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气井泡沫排水棒的室内评价方法,对GK-1气井泡沫排水棒的携液、抗油和抗盐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GK-1气井泡沫排水棒具有携液量大、抗油和抗盐、使用方便、投资少和效益大等特点,便于在气井上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气井泡沫排水起泡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原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温度高、井深的情况,研制了泡沫排水起泡剂NJS。介绍了泡沫排水的原理、泡沫排水起泡剂的合成、起泡剂特性和现场试验。NJS在中原油田不同区块现场应用半年来,有效地维护天然气井的正常生产,具有成本低,气能高、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原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温度高、井深的情况 ,研制了泡沫排水起泡剂NJS。介绍了泡沫排水的原理、泡沫排水起泡剂的合成、起泡剂特性和现场试验。NJS在中原油田不同区块现场应用半年来 ,有效地维护天然气井的正常生产 ,具有成本低 ,气能高、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气井泡沫排水中起泡剂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扼要介绍了苏联和四川气田在气井泡沫排水中,实验室评价起泡剂的方法和模拟实验装置。虽然方法各异,但主要是测定起泡剂的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和泡沫携液量等参数。一般经室内评价性能较佳的起泡剂,在现场试验和应用中排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低产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榆林南区气田低产气井较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气井产量较低,携液能力差,常出现气井井筒积液,油套压差大,影响气井正常生产。而泡沫排水采气正是开发产水气田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对低产气井实施泡排试验,通过对泡排井效果分析,制定了各类低产气井井泡排加注制度,实现对低产气井的有效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6.
气井泡排棒自动投放装置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气井泡沫排水采气过程中固体起泡剂采用人工井口投放的现状,研发了一种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泡排棒自动投放装置。现场应用表明:该装置操作方便,施工费用低,实现了泡排棒的定时定量自动投放,满足了气田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定向气井泡沫排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斌 《钻采工艺》2007,30(5):149-150,152
当气藏压力降到一定程度,气井携液能力不足,可采取泡沫排水采气,而定向气井泡排效果普遍较直井差。通过对斜管中气泡流进行模拟实验,发现随着管斜角度的增大,携液时间、起泡时间、稳泡时间越长;泡沫含水率增加。在实际生产中,定向气井斜井段是造成泡排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斜井段首先增加了附加摩擦力,增大了排液难度;其次,斜井段增加了气泡流动路径,延长了气泡在井筒中滞留时间,使得其更易破裂从而回落井底造成积液。因此,泡沫的稳定性对定向气井的泡排效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气井泡沫排水采气人工加注费用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了自动投棒装置和自动注剂装置,并进行了气井泡沫排水数字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自动投棒装置主要由壳体、电磁头、转盘、储棒筒等组成,投棒过程安全可靠;自动注剂装置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逆变器,柱塞泵、药剂箱及远程控制器等组成,它与数字化远程控制系统配合,通过站控软件发送指令,可实现泡排剂远程控制自动定量加注。86口井的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设备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累计增产气量810万m3,年节约生产运行成本210万元。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泡沫排水采气效率,为泡沫排水采气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温度、发泡剂浓度、凝析油对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混合体系XA—2的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该体系用于气井泡沫排水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0.
