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复合驱油体系与孤东油田馆5^2^+^3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绪龙  薛怀艳 《油田化学》1993,10(3):234-237
本文报导了用于孤东油田馆5~(2+3)层复合驱油试验的ASP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研究结果。在ASP复合驱油体系中,碱A和表面活性剂S在降低界面张力上有协同效应,聚合物P的影响很小。在单一A和A+S体系中最佳碱浓度为0.2%和1.5%(Na_2CO_3)。1.5%Na_2CO_3+0.4%OP-10体系有最佳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2.
孤东油田七匹西5^2+3层北部聚合物驱扩大试验虽经室内试验和数值研究开成了实施方案,但由于油藏的复杂性等原因,前期的效果较差。针对注聚过程中出现的注入量达不到配注要求,注入能力下降,、油层平面上的大孔道严重,南部与北部注采不平衡、转水驱前必须加强聚合物段塞强度等一系列现场问题,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通过表面活性剂浓度、含盐量、碱、醇等对相态影响研究发现,低浓度三元复体系在合适的pH值和含盐量下,与模拟油或原油都可以形成三相,而且与模拟油形成的表面活性剂富集中间相的表面活性剂浓度非常高。这样的三元体系与原油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和中间乳化相,但这种中间混合层不透明,为乳白色,可以稳定很长时间,通过分析发现中间混合层粒径大部分在100nm以内。粒度分析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技术表明,中间混合层为胶束、微乳液、乳状液等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共存的结构,其中微乳液结构占主要地位,这些认识对我们了解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孤东油田馆陶组油藏三元复合驱油矿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以根  王友启 《油田化学》1994,11(2):143-148
本文介绍了我国首例碱-复合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油剂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和很强的驱油能力,在水驱开采末期能大幅度降低油井含水,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1.6%,采出水驱残余油的26.0%。  相似文献   

5.
砾岩油藏由于孔隙结构的特殊性,水驱油效率往往不高,近年来出现的复合体系驱替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油藏驱油效率。以克拉玛依砾岩油藏为例,利用微观模拟技术研究了砾岩油藏特殊孔隙结构条件下水驱残余油在复合体系作用下的起动、分散、运移及聚集问题。实验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它克服了单相化学剂驱油的缺点,聚合物较好地控制了流度,碱起到牺牲剂的作用,使表活剂能够向更深的地方扩散,既提高了驱油效率又降低了表活剂的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油墙”的形成、发展与稳定运动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对“油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孔隙结构的驱油机理以及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图1表2参3(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6.
在引进的UTCHEM数值模拟软件基础上,建立了非相态稀体系三元复合驱油机理数学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UTCHEM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改进,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的模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给出的水驱,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综合含水率变化曲线符号实际开采规律;三元复合驱比聚合物驱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油层剩余油饱和度,说明所建立的非相态稀体系驱油机理数学模型能够正确地模拟三元复合驱过程。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方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文祥  卢文忠 《油田化学》1998,15(4):354-357
通过在两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物理模型上开展的三元复合驱油实验研究,探讨了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找到了几种较佳的注入方式,可在化学剂用量不变的条件下使原油采收率提高2%左右;增加化学剂用量时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6%左右  相似文献   

8.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碱组成 ,该种体系既具有超低的界面张力 ,又有较高的粘度 ,既可扩大波及体积又能提高驱油效率 ,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是大庆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技术。杏北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通过先导性、扩大性矿场试验的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采收率提高值达2 0 %以上 ,并形成了地面配制、注入、举升工艺、采出液处理等配套技术 ,该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为评价杏北油田主力油层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的经济效益 ,开展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元复合驱油现场试验。试验区位于大庆长垣杏树岗…  相似文献   

9.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化学剂在孤东油砂上的吸附损耗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王宝瑜  曹绪龙 《油田化学》1994,11(4):336-339
用静态和动态吸附方法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各个化学剂在地层温度(68℃)下的吸附损耗。复合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Na_2CO_3和OP-10的吸附量较小,而3530S的较大。在复合体系中,Na_2CO_3、OP-10、3530S的静吸附量分别为1.33、2.4、0.215mg/g油砂,动吸附量分别为0.67、0.24、0.055mg/g油砂。  相似文献   

10.
将3支不同气体渗透率单管人造岩心并联,分别计量3支岩心产出油水,模拟二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油层,进行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综合分析油层纵向各部位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前后的含水率、产液百分比、原油采收率等变化特征和渗流机理。又利用二维纵向正韵律3层非均质人造岩心进行三元复合体系驱油与水驱油的对比实验,将水驱后和三元复合驱后的一组岩心剖开摄像录入计算机中,利用彩色图像量化分析系统对内部各层进行量化分析,综合分析纵向非均质层状正韵律人造岩心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的波及系数及驱油效率。三元复合驱油水流度控制和原油乳化能够明显减缓层间矛盾,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且中渗透率层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二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模型三元复合驱油过程中,高渗透率层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中渗透率层既提高驱油效率也扩大波及体积,低渗透翠层以扩大波及体积为主。驱油效率占提高采收率的比例平均为55.75%。图6表1参1  相似文献   

11.
化学复配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化学复配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报导了碱(A)/聚合物(P)二元及碱(A)/表面活性剂(SF)/聚合物(P)三元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IFT)、粘度(μ)、碱耗、化学剂的吸附滞留、活性图等方面的工作。对这类体系的驱油机理和高采牧率低费用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复合驱油的三个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12.
耐盐聚合物PAM104A与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彦 《油田化学》1995,12(4):353-357,352
在常温下令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二羟基化合物104A反应制得了耐盐聚合物PAM10A。研究了PAM104A的耐盐性、抗剪切性和热稳定性,考察了PAM104A溶液浓度、聚合物段塞尺寸和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岩心驱油试验结果表明,PAM104A能满足高含盐、低渗透的马岭油田聚合物驱油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天然混合羧酸(盐)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干佐  林元 《油田化学》1994,11(1):61-65
研究了天然混合羧酸(盐)复合驱油溶液与大庆、胜利原油构成的体系的界面性质,考察了Na2Co3、NaHCO3、NaCl、HPAM、助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提出了复合驱油体系的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混合羧酸(盐)可使复合驱油溶液与大庆或胜利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值。  相似文献   

14.
张金辉  王锦梅 《油田化学》1992,9(4):342-347
本文介绍了在大庆油田萨北厚层试验区葡Ⅰ1-3层进行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的方案及其实施情况,用多种方法评价了厚油层达到特高含水率以后聚合物驱油的效果。在本次试验中,聚合物驱油使特高含水率油层的采收率提高了4%以上。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驱后三元复合驱油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卢祥国  王风兰  包亚臣 《油田化学》2000,17(2):159-163,180
本文针对大庆油田仍残留有大量原油的聚合物驱后油藏,采用室内岩心驱油方法,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3种方法进行了实验评价。实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采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交联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交联三元复合体体系)及交联聚合物体系(胶态分散凝胶,CDG)段塞加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交联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已有经济上可行的交  相似文献   

16.
张路  赵濉 《油田化学》1998,15(4):348-353
考察了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石油磺酸盐Cy体系与胜利孤东原油及萃取其酸性组分后的剩余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性,发现复合驱油体系中的外加表面活性剂、碱与原油原位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对低离子强度下短时间内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外加表面活性剂对高离子强度下长时间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动态界面张力的最低值与界面上各表面活性物质的浓度和比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