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正> 什么是无纺织物?根据定义它是非纺织纤维,而可能是针织物、缝编织物、毛毡、纺粘、热粘等织物,射流喷网法无纺织物、高膨体织物、起绒地毯织物、针网织物或由其它非典型方法织成的织物。  相似文献   

2.
新专利摘要     
<正> GB 2,075,913 热绝缘材料用作玻璃房的热绝缘材料可以用一层热塑性材料粘合或叠合在纺织物或无纺织物的一面。镀有金属的反射层装在另一面,不同织物或无纺织物接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针织内衣织物接触冷暖感与织物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关系,采用KES-F7精密瞬间热物性测试仪测试14种针织内衣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从织物密度、织物厚度等结构参数以及织物相关力学性能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织物结构越紧密,织物中静止空气含量越低,皮肤与织物接触冷感强烈;织物表面越光滑,皮肤与织物接触面积越大,接触冷感强烈;织物厚度越大,皮肤与织物接触暖感强烈。织物的结构参数影响织物中静止空气含量,从而对织物接触冷暖感产生影响。由织物最大瞬态热流量与织物力学性能参数相关性分析可知,减小织物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提高织物的蓬松性,有利于增强织物的接触暖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织物接触冷暖感,针对织物与皮肤接触瞬间热量传导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元方法构建三维织物传热仿真模型分析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因素。通过Texgen建模软件建立织物三维几何模型,结合等效热导率的串并联模型,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提取最大热通量值与KES-F7型织物冷暖感测试仪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模拟值与测试值误差均在6%以内,且吻合度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织物毛羽层厚度增大时,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面热通量会随之变小;当织物内部加入高热导率纱线时,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面热通量值随之增加,且热导率增大时,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面热通量增幅趋缓;当高热导率纱线数量增多时,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面热通量值也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日本旭化学工业公司,从1980年秋冬开始,在国内市场正式销售一种人造麂皮织物“拉穆兹”(Lamoose)。“拉穆兹”的生产过程如下:①第一步,用普通纺丝法,生产出0.1旦的聚酯纤维,这是世界上最先采用的聚酯纤维加工工艺过程;②把这些纤维再制成无纺织物;③把这种无纺织物用聚氨基甲酸酯浸泡,并加工成具有许多微孔的人造麂皮织物;④这类无纺织物,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用于心电监测的纺织结构电极与皮肤接触时电阻大、心电信号干扰大的问题,采用在织物电极中加入吸湿性纱线的方法进行优化,改善电极-皮肤界面的接触环境。当环境相对湿度改变时,分别测试加入不同种类和配比的吸湿性纱线时织物电极获取的心电信号。结果表明: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在镀银织物电极中加入吸湿性纱线,不仅能够改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状态,降低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电阻,提高信号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强服装舒适性,降低电极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7.
《上海纺织科技》2021,49(5):39-42,52
针对用于心电图长期监测的银/氯化银凝胶电极会刺激皮肤,且凝胶逐渐干涸会导致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增大,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提出以灯芯绒织物为基材,经聚苯胺原位聚合,采用化学镀法在织物表面沉积导电银层制得聚苯胺/银/灯芯绒织物,并组装成织物电极。分别采用SEM、FTIR、TGA、阻抗测试仪和BIOPAC记录仪测试纤维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织物热稳定性、电极-皮肤接触阻抗、织物电极及凝胶电极的静息心电图。结果表明:织物表面成功沉积了聚苯胺薄膜和致密的导电银层;表面银层可提高其热稳定性;织物电极的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在5~500 Hz下小于1 000 kΩ,且其与凝胶电极的差值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该电极可测得与凝胶电极相似的心电信号。  相似文献   

8.
为研发不同冷暖感织物,选取25种常见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KES-F7接触冷暖感测试仪测试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从织物组织、织物厚度等结构参数,织物导热系数及表面摩擦性能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成分相同、纱线线密度相近时,绉组织织物比平纹组织织物和斜纹组织织物的接触暖感好;织物导热系数与接触冷暖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增加织物表面粗糙度、表面蓬松度及厚度有利于提高皮肤与织物的接触暖感;增加织物表面滑爽度、平整度及减小织物厚度有利于提高织物接触冷感。  相似文献   

