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瑛  潘莹 《南方建筑》2011,(3):70-78
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课题探寻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平衡关系。在梳理研究方面,将聚落人居环境构成特征力求以定性定量参数的形式予以分解表达,具体体现在场地与土地利用、能源与资源配置、文化特征、建筑功能与格局、聚落健康与舒适和聚落经济活动六大方面,从而推演出聚落在面向未来发展时各基本面的优劣条件;提炼研究方面,将以“可持续发展度”这一综合指标,把不同形态、不同发展水平聚落的六大方面各项参数拟合为单一、可追踪、可比较的定性结论,从而为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整体低碳更新的政策制定和改造实施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简洁直观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国内有众多聚落和景观被传为模仿"八卦"或其他文化图式,如西江流域高要地区就有30多个"八卦村"。然而经过对多个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以八卦图式的三大特征(数理观、时空观、中央崇拜)与相关案例作比较,发现部分聚落、景观的形成原因有待商榷。在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愿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众多与文化图式类似的景观。不同的文化对之有不同解读。在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则趋向于理解为道教文化图式,附丽到八卦文化之上。文化有一种强大力量,其必然会联系物象与文化图式,并通过实质修正或心理补偿等方法,使它们趋于同构。  相似文献   

6.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南方建筑》2021,(3):130-136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 自然灾害类型- 聚落景观构成模式”技术路线对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景观防灾模式的深入解读,梳理历史防灾经验,总结历史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广府核心区应对低地水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围防洪- 基塘水土调配- 聚居地梳式泄洪”的典型景观模式;潮汕核心区应对沿海风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林防风- 农业分区种植- 聚居地密集式抗风”的典型景观模式;客家核心区应对山地水旱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坝并举- 陂塘蓄水防旱- 聚居团块式防洪”的典型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8.
潘莹  施瑛 《南方建筑》2009,(5):28-29
湘赣民系和广府民系是中国南方汉族五大民系中的两支.其主要聚居区均为耕作条件较好的低丘平原.但不同的民系发展历程,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聚落形态呈现鲜明的差异.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湘赣民系、广府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莹  施瑛 《南方建筑》2008,(5):28-31
湘赣民系和广府民系是中国南方汉族五大民系中的两支。其主要聚居区均为耕作条件较好的低丘平原。但不同的民系发展历程,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聚落形态呈现鲜明的差异。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宏梅  周波 《工业建筑》2006,36(Z1):40-44
着重分析了福宝古镇的历史演变,以及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使得它在这个外来民系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特征。并详细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对福宝古镇社会文化、聚落空间以及民居特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福宝古镇的历史演变以及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使得它在这个外来民系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特征。详细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对福宝古镇社会文化、聚落空间以及民居特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聚落景观是受文化影响的地域性生活方式的呈现,不同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会因其环境、文化的异同有各自特征。选取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空间形态的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等方法,试图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挖掘出其景观空间形态的几大关键特征,并分析具体景观空间形态上对要素的映射,并针对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逐渐模糊的聚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嘉湖湖荡区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合与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聚落所处的水环境角度出发,对区域整体聚落分布格局与聚落单元景观格局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聚落顺水而布,水随聚落而变革”、景观节点与水关联度高的特征。并对景观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嘉湖湖荡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是对低平水网环境的适应、水利与水运交通的促进、受思想文化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莹  叶丹  施瑛 《风景园林》2022,29(7):124-131
广东省梅州市作为广东客家文化核心区,其传统聚落景观承载着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丰顺县是梅州市内海拔高差最大、地形类型最丰富的县,充分体现山地丘陵客家聚落的景观特征。基于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形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学、农业学和风景园林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地形聚落中的选址分布、产业选择和发展进程等规律,探讨山区内不同地形的“三生”景观空间差异化。研究表明:山地丘陵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地形条件的相互影响,因此将聚落景观分为平原稻果兼作型、河谷稻林兼作型、丘陵稻烟果兼作型和山间茶稻兼作型4种类型,并从产业类型选择、景观要素组合和山地适应性民居3方面总结聚落形态的差异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人们为了生产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试从太行山地区的文化区位分析入手,探究了太行山地区地域文化与其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街巷空间、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等几个方面概括太行山传统聚落的形态、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 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 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 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 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 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 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 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 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 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 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 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 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 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 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 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黄耘 《新建筑》2011,(5):109-113
西南少数民族聚落作为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对其进行类型研究旨在从具象的聚落现象中总结出潜在的倾向,厘清区域内聚落变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探索一种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聚落分类的方法:首先提出决定聚落类型的三大系统要素:自然系统要素、文化系统要素、技术系统要素;其次,通过辨识具有主导作用的关键子要素,揭示出三大系统间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约束性;最后将关键要素并置,通过二元关系的程度与导向评价,分析形成聚落特性的机制,并依此方法,将泸沽湖聚落划分为3大类型,其下细分为8个亚型。  相似文献   

20.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