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城镇的道路与功能布局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现状道路网规划更多地以距离与时间来衡量道路的合理性与可达性,较少考虑到道路空间的相对位置即几何属性与其拓扑关系.运用空间句法量化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方案构建—比较择优"的技术路线,编制安徽省灵璧县黄湾镇路网规划,以期为城镇路网规划提供定量研究新思路.研究分析了黄湾镇区路网的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儿童如何认识、理解空间环境,对儿童环境认知地图有关理论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实证研究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解读与剖析。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认知草图方法,从儿童描绘的地图草图中提取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绘制出儿童的公共认知地图,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分类,并以此初步探讨儿童的空间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儿童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平均数约为7.6个,其中,场所、标志物和建筑居于儿童环境意象的主要地位;在儿童公共认知地图中,意象要素同意率普遍偏低,较难形成高度一致的环境认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地图逐渐从界标型向整体型发展,但整体上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地图仍以路线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镇村联动,就是把乡镇所辖范围的城镇和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融合,联动发展。在北京市两线三区、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宏观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在实施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导致小城镇的镇区与村庄发展不均衡。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小城镇现有的规划实施模式进行研究,从政府、规划师、企业、村民多种角度分析镇村联动的现存问题及迁并型村庄发展缓慢的原因。研究目的是优化小城镇的实施路径和提高小城镇规划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4.
产镇不融合严重制约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完善性,是特色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既有产镇融合研究缺乏产镇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而未能提供指导实践建设的产业与空间抓手的弊端,从影响要素视角,结合小城镇发展理论与实践,构建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框架,明确产镇融合内涵、影响要素、关联作用机制,并以丁蜀特色小城镇为实证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丰富理论研究与建设经验。研究表明: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具备以镇促产、以产兴镇、产镇互促的核心内涵,以企业、科技、文化、生态、服务为影响要素,通过以镇促产的要素挖潜,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通过以产兴镇的要素组合,形成促产促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组织等实施路径,从而构建产镇互促,推动产镇人文共兴,实现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凯 《世界建筑》2024,(2):84-91
本文通过西安市雁塔区城中村数据研究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城中村道路以“乡村—城市”混合型路网及格网型路网为主;该区域城中村商铺类型以餐饮、购物、生活类商铺为主,且易受到临近空间的影响从而改变其主要商铺类型;“乡村—城市”混合型路网的空间活力更易受到道路长度、链接数、连续性以及反向深度的影响;格网型路网空间活力更易受到长度、宽度、相对连接性及相对连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诚  侯雷  兰贵盛 《规划师》2006,22(2):69-72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7.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收缩现象。汪集街作为武汉市近郊农业强镇,传统内源式发展的镇村模式无法满足城镇转型发展需求,正面临着镇村失衡(城镇扩张缓慢、农村急剧收缩)、资源外流、产业乏力、生态破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汪集当前镇村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意愿,基于"精明收缩"理论,探讨一种城镇特色化、村庄社区化、产村单元化、生态景观化的"小"镇"大"村式镇村发展模式,即不再摊大饼式地追求镇区快速扩张,强调镇区做精产业、做细服务、做特品牌;农村社区化、产业化、职能化,"一村一品",实现社区产住一体,从而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以满足城镇增加自身引力、承接下沉产业、实现乡村"精明收缩"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以汉阳历史城区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访谈法获取居民记忆信息,生成"城市记忆认知地图",并利用"众规武汉"平台数据得到"历史认知地图",两者叠加生成城市记忆空间,最后从整体塑造、要素提示、场所延续角度思考城市记忆塑造。  相似文献   

9.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5):22-23
植物配置的环境意象分析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作“认知地图”。提出“环境意象”、”认知地图”的概念的目的主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空间活力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活网络的"四网地图"概念,对小城镇购物网、活动网、社交网、认知网的组成要素、要素载体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活力要素的载体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片区及要素单体两个层面提出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城市设计策略,期许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手法有所借鉴。最后以合肥市小庙镇为例,予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回顾苏南城镇发展,总结"产镇"要素经历了"产镇无序——产镇分离——产镇磨合——产镇融合"四个发展阶段,深入剖析当前多数城镇面临的"产镇"要素失调困境。