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吸振原理的轮边驱动电动车垂向振动负效应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轮边驱动电动车非簧载质量引起车辆垂向振动负效应,提出了一种在车轮转向节上加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某轮边驱动电动车参数,对吸振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架性能较优化前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轮边电驱动系统具有传动高效、结构紧凑的优点,但也存在由于非簧载质量较大而影响平顺性、操稳性的问题。以一种将轮边电机充当动力吸振器的轮边减速式驱动系统为对象进行分析。该系统通过将电机转化为动力吸振器,既减小了簧下质量,又改善了电动汽车的平顺性及接地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传统的轮边驱动系统簧下质量过大而引起的负效应,将轮毂电机不仅作为驱动元件,还充当动力吸振器质量单元,使得电机从簧下质量直接转变为了动力吸振器质量,动力吸振器不再受限于车轮空间和整车质量;同时减小了轮边驱动系统的簧下质量,车辆的垂向性能尤其是轮胎接地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轮边驱动电动车大质量电动轮垂向振动负效应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型号轮边驱动电动车的悬架特性参数,建立了该车的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模型,全面分析非簧载质量过大引起的垂向振动负效应,研究主动悬架解决该项问题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大质量电动轮垂向振动负效应主要表现为车轮动载荷过大,汽车行驶安全性降低;基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理论的主动悬架对于解决垂向振动负效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减小非簧载质量为目的,针对一种新型的一体化单纵臂减速式轮边电驱动系统,进行了基于ADAMS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轮边电驱动系统质心在单纵臂上的位置对非簧载质量、系统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影响较大,且电机越靠近摆动中心,系统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越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与弹性薄板构成的耦合系统,以功率流理论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变阻尼复合梁的吸振特性。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变阻尼层复合梁具有吸振频带宽、吸振效果好的特性。为了提升吸振器的吸振效果,通过ANSYS的优化模块,对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吸振器在多个频率段内吸振性能得以提升,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减少城市轨道车辆的轮对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轮对吸振器的车辆-轨道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采用轮对吸振器的车轮减振方法。通过对轮对吸振器曲轴反“U”字形的设计实现了吸振器可安装在轮对上的物理模型,并对轮对吸振器的参数进行理论设计,讨论了吸振器的质量比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利用轮对垂向振动加速度及轮轨动作用力指标分析采用吸振器前后轮对的垂向振动特性,获得了轮对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速度变化频繁的特点,获得了不同速度工况下吸振器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速度为80 km/h的运行条件下,轮对垂向振动峰值频率处的减振效果可达39.2%;在其他速度工况下,轮轨动作用力都被很好地抑制,并且车速越高,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越明显。因此,轮对吸振器能够有效降低轮对的垂向振动,改善轮轨相互关系,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轨道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速内转子型轮边驱动的优点,通过结构一体化设计,在有限的轮辋空间内,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集轮毂电机、制动器和轮边减速器为一体的高效紧凑轮边驱动系统。该系统采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通过改进传统的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和轮毂轴承的结构设计,使减速器置于轮辋内,改善了车身的内部空间,搭配了双横臂独立悬架。利用CATIA建立了虚拟样机模型,通过ADAMS/Car对双横臂扭杆弹簧悬架模型进行研究,并运用ANSYS-Work-bench进行了有关的工程分析。  相似文献   

9.
