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黎琼 《啤酒科技》2011,(3):22-23,27
针对高浓发酵后CO2回收量减少、使用量增加的问题,本文通过生产工艺及CO2回收工艺方面的分析、改进,提出了提高CO2回收量、降低使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晶  王华  李华  米思 《食品工业科技》2012,(03):369-372
作为一种特殊的酿酒工艺,CO2浸渍法为酿制新型葡萄酒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了CO2浸渍过程中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对CO2浸渍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CO2浸渍发酵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  王华  李华  米思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3):369-372
作为一种特殊的酿酒工艺,CO2浸渍法为酿制新型葡萄酒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了CO2浸渍过程中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对CO2浸渍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桑枝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桑枝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和夹带剂流速对桑枝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桑枝黄酮工艺。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5 min、萃取压力45 MPa以及夹带剂流速0.750 mL·min-1的条件下,桑枝总黄酮得率为2.481 7 mg·g-1,其中夹带剂流速对桑枝总黄酮得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萃取压力次之,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工业科技》2001,(4):22-23
提出了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压力、温度、流量、颗粒细度和萃取时间对葡萄籽出油率及油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超临界CO2 萃取葡萄籽油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萃取压力、温度、流量、颗粒细度和萃取时间对葡萄籽出油率及油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冷冻干燥板栗粉为原料,探讨了影响超临界CO_2提取板栗油的工艺参数,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和Central Composite设计实验优化了板栗油提取工艺。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从影响板栗油提取因素中筛选出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2个显著影响因素。以显著影响因素为基础,经过最陡爬坡实验,获得40℃提取温度和120 min提取时间可以逼近最大板栗油提取率区域,并以此作为中性组合实验中心。中心组合实验获得板栗油提取率回归方程和板栗油优化提取工艺,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F=60.58,P0.000 1),拟合很好(R_(Pred)~2=0.842 6,R_(Adj)~2=0.961 1);超临界CO_2提取板栗油优化工艺参数:板栗粉为60目、提取压力为30 MPa、提取剂流量为20 L/h、提取温度为43℃、提取时间为140 min。优化实验参数条件下,板栗油提取率均值为82.15%。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番茄为原料,打浆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干燥,获得番茄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粉中的番茄红素,并研究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表明在30 MPa,60℃,2 h条件下,以无水乙醇作夹带剂,100g干物料中可以获取47.986 g纯度为0.803%的番茄红素的提取物,番茄红素的量可以达到38.551mg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个绍了酿造过程中CO2产生、使用及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青豆油,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研究了温度、压力、萃取时间对青豆油提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最大为目标,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萃取时间2.5h,压力30MPa,温度40℃。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海带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工业科技》2001,37(4):18-21
以海带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海藻多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当CO2流量为2.5~3.5L/h时,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3h、原料粒度40~60目、分离压力5MPa、分离温度35℃最利于海带脂质的提取,此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可使海带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7.2%.  相似文献   

12.
以萃取高纯度辣椒红色素的色价、吸光比、去除产品中的异味为目的,采用传统的溶剂法辣椒红色素为原料,用CO2超临界萃取为手段,系统的分析了CO2超临界的工作压力、流量、温度、时间,对辣椒红色素提纯的影响,通过UVPC-2401分光光度法对萃取产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确定了超临界萃取溶剂法生产的辣椒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由于温度对色素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大,本文对常温、40℃、50℃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的压力下,确定了40℃为最佳温度条件;在一定的温度下,压力低于15MPa色素有气味,20MPa下无气味无夹带,25MPa下有夹带,确定了压力为20MPa;CO2流量过大,增加推动力,确定了流量为0.3m3/h。以上条件下可以显著去除产品的异味,提高产品的色价、吸光比,经CO2超临界萃取的产品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冷冻干燥瓜蒌籽粉作为实验原料,分别采用Plackett-Burman软件和Central Composite软件设计相关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瓜蒌籽油工艺。根据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从五个影响瓜蒌籽萃取因素中筛选出瓜蒌籽粉颗粒和萃取时间两个显著影响因素。对瓜蒌籽粉颗粒和萃取时间两个显著影响因素施行爬坡实验,在瓜蒌籽粉颗粒200目和萃取时间250 min条件下,瓜蒌子油萃取率可以逼近最大域,并以此作为中心组合实验中心标点。中心组合实验导出瓜蒌籽油萃取率数学模型和瓜蒌籽油优化萃取工艺,建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6. 65,P=0. 000 9);超临界CO_2萃取瓜蒌籽油优化工艺参数:瓜蒌籽粉颗粒为200目、萃取压力为20 MPa、CO_2流量为15 L/h、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260 min。依照优选工艺实验,瓜蒌籽油萃取率均值为84. 21%。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针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萃取时间、颗粒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单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超临界萃取工艺的最优条件:温度45℃、压力25MPa、颗粒度50目、萃取时间60min。大豆中油的萃取率可高达21.48%;各因素影响大豆油萃取率的主次顺序为:颗粒度>压力>萃取时间>温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啤酒糟中的色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量作为关键因子,以色素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出关键因子的最佳工艺参数,即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30MPa,CO2流量为30L/h,萃取时间为150min,最终色素的含量为65.9μg/g。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超临界CO2萃取干玫瑰花中玫瑰精油的产品得率,依次考察了乙醇夹带剂浓度、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流量及萃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了产品得率的工艺优化。结果发现:无水乙醇较乙醇水溶液更适于作萃取的夹带剂;此外,随着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流量及萃取时间的增加,所得精油产品中主香组分2-苯乙醇的得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萃取压力、夹带剂流量和萃取温度三因素,对得率指标的影响依次减弱。所得优化的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23MPa、温度40℃、夹带剂流量0.06m L/min、萃取时间1.5h,对应2-苯乙醇的得率可达0.795‰。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超临界CO2对牛乳中细菌的杀菌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来初探压力、杀菌时间和杀菌温度对杀菌率的影响,然后采用正交实验来确定最适的杀菌条件,并对杀菌后牛乳的部分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压力为35MPa,杀菌时间为140min,杀菌温度为45℃时,CO2气体对牛乳中细菌的杀菌率为99·8%,且牛乳的营养成分损失较小。实验表明,超临界CO可以有效地杀灭牛乳中的细菌,减小营养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提高CO2膨胀烟丝内在质量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CO2膨胀烟丝的内在质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分析膨胀热端工艺(气体温度、气体风速、蒸汽流量)对膨胀烟丝内在质量的影响;根据热端优化结果,分析来料烟丝水分、浸渍时间对膨胀烟丝内在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来料烟丝水分22.0%、浸渍时间80s、工艺气体温度240℃时,膨胀烟丝内在质量最佳,应用到配方中,感官质量明显提高。因此,较低的工艺气体温度,较低的来料烟丝水分、较短的浸渍时间对膨胀烟丝的内在质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可以利用催化剂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转化为可回收产物。TiO2化学性能稳定、毒性低且生物友好,是制备高效光催化剂的备选原料之一。本文对TiO2催化机理、主要成形工艺和相关改性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材料内部电子运动、光生电子空穴分离和光子吸收效率,探究其对以TiO2为主体的纳米纤维光催化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为TiO2纤维结构的设计和对应CO2产物的还原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汪多仁 《染整技术》2011,33(9):37-41,55,7
全文介绍了超临界CO2的性能,主要生产的技术路线与最佳的操作条件等有关进展情况。对目前工业化采用的主要超临界CO2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扩大应用与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