9.
对人体运动时幅度的研究表明,皮肤在某些部位的伸长达30~40%。因此,与身体这些部位接触的织物应与皮肤协调地伸展或收缩,才能使人感到舒适。许多织物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伸长的性能,但被认为是“弹性”织物的却不多,这是因为一般织物松弛后回复较差,引起了织物或多或少的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织物接触人体皮肤所产生的压、挤、摩擦等作用在人体中的综合表征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织物接触压力舒适性评价方法的优劣,并结合现代先进医学影像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从时空分辨率和织物感知神经环路2个方面,证明了f MRI大脑皮层评价对皮肤触觉真实感知可视化表达的唯一性。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指出与舒适性有关的脑区可能位于对侧次级感觉皮层脑区,而不舒适感可能是在杏仁核区域。在可行性问题上,通过合理控制环境、人体因素、刺激时间以及引入呼气末二氧化碳回归量可将实验可信度由0.4以下成功提高至0.82。结果证明f MRI将成为纺织材料与工程领域中认知解答穿着中的接触舒适性的客观表征与机理认知的新的实践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印染》2018,(21)
为了提高丙纶无纺织物的多功能性,试验首先采用丙烯酸对丙纶无纺织物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反应,然后采用氧化石墨烯对改性丙纶无纺织物进行后整理,并经还原使石墨烯负载于丙纶无纺织物表面。试验考察了优化工艺处理织物的表面电阻、抗菌性能和电磁屏蔽等功能性。结果表明,丙烯酸表面接枝改性反应后,丙纶无纺织物更易于氧化石墨烯负载,且其接枝率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氧化石墨烯的负载作用。经石墨烯整理的丙纶无纺织物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抗菌性能和电磁屏蔽等功能,且接枝率的增加会提高被整理丙纶无纺织物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织物作为人体的贴身材料,具有保护人体皮肤的作用,其接触舒适性是衡量织物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皮肤不当的摩擦会影响人体着装的舒适感,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因而测试与研究织物与皮肤间摩擦特性对提高服装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对比了国内外常用的织物与皮肤摩擦特性测试原理和方法,从织物性质、人体的性别、年龄、体表部位及摩擦外界条件分析了对皮肤与织物间摩擦特性的影响,指出在测试设备方面,应进一步扩大设备适用范围、提高精度和操作方便性;在皮肤模拟材料方面,应对皮肤模拟材料的表面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粘合剂的类型及在纺织工业上的主要应用。如层压织物,无纺织物,植绒织物,涂层织物,经纱上浆等领域所用的粘合剂;并对二十余种常用粘合剂的红外谱图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4.
1.虾蟹壳织物。该织物具有透气、爽身等多种功能。它是日本大阪公司用独特的工艺,将虾、蟹、鳖虾及龙吓加工后剩余的产品——对虾已二醇进行压制、混纺而制成。 2.霉菌织物。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种新的织布方法,即把霉菌的丝体经人工培育繁殖制成一种新型无纺织物。具体方法是采用湿法成网工艺产生菌丝体,然后把丝体的水分除去,同时用化学增塑剂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柔软而轻薄的无纺织物。  相似文献   

15.
吸湿凉爽功能纺织品是夏季服用面料开发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针织物吸湿导湿原理、针织物中的差动毛细效应、针织物的热传递性能以及织物与皮肤接触方式4方面,分析并总结了针织物凉爽功能实现原理,提出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功能实现要从优化纱线及织物内部的毛细孔隙、构建传湿梯度、改变皮肤与织物接触等方面着手。同时,针对吸湿凉爽功能针织物的功能测试与表征方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设计和研发吸湿凉爽功能产品提供基础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3组共13种针织面料,包括3种纬编基本组织织物,4种集圈针数及配置形式不同的单面织物,6种正反面连接点比例不同的夹层式保暖内衣织物.通过测试织物与人体接触时皮肤最大瞬态热流量的损失,研究织物组织结构变化对针织内衣接触冷感的影响,介绍了试验的方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3种基本组织织物中,棉毛组织接触冷感最小;基本组织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织物,接触冷感也不同;对于夹层式保暖内衣织物,随着正反面连接点比例的增加,织物的接触冷感明显增强;织物表面凹凸越明显.粗糙度越强,织物接触冷感越弱.  相似文献   

17.
纸与传统纺织品(如机织物、针织物)比较,无论是制成方法、成品外观特征或使用性能等,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自1942年由美国首先生产出非织造织物(又名非织造布、无纺布、无纺织物或不织布等)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非织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非织造织物在各行各  相似文献   

18.
Gaston County 经轴染色机是一种高温高压染色装置。它适宜于加工机织、针织和无纺织物,加工批量高达2000公斤,染色周期短,浴比小。该染色机同样适合于经编针织物、拉舍尔经编针织物、各种机织物,包括羊毛织物和精纺毛织物、还有无纺织物的平幅漂白或染色。该染色机能对各种织物类型和批量进行平幅煮练、洗涤和染色。这机器无论是和卷染机,还是和连续加工设备相比都是经济有效的。装置操作时,织物全幅卷绕在经轴上,这样可避免折痕或折叠,降低横向收缩。溶液在装置内的均匀流速和温度可保证获得工艺和色泽的极好重现性。本装置采用 Gaston County 公司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为从物理、心理和生理3个方面系统研究内衣织物刺痒感的评价方法,对14种常见内衣织物表面毛羽的直径和长度进行测量,利用皮肤电反应进行刺痒感生理评价,并对刺痒感进行主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织物表面毛羽轴向弯曲压缩是引起刺痒感的主要原因;纤维种类、纤维长径比是影响刺痒感的重要因素;羊毛纤维易引发刺痒感且羊毛纤维含量越高刺痒感越强烈;织物刺痒感越强烈,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时越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支配汗腺分泌汗液,皮肤电阻变小,从而导致皮肤电导率增大,因此,皮肤电反应可作为刺痒感的生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具有一定热量的铜板与织物接触瞬时热板流向织物表面的热流峰值q_(max)作为评价织物冷暖感的指标。q_(max)值与人体冷暖感觉试验的结果有很大关系。铜板与织物接触0.2秒后的q_(max)与感觉实验中的冷暖感指标关系最大。这些感觉试验证实了q_(max)作为冷暖感测量指标的有效性。冷暖感中T=0.2秒的时间滞后,与人体皮肤内瞬态导热有关。为了说明人体感觉实验中的这一时间滞后,本文分析人体皮肤内的瞬态导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