常德功  秦臻  邵晨 《机电工程》2015,32(1):47-51
针对目前国内外缺乏对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齿轮箱效率模型建立与研究的问题,对轮边驱动系统的一种专用齿轮箱结构、齿轮箱功率损失的组成及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齿轮啮合效率公式及齿轮箱内搅油、风阻和轴承功率损失公式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齿轮箱的总效率计算公式,并利用Matlab软件得出齿轮箱的设计参数与工况参数对齿轮箱总效率的影响曲线,计算出该齿轮箱的总效率值和4种功率损失所占总功率损失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该齿轮箱总功率损失的主要来源是搅油损失,总效率的主要影响参数是运动粘度、主动轮齿数和法面模数。研究结果对齿轮箱功率损失的预估、齿轮箱的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整车机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功率流的宽带复式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简支薄板为主振系 ,对其附加复式动力吸振器 ,提出以输入系统的净功率流在整个激励频带内的总声功率级为控制量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算例 ,将普通动力吸振器与复式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进行对比 ,揭示了复式动力吸振器适合于弹性体振动控制的宽带吸振性能 ;对复式动力吸振器结构参数优化以及结构参数与安装位置的联合优化设计的研究 ,表明吸振器的安装位置对其吸振效果影响很大 ;另外还研究了质量比与吸振效果的关系 ,为复式动力吸振器在弹性振动控制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动汽车运行的各种工况,在整车条件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外转子轮毂电机的温升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汽车来流速度、电机轴的热导率对轮毂电机散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来流风冷散热条件下,电动车在高负荷工况下电机的温升过大,可通过加装散热翅片或者采用水冷散热等方式来达到对电机的散热冷却效果;重复制动工况中,制动盘的高温热辐射没有使电机的温升恶化;汽车前方来流速度对电机的温升影响较大,电机轴的热导率对电机的温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直驱轮毂电机因其作为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一种动力构型的诸多优点而广受关注。然而轮毂电机技术要求高,且多物理域深度强耦合,设计及制造难度大,我国尚无比肩国际的高性能轮毂电机标杆产品。对标国际一流产品,提出采用机、电、热、磁多物理域联合设计的方法应用于直驱轮毂电机的设计,结合拼块铁心工艺、一体注塑混合绝缘骨架技术、精密排绕线技术、高导热灌封胶及一体化灌封工艺、轻量化结构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制了一款高性能直驱轮毂电机。该电机的转矩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达到了21.3 N·m/kg和2.2 kW/kg,基本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验证了所提方法及相关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减振机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轮毂电机多轮驱动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具有简化传动系统结构、减轻整车质量和降低地板高度的优点,而且便于提高传动效率,实现复杂的底盘控制。然而,轮毂电机的引入增加了非簧载质量,不利于电动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为此,本文在分析传统集中电机驱动布置与轮毂电机独立驱动布置两类电动汽车系统垂向振动的基础上,提出新型的轮毂电机布置形式与相应的动力减振机构,并以非簧载质量的垂向振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动力减振机构的弹簧刚度和阻尼参数为设计变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减小了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垂向振动,提高了汽车行驶平顺性。此方法可为轮毂电机的设计及布置型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减振器的主要结构和发展状况,总结了减振器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分析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建议,介绍了未来减振器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最后对轻型汽车减振器的阀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设计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减震器在汽车的可靠性和驾乘的舒适性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该文以某型车用双向筒式液压减震器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 软件建立了该减震器的物理模型;利用SolidWorks Motion插件进行的运动分析很直观地体现了汽车减震器的运动性能;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插件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设计的可靠性。所有分析结果都为双向筒式液压减震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都装有减震器,当人骑车行走在不平的路面时,减震器的行程管与外管发生上下相对运动产生机械能。为了有效利用这一能量,设计了1款减震器式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由机械和电路2部分组成,机械部分包含齿条齿轮传动机构和加速传动机构,电路部分包含升压稳压电路和电能储存部分。该装置通过附加在减震器上的机械结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有较好的能量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某款纯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满足驾驶稳定性、舒适性及整车安全要求,使车辆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下实现安全及平稳的行驶,针对该款车型存在后减震器座Y向刚度不足的问题,利用CAE软件建立含后减震器座安装点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刚度分析。根据CAE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再对优化方案进行刚度分析,最终找出能够有效提高后减震器座安装点刚度的最佳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满足性能要求,节约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而且为后减震器座结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辆减振器油液内泄漏问题,对其内部油液微小内泄漏开展仿真与试验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对活塞与缸筒环形缝隙中流体进行理论受力分析,运用Autodesk Inventor软件建立减振器内部环形间隙流体几何模型,利用CFD仿真技术对环形间隙流体三维模型开展仿真分析,通过改变流场速度、压力、湍流动能及温度参数,分析得到影响减振器油液微小内泄漏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伺服示功机对不同活塞速度和环形间隙下的油液内泄漏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活塞静止时,节流口速度、压力、湍流动能的变化对环形间隙油液内泄漏影响较大,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活塞运动时,泄漏量随活塞速度、活塞与缸筒之间的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加工精度允许条件下,可通过减少活塞与缸筒间的间隙来减小泄漏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筒式液力减振器的结构体和液流体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流一固耦舍分析技术,以ANSYS和ANSYS CFX软件为仿真计算工具,研究了该减振器压缩行程初始阶段活塞及阀片的动态特性和内部油液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