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0位科学家于2007年11月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确凿无疑的",而人类活动"很有可能"为此负责。  相似文献   

2.
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写入政府报告,这预示着北京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应该有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来自于当今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相互交融的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崛起伴随本国世界城市形成的规律性现象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城市观察"概念作为研究契入点,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城市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观察"的视角剖析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发展、消费人群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性,领悟"城市观察"现实主义视角的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4.
"开源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得益于不断进步的科技,"开源城市"从构想走向真正的应用变得更为可能。本文从智能化的视角下对"开源城市"进行研究,论述了新的技术下"开源城市"的特征,并建构了多层级的智能化"开源城市"系统,并从认知、识别、分析、决策、建设、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阐释,并提出了未来可期的正向和反向的"开源城市"操作模式,有助于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自我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居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双修"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方向,对城市公共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着重探讨"城市双修"视角下公共绿地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以期为今后的相关项目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减量规划是应对城市收缩的政策 和工具之一。城乡规划总体上经历了增量规 划、存量规划到减量规划等三个主要阶段。 北京、上海的减量规划理念最具有代表性, 二者在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减量规划的要求 与规划目标,但二者在减量的目标、类型、重 点、综合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 基于减量发展的背景,结合北京、上海新发 布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分析比较了北京与 上海减量规划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构想,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紧随后奥运时代城市发展的前进步伐,紧扣三个北京建设的精神要义,紧追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而做出的前瞻性决策。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规划思想和方法的一部分,在中国自古有之。然而其作为现代设计学科中一项独立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由西方逐渐引入。从任震英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提出"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①理念,到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城市设计由原来的一个学科方向变为二级学科并隶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目录之下,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2017年间推出一系列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试点城市,再到2019年底成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城市设计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脚步,正在中国城市建设实践中被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城市与北京发展定位"世界城市"概念本身早已被提出,只是其内涵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早在1889年,德国学者哥瑟(Goethe)就曾使用"世界城市"一词来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1915年,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城市普遍呈现分散化与多元化趋势。这种碎片化一方面来自固有的自然地理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不均衡与多样所致的复杂的人口流动而越发明显,单一的城市逐渐演变为"城市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战略性规划需要有新的思路与工具。本文以班纳姆的"生态"为出发点,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市结构规划为例,探讨"城市之城"背景下的"生态"规划思路,指出采用"生态"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认知城市内在的特质,建立对城市现有特征与未来发展目标的结构性认知,从而引导城市在复杂与差异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发展新型城镇化路径,并在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从生态环境、功能空间、人居环境3个方面发现问题,针对合肥市环城公园现有的问题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人居环境改善的更新策略研究,提出修复自然生态格局、功能修补与空间修补并重、完善生活服务设施等具体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街区制的推广通过优化城市道路脉络,增加交通微循环,对城市交通拥堵有着直接的缓解作用。本文通过对街区制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光辉城市的历史视角探索街区制的推广所应反思的问题,强调人性尺度的控制和人文功能的塑造是街区制推广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代博物馆建筑选择性地继承了一些传统建筑特征,当下发掘并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该文以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为研究对象,先用"文化基因”理论解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说明传统是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走向与现代的融合。再从建筑布局、建筑单体、建筑构件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北京地区现代博物馆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并梳理出简化拼贴、体量变化和隐喻表达三种方式表现方式。最后以博物馆建筑为例,探讨可能的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近日,一位住建部原领导"农民进城易引发贫民窟病"的观点引起了舆论的争议。实际上,这一系列论述,涉及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中的作用;资本、土地、农民就业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的作用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某些媒体标题党式的概括为"农民进城,易形成贫民窟",也有简单化、搞噱头的嫌疑。不过,其观点也仍存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作为首都——北京这座华美而衰败的古城与共和国一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