子型稀土无铵绿色开采工艺采用硫酸镁替代硫酸铵作为浸矿剂,以氧化镁作为沉淀剂,从根本上避免了氨氮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绿色开采工艺。为研究新型绿色无铵开采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植物盆栽实验、斑马鱼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硫酸镁浸矿剂浓度对植物和鱼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镁浸矿剂浓度对植被和水生生物的环境影响为可接受范围,验证了无铵绿色工艺的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稀土》2017,(1)
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废水采用膜分离集成工艺进行处理,以便回收其中的稀土,降低出水的氨氮。结果表明,在经过废水的预处理后,两级反渗透膜的工艺能将废水中的氨氮降低到5.04 mg·L~(-1),低于15 mg·L~(-1)的废水排放指标。而出水中的稀土离子为0。经过反渗透浓缩回收的高浓度氨氮可循环回用于稀土的浸出过程中,而浓缩回收的稀土可通过纳滤膜进行再次回收富集。稀土回收率达到了92.98%。研究发现,稀土开采废水的预处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很关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离子型稀土矿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3种开采技术,并分别从环境破坏、资源利用率、提取效率等方面对比了3种开采工艺,同时,首次提出了环境损伤的概念,研究归纳了离子型稀土在开采中产生的环境损伤,并将其分为地质环境损伤、大气环境损伤、水体环境损伤、土壤环境损伤4类.从过程分析的角度探究了3种开采工艺环境损伤产生的原因,并从工艺技术、生态修复、安全管理等多个方向提出防治环境损伤的措施.建议今后进一步研究原地浸矿的基础理论、工艺短流程、渗流场演化和矿体强度弱化规律、重金属离子和氨氮污染的转化及二次迁移规律等,优化原地浸矿工艺.研究开发高效新开采工艺、新浸矿剂、土壤改良剂,以促进离子型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究了更加实用的膜技术应用于处理稀土矿开采的废水,提出采用两级反渗透膜浓缩加硫酸调pH值工艺,使得二级反渗透出水的氨氮浓度低至5.05 mg/L,清液可直接达标排放或回用。浓缩液再经过纳滤膜,可进一步分离稀土离子,稀土离子总回收率达到93.01%。纳滤膜的清液中只有硫酸铵,可作为浸出试剂再利用。此实验过程中稀土离子和氨氮资源都可被回收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多年来采用以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的原地浸出工艺开采,氨氮污染问题凸显;近年来开发出以硫酸镁替代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的绿色无铵开采新工艺。为研究新型无铵开采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分别选取全覆式离子型稀土矿块和裸脚式矿块设置测试样方和对照样方,测定典型植被芒萁的叶绿素含量和覆盖度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研究表明,受注液影响的样方和周边未受影响的对照点的植物生长情况、叶绿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异,说明无铵绿色开采工艺对不同类型的离子型稀土矿山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可以接受范围内,验证新开采工艺在不同类型稀土矿山的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浅析原地浸矿开采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紫彬  蔡昶  袁宪强  王强 《稀土》2013,(4):99-102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所特有的稀土矿床,多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近年来,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巨大伤害。本文结合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多年开采经验,对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做出分析,并提出部分整改建议,为离子型稀土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展了新型无铵绿色环保浸矿剂探索试验,研究了浸矿剂浓度、液固比和pH值对硫酸铵、硫酸镁和SAK(一种含K和Al的复盐) 3种浸矿剂浸矿的影响,并综合比较了该3种浸矿剂的浸矿效果。结果表明,RE和Fe、Si、Al、Ca杂质元素浸出率随着浸矿剂浓度和液固比增加呈现先增后趋于平缓趋势,随着pH值增大而呈现递减趋势;在浸矿剂浓度2%、液固比0.6∶1、硫酸铵和硫酸镁pH值5.0、SAK pH值3.0的条件下,进行稀土矿中金属浸出试验,Al浸出率大小顺序为硫酸铵>硫酸镁>SAK;Fe、Si和Ca则为SAK>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镁,硫酸铵和SAK浸矿速度较大,洗水用量较少。从无氨氮绿色环保、浸矿效果方面考虑,确定SAK为新型浸矿剂,最优浸矿工艺参数为浸矿剂浓度2%,液固比0.6∶1,pH值3.0,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为96.93%,Al浸出率为13.78%。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能观测性和能控性新视角,采用CRITIC-G1组合赋权与云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评价模型,并对不确定开采条件下的原地浸矿工艺与堆浸工艺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①基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  相似文献   

11.
以离子型稀土矿为原料,采用无氨氮、镁皂化萃取分离稀土专利技术以及模糊萃取分离技术,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稀土回收率达94.5%。同时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均采取了有效防治措施,做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2.
本文究研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选矿的药剂分布,首次应用选择性吸附和非选择性吸附的药剂消耗概念。总结出淋洗过程药剂的总平衡,给出了药液流出率和药剂利用率的公式,为生产降低药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分析目前离子型稀土矿采选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这些方法,将能有效地提高稀土矿金属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从七十年代先后发现离子型重稀土和轻稀土矿床以来,不仅由于它是一类新型而独特的矿物资源,而且它具分布广,储量大配分全、有价元素含量高;放射性低、杂质含量少;易勘探易采冶等特点而受到重视。对于它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有成效的探讨研究工作。但到七十年代末,由于受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等的制约,这类矿山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产量还不多。  相似文献   

16.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易开采、效益高,形成了开稀土矿热。据我地区不完全统计,原有130多个矿点,1988年猛增到200多个。由于无计划开采,出现了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顾前不顾后的现象。目前已造成尾矿乱堆、堵塞河流,影响了进一步的开采。如我公司直属厂,仅几年就有三分之一的浸取池报废,有的开不了两三年就报废。由于无计划的乱采,已造成了严重的地面裸露、水土  相似文献   

17.
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较为特殊的一类矿床类型,其形成与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气候息息相关.由于开采技术门槛不高,在当时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曾形成一波开采热潮.开采工艺经历了池浸、堆浸、原地浸矿工艺,浸矿体系也从钠盐浸矿逐渐转变为铵盐浸矿,伴随着四十多年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氨氮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根据离子型稀土矿氨氮...  相似文献   

18.
离子型稀土矿土壤对铜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矿土、尾矿土作为供试土壤,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Cu在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Cu在原矿、尾矿土中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u在尾矿土的吸附量大于原矿土;用Langmuir、Frundlich、Temkin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3,其中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Elovich方程是描述Cu在原矿、尾矿土中吸附动力学行为的最优模型,其次是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差的是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Cu在原矿、尾矿土上的解吸量随解吸平衡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Cu的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幂方程.   相似文献   

19.
陶伟 《世界有色金属》2023,(15):187-189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行业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矿产资源而言就面临极大挑战,要想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就必须提升采矿效率,同时还要更低成本的对矿床进行开采。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已经研发很多采矿技术,其中使用离子型稀土浸矿技术能够有效对矿体进行开采,在浸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化学的平衡反应,以此实现采矿目的。然而在浸矿过程中浸出剂的浓度、流速、温度、固液比以及PH值都是影响浸矿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就实验统计发现浸矿剂的硫酸溶液浓度固液比为1:1,PH在4.5,流速为三毫升每分钟时稀土的浸出效果相对较好,浸出率高达80%左右,以下主要通过试验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提高浸出剂浓度,双日浸矿,峰值截取,高低峰液分开,逆流浸矿等技术。这种工艺具有既可提高溶液浓度,又可保证获得较高的稀土浸出率,从而达到提高稀土产量,保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稀土资源浪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