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北杏山铁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对于下盘倾角较缓的矿体,为提高矿石回采率,回采过程中可采用下盘切岩方法。根据矿石市场售价,计算了矿石不同混合品位时的下盘切岩高度,为端部回采边界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通过优化崩矿步距、调整放矿口、改进扇形孔边孔角参数,实现了降低矿石贫化率、提高回采率的目标,对于类似矿山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了下盘残留矿石比例以及下盘残留矿石回收的特殊性对矿山矿石回收效果的影响。分析 表明,下盘残留矿量比例主要受矿体赋存条件以及采矿方法主要结构参数影响,矿体厚度越小、 倾角越缓,结构参数越大,下盘残留矿量比例越大,由矿岩混采造成的下盘残留矿石回收效果越 差,改进下盘残留矿石回采工艺是保证下盘残留矿石充分回收以及矿石整体回收效果的关键。最 后针对传统切岩回采下盘残留矿石工艺造成的矿体下盘残留矿石退采不充分及矿石回收效果差问 题,提出了下盘切岩开采+上分段下盘进路间柱辅助回采进路回采下盘残留矿石新工艺以及增大 矿体下盘崩矿步距、矿体下盘边孔角等降低矿石损失贫化技术措施,对目前国内相关矿山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测定的散体流动参数和"三分段回采"原则,分析计算小汪沟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的合理值。借助图形分析法确定崩矿步距与下盘岩石开掘高度的初始值,并给出在生产中优化崩矿步距与下盘岩石开掘高度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铁矿生产中矿石损失贫化严重的问题,以该铁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相似材料放矿模拟试验,测得了其矿岩散体流动参数和沿进路方向放出体形态,得到了不同崩矿步距下矿石的贫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当崩矿步距为3.7~4.2m时,矿石贫损指标好。然后通过对不同崩矿步距的进路进行现场出矿跟班标定,统计了各出矿口矿石放出量及废石混入情况,结果表明,放出体高度一定时,崩矿步距越大,放出体形态越小,放矿截止时间推迟,可回收更多矿石。故推荐该铁矿崩步距优化值为4 m(2m+2m),矿山可取得较好的贫损指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地下铁矿山的开采中大量应用,采场结构参数不断增大,为了符合散体流动规律,提高回采指标,崩矿步距的优化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梅山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生产实践,采用PFC3D软件建立了放矿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FISH程序,来控制矿岩颗粒的流动。对初步设计的6组崩矿步距方案进行模拟,得出在18m×20m采场结构参数条件下,最优的崩矿步距为2.2m。经过现场工业试验验证,2.2m崩矿步距下回采率和贫化率指标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方法是按每个崩矿步距(而不是整个矿块或矿体)计算收支平衡条件,从而确定放矿截止品位的。由于步距崩矿量小,每次都是在大量放出岩石后才停止放矿,所以产生贫化的次数多,这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贫化大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放矿截止品位与矿石损失贫化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应以整个矿块乃至整个矿体为单位,拟出不同的截止品位,以各个截止品位值所对应的矿石损失贫化值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选出最佳截止品位值。  相似文献   

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矿步距的影响因素很多,一直以来没有得出较好的优化方法。根据随机介质放矿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北洺河铁矿2种崩矿步距出矿时的废石混入情况进行了跟班标定,结果表明:1.7m崩矿步距时,废石从正面流出;3.4m崩矿步距时,废石先从顶部出露,说明崩矿步距合理值位于两者之间。针对1.7,2,2.2m三种步距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为2.2m崩矿步距时,矿石回收效果最好,在北洺河铁矿现有爆破参数条件下,推荐崩矿步距值为2.2m。  相似文献   

8.
高谦  任天贵 《中国矿业》1992,1(3):21-24
基于放出体形状,本文首次提出双椭球体放出体理论,并推导了切岩回采缓倾斜矿体下盘三角带矿体放出矿岩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以回贫差为目标函数,确定每次放矿的最优步距。基于不亏本原则,确定回采下盘三角矿体的最合理切岩高度和后退距离。  相似文献   

