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9,(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各城市积极谋划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内湾城市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需要重点谋划空间发展策略。文章在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进展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港澳合作、国际湾区、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等领域,研判湾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并以处于内湾地区的东莞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并从港澳、开放、创新、协同四大空间行动策略着手提出东莞主动参与大湾区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通过论述校企协同在高层次创新复合式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基于校企协同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新思路。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特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导向,围绕培养目标设定实践教学原则和方案,以多元融合为切入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和企业满意度为准则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以互惠共赢为驱动构建长效保障体系,从多个方面对校企协同环境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经历了校区空间、园区空间、产学研一体化三个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着协同创新不足、创新供给与需求错配、创新空间政策与管理失位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确定新目标、新结构、新布局,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协同创新机制,谋划从"校区"和"园区"走向"产学研一体化"和"产城融合一体化",从"内生"和"开放"走向"协同创新",完成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转变。  相似文献   

4.
俞为妍 《城市建筑》2023,(8):105-108
创新驱动是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推动创新发展与存量更新的内在协同是助力城市在“新常态”背景下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文章试图从创新集群构成与空间组织的特性出发,总结创新导向下的产业和人口特征,并基于此,从经济要素、空间管控、环境品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建构创新发展与存量更新的协同思维,强化更新—创新的耦合联动关系,最后借助台州中央创新区空间更新实践,围绕产业升级、集群链接、韧性管控和人才驻留等内容探讨创新驱动背景下存量地区更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初步成型,推进城市群发展也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系统总结了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提出城市密集区协同发展的四个关键领域: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和空间协同,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从关键支撑领域协同、全域空间协同及重点区域空间协同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城市密集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创新空间的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以深圳市51家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样本,通过观察2000年以来的企业总部迁移轨迹,解析深圳城市创新空间格局的总体变化特征,归纳不同功能片区创新功能的差异化演化趋势,并从创新空间供给和政策空间驱动层面分析企业总部在迁移过程中的偏好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区位选择不仅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而且频繁发生于城市板块内部,并引起城市创新格局的演变。制造业企业总部在城市内部更加倾向于在专业化的总部集聚区集中分布,并形成“中央智力区”(CID)。由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空间使用的需求差异性,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的规划干预手段和创新空间供给能够影响企业的迁移选择。政策区位往往是影响企业迁移和城市创新区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紧凑城市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产生活场所的规划理论。特别是在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创新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与功能组织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也成为业界持续探讨和关注的话题。基于深圳市高新区紧凑型城市创新空间的需求,在创新空间用地紧约束条件下,提出了适应高科技人群生产与生活的立体化空间创新模式,主要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以增加城市活力,大疏大密的组群形态促进大型公园开放空间与密集开发地块形成互补协同,多层级公共空间体系促进形成适合多场景的交往平台,新型城市营建模式促进增强人性化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手段和设计策略,创造出具有城市活力、高效利用土地、适宜创新人群高品质生产与生活的新型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面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目标,京津冀城市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镇体系结构失衡、高端功能过度集聚、区域创新网络缺乏关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问题。在京津冀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二级城市的作用举足轻重,对其空间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更是至关重要。本文将以保定市为例,探索区域转型与协同发展背景下二级城市的空间战略应对与技术路线。在分析区域格局的基础上,明确城市面临的战略机遇,以多级平台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统筹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三大战略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揭示其创新生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科技园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横琴科技园区的“横琴科学城、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科技城”为样本案例,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选取,结合耦合度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空间统计学的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对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的特征、类型占比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具备不同的偏好与特征,相对来说横琴科技园区中以配套设施为主的园区组织较为紧凑,以技术服务为主园区较为开放、注重资源共享;2)具有功能复合化特征,提高土地混合利用效率。横琴科技园区具有3种及以上功能,其中生产类空间与生活类空间的比值约为3.5∶1.2;3)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形态社区化,与城市互动明显,多维且多样。4)注重空间的盈利性、商业性,市场活动、新区政策是驱动横琴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搭建“空间研判—挑战剖析—规划响应—治理创新”的跨界合作区一体化规划编制框架。通过剖析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空间发展情况与琴澳融合瓶颈,从空间布局、产业功能、综合交通、民生服务一体化方面提出规划响应路径,弥补琴澳一体化空间规划的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创新,以规划编制实现功能和形态的空间一体化,通过治理创新增强琴澳协同、破除边界的发展阻力,最终实现一个共建共享的琴澳都会区。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亟待转型时期,提升城市创新活力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形式的特征,梳理城市创新空间的典型发展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以城市设计作为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有效干预,并从宏观层面和中微观层面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深入认知城市功能空间对绿地格局的作用效应, 是促进绿地与城市空间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15min 生活圈尺度单元,利用规划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揭示 2004、2012、2017年南京绿地格局特征,重点对城市功能 空间的作用效应进行地理探测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 呈现出极化、扩散、均衡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2)交通与 居住功能深刻影响了绿地发展格局,呈强作用、弱带动特点, 水域空间协同可激发绿地增长;3)城市生活服务化转型协同 强化了功能空间与绿地的互作效应,生产功能退化为绿地增长 腾挪了空间。相关规律可望深化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理 论,为城市空间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整体和三地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定位,要求通过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实现协同发展,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发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作用。在这之中,"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定位对我国在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京津冀承载着推动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技术驱动下,传统城市空间转型为未来城市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响应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空间规划中贯彻未来城市的理念,响应技术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仍有待研究。文章梳理了数字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共同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场景的发展,从战略定位、动态规划和场景营造三个层次构建未来城市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响应框架,提出未来城市空间规划的定位与目标,在近、中、远期的时间维度探讨城市空间模式的演进趋势,探究产业、生活、游憩、交通四个代表性功能场景的城市空间规划响应策略,同时以黑河市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城市专题为例,从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与空间设计,以期能为技术驱动下的未来城市空间规划的实践路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翟俊 《规划师》2012,28(9):71-74
研究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运用协同共生的原理,将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协同整合,进而成为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从综合协同、整体协同、战略协同和共生共存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前瞻性景观基础设施的新范式,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各要素之间形成功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实现区域内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户外步行网络一体化运作的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8.
郑德高  孙娟  马璇  陈阳 《城市规划》2019,43(9):43-52
在知识-创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动力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依托知识与人才实现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知识-创新时代的理论认知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关联性研究,提出知识-创新时代城市远景战略规划的核心框架,并结合杭州2050实践,提出城市发展动力、空间价值、区域协同、全球网络是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杭州在创新城市、魅力城市、联盟城市、平台城市方面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创新发展日益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线,众创空间也成为创新经济和创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基于对众创空间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相关调研数据,借鉴众创空间集中率指数及空间自相关统计Moran指数,对上海以区县为单元的众创空间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众创空间发展格局整体上表现出非随机性特点,空间上呈现一定自相关性;上海众创空间组织尚未突破资本驱动时代地租理论所引导的城市圈层空间结构;众创空间发展理念有待提升,既是经济平台又是公共服务设施;上海众创空间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融合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20,(9)
随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协同发展成为现实之需。文章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念与内涵、发展与规划协同的内在逻辑梳理,从空间发展规划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片区分布,结合各批次园区和片区的地理分布、空间特征、类型功能等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划分为九大板块,并从细分区块、类型区域、功能组团角度对九大板块进行空间发展的规划组织探索。在此基础上,基于时空类型、发展支撑、功能组团的差异特征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旧板块之间的制度创新协同、大小板块之间的战略目标协同、各类板块之间的发展功能协同展开探索,以期为空间发展规划视角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