增压气井泡沫排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压气井井口压力较低,伴随井筒内积液增多,采气管柱内的压力损失也加速增大,然而逐渐减小的环空压力和气体流速已不能有效地将积液举升至地面,即使按常规气井泡沫排水方法加入泡排药剂后,靠气井自身能量也无法将井内积液带出井筒。通过对新场气田21口增压气井泡沫排水技术的研究,泡排参数的优化,排水措施的优化,形成了增压气井的泡沫排水技术。增压气井泡沫排水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维持气井正常生产,延长气井生产期,而且对提高气井最终采收率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克深气田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主开发层系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气田边底水活跃,开发方式为衰竭开发。随着克深气田的深入开发,产水井逐渐增多,目前KS2区块、KS8区块、KS24区块等陆续见水,且见水形式严峻。为延缓气藏水侵、提高气藏采收率,开展排水采气是气藏治水的主要手段,而针对超深高温高压气井尚未开展排水采气技术研究,鉴于此,克深气田先后开展了泡沫排水、电潜泵排水、气举排水技术先导试验。通过现场试验,论证了气举排水采气技术在超深高温高压气井排水的中适用性,同时,该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等特点,为超深高温高压气井排水提供了技术手段,为同类气井排水采气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家场气田泡沫排水采气与气井防腐配伍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场气田已进入开采后期,多数井依靠泡沫排水维持生产,而所产天然气中的H2S,CO2在地层水条件下对气井设备造成严惩腐蚀,现有缓蚀剂与泡排剂缺乏配伍性,影响化排生产,通过对张家场气田腐蚀因素的分析,室内对缓蚀剂,淦排剂进行研究筛选,提出了用亲水性缓蚀剂与之配伍的方案,经现场试验,达到了既能排水采气又能保持气井设备的目的,解决了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节流器气井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井下节流工艺在苏里格低压、低产气田的普遍应用,节流气井的泡排工艺已成为泡沫排水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介绍了节流器井的特点及判断积液的方法,开展了井筒液面测试分析,总结出了适合苏里格气田节流器井的泡沫排水采气工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压缩机的投用,部分上古产水气井产水量增大、油套压差下降,但生产一段时间后仍然表现出压力波动大、日产气量不稳的生产状况.基于以上情况以A井、B井、C井为例,主要从气井生产状况、产水规律、地层水性质、油套差压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三口井增压生产下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的最优化参数,进而得出同类增压气井的泡排研究方法及泡排制度.  相似文献   

15.
彭年穗 《钻采工艺》1990,13(4):40-44
对于凝析油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的气水井如何进行泡沫排液,本文就此介绍了国外的研究、试验情况,并叙述了CT2—11、CT5—2、OP一10等排液剂的性能和对比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含水气井排水采气新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映  唐荣国 《钻采工艺》2001,24(5):29-34
针对川渝气田不同类型有水气藏的开发动态特征,中,后期开采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原有工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排水采气新工艺及配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述含水气井的修井,工艺研究和设备化学保护技术,对每一项技术目前研究水平,重点技术内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作了较详尽的说明,突出多学科专专业联合协同攻关在技术上取得的创新成果,以及在应用中形成的综合性配套工程技术,对提高工艺的成功率和开采效益,促进含水气井开采工艺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路芳 《试采技术》2003,24(4):28-30
从川孝455井生产动态特征、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先导性实验及其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论述了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复活水淹气井的可行性,并制定了应用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复活水淹气井的实施方案。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而且是非常经济的,具有较高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洲气田2007年建成投产,经过近10年的持续开发,已稳产近5年,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随着气田开发年限的增加,小于10 000 m3/d生产的气井数量占总生产井数的比例已超过50%,气井井口压力下降,油套压差增加,气井积液量增加,成为限制气井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气井管理水平,优化排水采气工艺方法,摸索新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是提高小产气井的排液效率,增加小产气井产气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气井泡沫排水起泡剂NJS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中原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温度高、井深的情况,研制了泡沫排水起泡剂NJS.NJS分子中碳链长度为12-14,含有OCC,C=N和SO  相似文献   

20.
排水采气工艺是有水气田采气工艺的主要方法,已成为国内外气田开采后期的一项主要开采措施,常规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必须依赖井底的天然气流的扰动,应用表明:当气井产量小于气井含泡沫排水剂状态下临界携液流量时,泡排效果不理想。为此,针对常规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的局限性,研究了自生气泡沫排水采气工艺,该工艺在无井底气流的扰动下能自动起泡使低压低产含水气井泡排显著,使水淹井复产;并评价了自生气泡沫排 水剂起泡、携液及腐蚀性能;在现场开展了8口气井10井次的现场试验,共排液17.5m3,累计增产天然气59.2×104m3,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