9.
梅山铁矿大结构参数下合理崩矿步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荣高  安龙  江学  王鹏 《金属矿山》2012,41(5):5-8,12
针对梅山铁矿亟需确定的18 m×20 m结构参数下最优崩矿步距取值问题,分析了优选最优崩矿步距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以端部放矿实验为手段来测定该结构参数下放出体的形态特征,并利用放出体的形态参数,以回贫差为目标函数,通过求极值的方法,计算最优的崩矿步距。理论计算表明,崩矿步距对矿石回收指标影响较大,崩矿步距为4.31~5.38 m时,更有利于矿石回收。实践表明,用数学分析法确定的最优崩矿步距对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梅山铁矿采场崩矿步距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庆霞 《金属矿山》2007,37(9):24-27
梅山铁矿生产中使用的崩矿步距与优值步距相差较大,对矿山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针对矿山15 m×20 m大间距采场结构参数时崩矿步距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矿山在不同生产时期开展的现场工业放出体试验和凿岩爆破参数试验工作情况,提出了优化凿岩爆破参数研究的优化崩矿步距的新思路,可供国内同类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北洺河铁矿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研究了自然冒落与爆破崩落相结合的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提出了基于散体流动特性的采场结构参数确定方法,并给出分段高度与进路间距的关系式和依据出矿口最早出露废石的信息确定崩矿步距的方法。这一新型采矿方法在北沼河铁矿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崔恒洁 《铀矿冶》1995,14(3):151-157
本文以七九四矿为例,通过对原地破碎浸出和分层崩落法地表堆浸两种采铀方法的地质、经济、技术参数的模拟,进行了经济分析,推算出两种方法的单位产品成本和利润对矿石品位的函数关系式,绘制了成本和利润随品位的变化曲线,从而可以方便地确定当口收率一定时,原地破碎浸出采铀的合理边界品位,及不同平均品位的矿石应选择的采矿方法,在生产经营中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进学  沈杰 《金属矿山》2007,37(8):19-23
低品位贫矿体地下连续开采技术是实现矿山高效生产的采矿方法,其中顶板控制是该采矿方法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FLAC-3D研究方法,对某有色金属矿山厚大、低品位的3#矿体的地下连续开采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矿体顶板自然崩落性、顶板人工诱导崩落时序系统以及开采过程中顶板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矿体顶板初次垮落步距为96 m,顶板自然崩落性较差。采用顶板人工诱导崩落技术,在顶板切割诱导槽进行诱导放顶,合理地布置矿体开采和顶板崩落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采空区顶板随矿体开采逐步垮落,能够保证矿体的安全回采。顶板应力随开采过程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顶板垮落前应力值降低,但应力变化幅度不大。研究证实,采用顶板人工诱导崩落技术对连续开采的地下矿体顶板可以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综放工作面采放系统设备能力的合理配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郑行周 《煤炭学报》1998,23(5):502-506
综放工作面采放设备能力的合理配套,能充分发挥综采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采煤机开机率和工作面单产,在现场实测数据基础上,以综放工作面采放工序最大限度平行作业为准则,建立了双输送机综放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输送机的能力配套计算方法,并确定了相应的计算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影响综放工作面前后刮板输送机能力配套的主要因素是综荼面采放高度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综放工作面工艺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几种综放面采放循环作业方式的循环工时及工作面各环节煤流量计算公式,为综放工作面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提高顶煤回收率,避免采放工序的相互干扰和影响,提高单产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综放开采的顶煤破碎机理、变形破碎及回收规律;分析了影响煤层可放性的因素;介绍了煤层可放性分级评价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佳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一直采用经验方法确定,很难保证结构参数最佳。本文分析了放出体和矿石堆体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标准即:纯矿石放出量最大和纯矿石回收率最高,据此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并以鲁中矿山公司小官庄铁矿为例计算了该矿最佳结构参数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武钢金山店铁矿和浙江漓渚铁矿自然崩落法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情况,着重阐述了矿体可崩性、拉底结构和方式、采场支护与地压、放矿控制等,并对该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以谢桥矿综放工作面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为背景,对一次采厚不同情况下的综放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数值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一次开采厚度的增加,综放回采巷道位移变化和应力变化截然不同。随采厚的增加,综放巷道的位移量明显增大,变形与一次开采厚度成正比;随一次采厚的增加,综放巷道围岩的应力降低,其峰值大小与一次采厚成反比,峰值距工作面煤壁距离与一次采厚成正比,即随一次采厚增加,围岩应力影响范围增大,而峰值降低。该研究成果为采场巷道合理布置与维护及综放开采动力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