建构产镇融合的理论框架,提出"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人居生活"三者构成了产镇融合的核心要素,确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城镇空间为载体,以人居生活为核心"的产镇融合发展内涵及模式,并以昆山市千灯镇产镇融合实践为例,开展产镇融合策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走出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免千镇一面,丧失文化根基,实现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保留小城镇的自身特色。针对小城镇镇区内存在的遗址叠压、占用建设用地的情况,探讨如何实现既满足遗址保护需求,又为镇区发展预留空间,并满足镇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宜居环境的需求,实现遗址保护与镇区发展的和谐延续。按照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本文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的瑷珲新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具体阐述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包括调整划定保护区划、制定管理规定,以及与相关规划衔接等方法,并分析该案例与其余案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遗址与镇区叠压的小城镇镇区发展与遗址保护关系如何进行协调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下乡计划的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扩展,"互联网+小城镇"成为一个新兴研究主题。从网、面、点三个层面探讨了"互联网+小城镇"的内涵。网络层面指向小城镇的城镇网络,区域层面对应着小城镇的镇域,而点层面对应着镇域中的镇区和农村社区。三个层面都能纳入智慧城市的概念当中,因而又可称其为智慧小城镇的三个层面。智慧城镇与智慧乡村两种类型,网络、镇域和社区三个层面,构成了智慧小城镇的结构体系。这为进一步开展智慧小城镇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化景观作为自然环境载体与文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的产物,体现地域人文地理特征和精神文化。基于文化景观视角对陕南小城镇进行分析,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人文内涵等层面解析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揭示其与小城镇特色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包含自然山水格局、镇区空间风貌和历史文化风俗等基本要素的小城镇特色分析框架。结合勉县典型案例进行特色分析与评估,识别小城镇特色基本类型。进一步提出小城镇特色规划理念和原则,探讨不同类型小城镇特色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集低收入人群的工人社区的改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如何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片面重视物质空间改造的局限,体现改造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重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认知地图的方式,研究工人社区微观空间意象,有利于深入研究居民的诉求和认知,针对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造策略。以徐州市贾汪区传统矿业工人社区为对象,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象草图收集,通过对居民微观社区意象的研究,对改造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从林奇使用它研究城市意象以来,该方法存规划设计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首先阐述了认知地图的发展历程、概念、范围界定等内容.其次,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地图的研究目的和调查方法.接下来,主要分析了从该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成,在规划设计研究领域早常用的4种类型.自由描画法、限定描画法、圈域图示法和空间要素图示法.最后,案例部分演示了这4种类型具体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正在我国蓬勃兴起,带动了众多小城镇向乡村旅游型小城镇的快速转型。这些乡村旅游型小城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和障碍。文章以永嘉县大若岩镇为案例,指出乡村旅游型小城镇应通过产城融合、空间整合和镇区功能强化等措施,构建镇域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的空间发展总体框架,并促进乡村旅游型小城镇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襄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以农积镇、以工富镇、以商活镇、以城兴镇"的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建管并重,不断制订完善发展村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几年来累计共投资两亿多元改造老镇区,建设新镇区,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小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6)
文章在对农业主导型村镇地区(海南)和工贸综合型村镇地区(福建)两类不同类型村镇地区的调研基础上,从就业、居住和落户3个方面对村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现条件对城镇化意愿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判断。研究发现:按"就业—居住—落户"的城镇化意愿形成方向次序,两类村镇地区的被调查村民城镇化意愿都表现出显著的逐级弱化趋势,小城镇户籍吸引力明显不足;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是促使村民希望通过就业和居住城镇化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农业主导型村镇地区村民对所在镇区公共服务功能的依赖性高于工贸综合型村镇地区;城乡(镇村)空间联系越强,村民的镇区就业和居住城镇化意愿也会越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村镇发展方向与类型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规划设计引领、改善道路状况、提升停车设施、优化慢行系统、完善交通设施、加强道路管理等方面对小城镇道路(包括穿镇公路和镇区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交通整治要点进行了探讨,着力解决小城镇交通规划设计不合理、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管理薄弱等问题,进一步补齐小城镇道路交通短板,规范小城镇道路交通秩序,改善小城镇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小城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期为小城镇道路交通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