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中心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工业的空间分布对城市经济与城市效率密切相关。就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的生产率一般与就业密度和城市规模成正比,这与大城市相对高的工资相一致;(2)工业行业的多样化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3)工业就业集中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域市企业的数量,工业产量和专利的产生;(4)就业的空间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域市交通投资和成本。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多样性的本质是社会结构多样性,而社会结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态链多元稳定的特征,是不同人群社会需求的真实体现,反过来又赋予了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城市修补给予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原有的不足之处一次进行修改并完善的良机。基于"城市修补"的理念,规划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加强对既有城市空间特征的深入调研和综合评估;(2)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规划布局;(3)注重传统城市空间"斑块"的保留和功能转型;(4)慎重对待原有城市支路网结构的保存和改造;(5)鼓励特定街区土地的兼容混合使用;(6)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7)增强对建成区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8)提升公共空间的认知度;(9)在综合考虑交通影响的前提下打破封闭式围墙,活化街道空间;(10)在城市修补过程中引导当地居民参与社区的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3.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去工业化"以及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崛起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结构.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甚至是全球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战略制定中,也正突出表现着"去工业化"态势.依据2005年的1%人口调查数据与北京18个区县、20个就业行业门类数据,通过区位商法、集中度系数等判断当前北京的城市功能格局,并根据五普就业结构等数据,分析北京的功能转型特征,以及北京去工业化进程特征.其基本的结论包括:[1]在所有的就业行业门类中,制造业在北京仍然最高,城市功能格局属于"同心圆结构"圈层空间模式;[2]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去工业化态势显著,高级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就业比重锐减,FIRE(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文化创意相关的"科教文卫体"有较快的增长.北京开始向"创意城市"、"后工业城市"等迈进;[3]在去工业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功能格局开始呈现分散化和相对均衡化态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高级服务业对人口空间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外围县区仍持续工业化,总体而言去工业化成为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空间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属483个城市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新区空间效应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1)城市新区促使城市功能出现分化和外迁,并在郊区形成综合化集聚;(2)城市新区引起人口空间的流动与重构;(3)城市新区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4)城市新区促成区域城镇空间的组群集聚。最后,论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机理,包括新区空间生产、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城市资源与空间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空间触媒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承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特定目标、特定时期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基于房屋建筑和手机信令数据,从城市管理的空间特性出发,构建以居住空间承载力、就业空间承载力、公共服务空间承载力和道路空间承载力为切入点的评价指标,并以北京市为例,结合相应的规划、标准,进行城市功能空间承载力的测算,评估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承载力的现状情况。结果表明,(1)北京市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总量充足,但分布不均,承载压力由高到低显现出从城区内向城区外多中心逐级递减的趋势;(2)北京市道路空间承载力不容乐观,人均占有率较低,易产生交通拥堵;(3)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呈现出由城区内向城区外多中心逐级递减的现象;(4)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道路空间和居住空间是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的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杰  吕杰 《城市规划》2003,27(9):40-45
反思了我国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纳出存在着技术的纯粹性、形式的均衡性、思维的静态性等现象 ,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论述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哲学启示 ,提出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 ,同时指出营造这种设计的几个方面 :(1)紧凑的城市形态 ;(2 )发展宁静交通、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 ;(3)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 ;(4 )低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街道体系的建立 ;(5 )城市场所与环境特色的营造 ;(6 )发展市民日常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7)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后期,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现象--"就业次中心(Em-ployment Subcentre)"和"多中心城市(Polycentricity)" 出现在北美和西欧的大都市,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基于2004年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中的就业人员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旨在揭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大都市中形成,并解剖其后的动力机制.最后笔者认为"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已经存在于中国大都市,其形成机制来源于第二产业,与西方的第三产业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徐佳慧  于涛方 《规划师》2021,37(20):5-12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及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巨型城市工业空间成为转型矛盾及未来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通过多方面概念的比较,文章分析了在新时期对工业及工业空间进行重新认知的原因和必要性,总结梳理了北京这一巨型城市逐渐搬迁疏解传统制造业空间并发展新型产业空间的过程,并通过多源数据分析进一步展现了巨型城市传统工业空间与新型产业空间的交替,即在以生产制造为主导功能的传统工业空间逐渐郊区化的同时,新型产业空间向开发区集中,中心城区吸引工业企业以更加清洁、更加高效的形式回归.工业部门是我国巨型城市发挥其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的重点领域,巨型城市从传统工业空间向广义产业空间的转型应该得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关注,并对相关空间需求给出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城市规划学刊》2012,(2):120-126
城乡规划分类领域索引:01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02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04城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05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06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07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08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09城乡可持续发展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田莉)城市和性别(Cities and Gender:CriticalIntroductions to Urbanism and theCity)男性和女性在体验城市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住房、交通、机动性、就业空间和家庭养育的责任等方面。把城市与性别这两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结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21,(1):41-41
为紧贴时代脉搏,究显时代主题,集中展示中国风景园林标志事件和新时代重大规划,2021年《园林》拟选推出如下专题(所列专题顺序,不作为最终发刊专题顺序):(1)重构城市生态宜居空间;⑵城市困难立地;⑶地方园林史;⑷行业技术标准研究;(5)藤本植物景观;(6)山地景观;(7)园艺博览会;⑻江南园林传承;⑼人民城市理念下的风景园林;(10)城市绿地空间生态安全格局;(11)疫情下的康养景观;(12)公平性视角下的城市景观;(13)公园城市;(14)美丽乡村景观;(15)城市生态廊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