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聚合居住与高层住宅主体公共空间营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蕾 《华中建筑》2004,22(5):76-79
真正的居住应当实现空间的自明、聚集与栖居,当前高层住宅主体公共空间的缺失就是忽视了这一原则。从环境行为心理的角度入手,对现代高层住宅主体的公共空间与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心理认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倡导居住空间的高聚合状态为合理的设计思路,并提出可识别性、可定向性、邻里感受和可情境性四方面的空间属性,促进高层居住从“狭义居住”向“广义居住”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目标人群的居住需求分析归纳出:居住需求可根据时间分为“永久性”与“非永久性”;居住空间可根据功能分考“核心”与非核心”功能空间:基于预期需求的住宅产品价值消费具有被动性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约束性条件,提出若干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3.
徐思光 《安徽建筑》2006,13(4):35-36
文章以委内瑞拉“贫民窟”为反例,叙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法律、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保障的“居住环境”是糟糕和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化。而社会和人的存在及人的行为是共生的,只有科学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内在需求和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4.
迈向聚合居住--论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蕾  刘云 《华中建筑》2005,23(1):81-83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从整体上将“居住”向“狭义居住”演变,降低了居住生活质量,如何在高层住宅中营造居住场所的公共空间,或者实现住宅的“厂义居住”,应借助于探讨传统居住方式的居住需求在高层中实现程度,进而探讨在高层住宅中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类型、空间构成方法,在此多功能的空间聚合的设计方法就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冯腾飞 《工业建筑》2005,35(10):94-95,89
“奢侈化”居住空间作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空间概念和形态,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居住模式和居住内容。通过对“奢侈化”居住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空间环境特点分析,浅释了它目前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意义、需求层次和需求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期杂志探讨居住,居住空间的个性化问题。 每每提到“居住”,人们通常会简单地把“居住”和“住宅建筑”之间划一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大约是因为“居住”的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过紧密,反而使我们忽视了对其认真的思考。“居住”是一种人居行为,是人类在世间存在,感受空间和使用空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认为“居住”行为表达了人和世界的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彭俊军先生在其《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对个性化居住的反思》一文中。跳出具体的建筑形式,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反思了当下社会中对“个性化居住”的滥觞,特别强调了“居住”中人的尺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昌勇 《华中建筑》2006,24(12):112-115
针对高密度居住空间缺乏整合的娃点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驳接”采改善高密度居住环境论述了空间“驳接”的概念、前提条件、内容和买际意义,并分析了其可行性,研究了空间“驳接”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选择特定的城下区域进行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8.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坯型”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  相似文献   

9.
杨震  伍秋橙  孟圆华 《住区》2021,(2):72-82
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移民群体同质性聚集形成“移民住区”,居住隔离现象反映了移民住区面临的空间问题与融合困境.在既有的居住隔离应对实践与研究中,较多关注宏观层面,微观视角相对缺失.本文以美国波士顿北端移民住区为例,详述其在“居住空间修复、商住空间更新、住区边界缝合、人文场所塑造”四方面的微观空间营造作法,总结归纳出“政策...  相似文献   

10.
《家饰》2013,(8):105-105
空间的大小无关紧要,通过颜色和造型,即使是再小的空间都可以变得与众不同。如果想改变现在的居住环境,不需要花“重金”重新装修,仅用一些不同色彩的软装配饰便可办到。合理搭配,有法可循,你也可以成为空间“美容师”!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强调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强调“绿色“与环保的生存空间,都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充满温馨与和谐,达到“自然”的生存状态。然而,许多居住空间的设计所追求的“人性化“大多体现在表面形式方面,“绿色”设计也仅是关注装饰材料的环保性能,本文所探讨的是人性化设计在居住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内容,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有益于人们健康的人性化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城市老年群体的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从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的角度,从“两代居”房型、室内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智能家居等方面探讨了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并对老年室内居住空间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居住满意度是评价与提升社 区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 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与社区环境之间适配性不 足的问题,研究梳理了后疫情时代相关文献研 究与空间规划实践,从中提取新的影响因素作为 “疫情补丁”,在整合原有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 的基础上,重构具有“精度”与“尺度”的后疫 情时代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后疫情时代的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可以从“社 区—组团—单元—家宅”四个空间层级进行重 构和落实,并提出空间维度支撑、社会要素调节 与整体动态更新的优化策略。本研究结果为人 民满意的城市社区的空间韧性提升和规划建设 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相似文献   

15.
浅析居住建筑外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环境的实质是各种居住生活社会交往空间的集合,为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的现状和趋势,采用“简单”原则进行居住空间环境的构建,以实现对居住外环境复杂性的物化。本文从居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关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居住空间环境的意义和构成。明晰了居住环境的营造,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环境构建,是为完成各层次居民社会交往而物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从福建土楼外迁的居民不断增多,导致许多土楼被废弃。对福建土楼合理的保护规划与旅游开发可以达到土楼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华安二宜楼便是~个很好的案例。笔者通过对旅游开发后的二宜楼居住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居住生活方式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从“小家庭分户聚居”居住模式转变为“商住结合”居住模式。在既有空间布局不变的前提下,商业经营功能空间体系与居住生活空间相互协调。居住生活空间的使用方式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公共空间私有化、仪式空间生活化、居住单元空间的私密性层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单一产业功能的开发区纷纷通过城市功能的植入与完善,实现开发区的“异变”,逐渐发展成为新城(区),而居住作为“城”的第一功能,具有物质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本文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开发区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研究,总结出其居住空间的分布格局与特征,提出现阶段开发区居住空间呈现出以自然景观为核心的“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模式,并探讨其背后的综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首先指出居住空间的社会性,从而引入“居住社区”的概念;接着分析了“邻里交往”在当代城市居住社区里衰败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居民邻里间交往与互动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要点考虑不同人的特征和需要,各级领域感和私密性及引导居民自身参与设计等。  相似文献   

19.
方便,舒适,和谐——构建21世纪未来住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彦 《住宅科技》1997,(3):14-18
小康住宅是符合现代家庭居住生活行为,居住方便、舒适、和谐,“住得好”的住宅。为了实现“住得好”的住宅,应重视在居住生活实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设计观念,平面布局动静、公私功能空间分区明确,充分考虑邻里交往的空间和场所,并论述了“整合设计”的概念及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实现建设小康住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居住     
本期杂志探讨居住,居住空间的个性化问题。 每每提到“居住”,人们通常会简单地把“居住”和“住宅建筑”之间划一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大约是因为“居住”的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过紧密,反而使我们忽视了对其认真的思考,“居住”是一种人居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