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的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低空飞行机器人系统研制取得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在我国26次南极科考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传感器世界》2007,13(11):41-41
在即将开始的第24次南极科考中,“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将作为两名特殊队员,加入这次探险,主要任务是测量南极冰盖边缘运动,探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冰盖的影响等。据悉,这是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将对极地机器人今后的研制起示范作用。该机器人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北极高纬度和科学考察中长期冰站对海冰在一定范围内连续重复观测的需求,设计了面向冰下环境的自治/遥控水下机器人(北极ARV)导航定位系统.提出基于海冰运动修正的水下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通过定时引入海冰运动信息,实时准确获取水下机器人相对于海冰的位置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还提高了冰下作业的安全性.仿真试验和北极冰下应用证明这一导航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传感器世界》2008,14(8):50-50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制的北极冰下自主/遥控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简称“北极ARV”),于7月11日搭乘“雪龙”号赴北极参加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这是继2003年“海极”号ROV赴北极科考后,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第二次参加北极科考活动,也将是我国极地科考中首次采用自主/遥控混合作业模式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环境监测作业。  相似文献   

5.
《传感器世界》2007,13(7):48-48
近日,“CR-02”6000m自治水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课题验收会在青岛召开,至此,该项目在完成高水平研究与开发和大量湖海试工作的基础上正式结题,成为我国继“CR-01”后又一个深海科学考察和探索的高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本报讯记者一惟报道200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也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索尼爱立信通过“索尼爱立信P910c、S700c北极极地探索”活动,让移动技术与北极科考走到了一起。这是中国首次由普通的手机消费者组成的探险队进行北极科考活动。据索尼爱立信全球副总裁、中国地区负责人古尼拉女士介绍,索尼爱立信极地探索活动将采取抽奖的形式产生,凡是从5月20日到6月20日期间购买P910c和S700c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登陆新浪网mobile专区开辟的极地探索专题页面进行报名。经过核实确认、最终抽奖、体检和面试,10名幸运的消费者将亲…  相似文献   

7.
微言博语     
《自动化博览》2014,(10):6-6
我也说几句 @中国科学报:【水下机器人:何时不再受制于人】在我国第六次北极科考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北极arv"水下机器人一显身手,先后三次自主完成测量工作。水下机器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产业化程度仍不够,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更是成为水下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相似文献   

8.
班报是大洋科学考察重要的监控措施与管理手段,然而随着科考事业的发展,传统班报已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科考需求。通过对科考作业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注册机制的电子班报解决方法。该方法抽象出大洋班报描述框架,提供班报自定制功能。所定制的班报模板被注册到系统中,动态生成班报界面与存储结构,指导班报记录的查询。这种注册机制方法解决了科学考察作业的动态性与复杂性难题,实现了系统的可定制与可伸缩。基于它所实现的"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电子班报系统,在大洋科学考察第34航次上成功试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15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陈立奇、气象学家解思梅等一行参规了设在汉威大厦的IBM Netfinity解决方案中心(NSC),并测试了将用于极地考察的卫星气象接收处理系统软件,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彭加木(1925-1980),我国著名科学家。曾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三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在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当年国家为此展开了一场海陆空地毯式的搜索.未果。2006年4月,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 认为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遗体。这一消息经新华社传出,引起社会极大反响。26年后的今天,一场确认彭加木尸骨身份的运动在媒体的炒作下再次展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极冰下海洋参数监测的使命要求,对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将PC104总线与CAN总线应用到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中,实现了一种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体系结构.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描述北极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1 背景简述 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航海、航空、长途运输、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等经济活动发展迅猛,无论是船舶、飞机或是个人,在踏入这些领域的同时也意味着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特别是在海上、空中,或是在人迹稀少的边远地区,一旦遇险,后果更是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团“雪龙”号破冰船局域网建设和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完成,这标志着我国科学研究已经步入信息化。6月22日,IBM 中国公司个人系统事业部向北极科学考察团捐赠了价值40余万元的计算机设备,包括 Netfinity 5000服  相似文献   

14.
在气候严寒、人类活动极端困难的南极和北极地区,遥感技术在科学考察中的作用更为突出。30-40年代美国南极考察队首先使用航空遥感技术测绘地图,研究地质、地貌和冰川,获得巨大成功。从60年代开始,卫星遥感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极地通讯、导航、气象预报以及环境监测研究,不仅使考察活动更加安全,获取信息更快速,精度更高,而且获得了用别的方法不能取得的结果。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洞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唐古拉山进行冻土试验,他曾经携枪而行;为了对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他登上了6500米的高峰;为了掌握当年国内尚属空白的GIS系统,他远涉重洋……而今,他又投入了北部湾的建设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科学考察空间数据WebGIS信息发布及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共享科学考察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考察采样及调查数据的时空特性,采用WebGIS及RIA Flex等最新网络及可视化技术,提出一种在线发布科考空间信息的系统框架,实现多元科学考察数据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发布与可视化表达.基于J2EE架构设计与实现多元科考空间数据的统一访问Web服务接口,完成空间数据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时代》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从这张报纸可以看出,作者十分关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报纸的主题突出,从航天科技到基因科学,从天文学到北极科学考察,反映的都是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在2007年北极科学高峰周会上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制的极地运输机器人,它可在极地环境中代替人将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  相似文献   

19.
面向行驶安全性的月球车行走系统FDTM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月球车行走系统 无人驾驶月球车是一个以自主或者遥控为操纵方式的深空探测设备,由车辆构成看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部分,一部分装载有科学考察设备的仪器舱,即车身;另一部分,装备有轮式或其它推进方式的移动装置,称为行走系统。行走系统具有很强的越野能力,它能极大地扩展月球车探测范围,真正实现纵、深的探测活动,可大大提高获取有价值科考资料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动化学会是自动化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份,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主要工作是:1.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重点学术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2.编辑出版学术刑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