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关注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极即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地区贫困原因和总结贫困发展机制,得出城镇化的三大关键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了路径选择。针对人口城镇化,提出了破解人地矛盾的异地城镇化原则和分类别的人口转移策略;针对经济产业发展,提出基于消除贫困和生态保护的三产选择及空间布局策略;针对城乡体系构建,立足地区实情,区分内外职能,构建分层级的服务体系,并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针对性政策。最后,将西海固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反贫困视角的衔接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的城乡发展一个重要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为转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土地城镇化路径和解决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纲领性措施,并成为当下城乡发展的重要应用方向。在新兴城镇化的背景之下,乡村区域的规划设计,逐渐向区域统筹、集约生态以及产村一体等方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基于循环示范的产业发展路径、基于资源统筹的空间集约路径、基于功能策划的特色彰显路径和基于低碳节能的设施配套路径四个方面,对乡村区域的规划提出了思考,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区域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滇西典型欠发达中小城市保山市城镇化现状特征,剖析了保山市城镇化竞争优势,探讨了保山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保山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策略:引导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产业支撑;注重城市整体功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挖掘城镇特色,明确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山地城镇化困境及旅游城镇化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入关键时期,山地城镇化过程中需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约束、粗放式乡村城镇化蔓延、欠发达山区脱贫形势严峻等困境。文章在重点研判山地城镇实施旅游城镇化路径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实施路径,包括评估旅游资源、甄别目标城镇;从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产业融合与地域空间层面设定"四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城—乡—景"地域空间统筹、"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利益相关者多元平衡为主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8,(Z1)
农旅融合是农业生产带动旅游发展,旅游产业强力助推农村品质提升的大势所趋,更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农业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观光、休闲游憩和农业科普等农旅融合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升级,提升农业发展价值链。文章以合肥市长丰县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区域城乡统筹、产业联动发展、分区空间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和项目策划引领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进经济、土地、人口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求。在分析生态敏感山区的生态限制因素与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基础上,以经济产业目标为依据推导出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提出人口布局策略。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生态敏感与建设用地的稀缺决定了该地区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决定了农业、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农民兼业的普遍现象决定了乡镇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恶劣对扶贫搬迁提出了较高要求。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将恩施州划分为三类人口城镇化政策区:一类是以人口向城镇聚集为主的本地城镇化地区,应发挥城镇的区域服务作用;二类是农民广泛兼业的乡村地区,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空间均衡发展;三类是生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的地区,人口适度异地迁移。  相似文献   

7.
刘群  敬东  郑燕 《室内设计》2014,(4):16-21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 下,如何实现我国多重地域空间的良性共生发 展,特别是如何加快提升我国西部欠发达地 区的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上的重大问题。以贵州水城县为例,分析西部 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发展水 平严重滞后、城镇空间布局低水平均衡、县域 产业结构初级低端和生态资源危机严峻迫切 等问题;指出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发 展所受的三个特质性约束:欠发达的宏观经 济背景、严峻的高原山地地貌和少数民族聚 居的社会背景,并在其特质性约束基础上对 成功城镇化模式进行批判吸收;最后,构建了 水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政 府政策、产业经济和农民主体三大城镇化驱 动机制,以期对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的健 康、稳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与特色愈来愈受到重视, "科学城镇化"与资源、生态、文化相结合将成为规划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通过对宁波市鄞江镇总体设计案例的介绍,探讨出一种将"科学城镇化"理念与地方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能够突出其地方文化与特色的发展路径,又能实现当地产业转型与优化的策略方法,即寻求基于环境与场所精神的乡村发展策略.自然化、生态优化、文化活力化为其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成武县位于鲁南城市带菏泽组群,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在目前区域产业转移、快速城镇化战略机遇下,实现快速、精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城市谋求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探寻合理的城市定位是指导城市发展方向路径的首要策略。文章从分析成武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基于资源本底和现状发展的特征问题,从区域格局看发展动力,基于发展动力探寻城市定位。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转型期快速发展需求下的城市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成都城镇化率已在2018年就突破70%,城镇化发展到了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阶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特色镇不仅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动乡村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文章结合成都乡镇发展实际,从城镇体系重构、产业特色发展、镇村统筹协同、城市功能植入、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回答了特色镇如何将自身产业、区位、资源等特色因素转化为内生动力的发展路径,并构建了以特色镇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及建设模式,以期为乡村振兴探索和特色镇建设贡献成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敏感地区乡村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对乡村地区发展的全面指导,弥补了区域乡村发展引导的缺位,起到引导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本文以河北安新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以生态足迹为模型,通过分区分类引导,划分不同生态敏感性影响下的村庄类别,为生态移民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提出村庄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撤并的推进时序,以期探寻生态敏感地区县域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保障规划实施的合理性,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城镇化进程中,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文章以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为对象,系统分析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和策略,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业县的城镇化是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弱项和关键,基于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视角,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对冀北传统农业县城镇化产业动力的强度、类型以及不足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针对以山区农牧业、远郊农林业、内生工业、外源工业、生态旅游业、沿海商贸物流业为城镇化主要产业动力的各县,分别提出"农游融合、工商培育、内力更新、外源扩展、文化融入、特色现代"等六类产业动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乡村发展成为当前热烈讨论的话题,空心村作为我国乡村发展历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保安镇土地、产业、资源、人口四个方面的困境为导向,立足于我国空心村整治研究现状,探讨基于空心村治理的镇域空间管制规划路径。以空心村治理为指向,提出完善管制体系、发展特色产业、均衡城乡资源三大空间管制策略,以缓解空心村在镇域层面治理的困境,为镇域层面治理空心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陕北地区南六县中的绥德县为例,分析得出县城发展用地受限、城镇规模小、发展缓慢,村庄分布分散、规模普遍偏小、"空心村"现象突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但尚未充分利用,城乡产业发展关联度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差距明显,生态环境脆弱和一定程度的恶化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现状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整合空间,确定三大发展区域;重构区划,优化城乡行政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结构,确定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建设社区,建成陕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推广实验区;提升产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保护环境,提出生态分区保护策略等六大发展策略与措施,试图探索陕北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途径和措施,以期对同类型县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产业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与物质 基础,乡村振兴与发展须以村民为本,依托产 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由于不同乡村具有显著 的社会、经济、文化及自然禀赋差异,需要契 合实际,以当地传统沿袭或主流强势产业为载 体梳理、整合乡村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持续发 展。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 问题与矛盾,提出基于产业提升的乡村建设适 应性设计理念。并以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 连云港市班庄镇前集村为例,对其上位规划、 物质形态、生活文化等因素及当地产业现状 进行周密调研与分析,提炼出前集村自身既有 的资源与优势,挖掘乡村独特的“灵魂”,并以 此为基础寻找基于产业适应性的通用方法和 设计策略,统筹村域物质、文化资源,以此为 基础优化产业模式,从而形成地域特色与创 新吸引力兼具的发展格局,为特色田园乡村的 践行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湿地乡村是浙北平原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地理景观单元,具有湿地、耕地、村庄交织伴生、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等特征,正面临发展与保护的诸多矛盾。总结提出构建互动耦合的功能布局、划定科学的空间管控分区、营造多功能融合的宜居环境、确立生态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科学的生态修复和管护措施、开展自然教育为主体的生态游憩等发展策略和路径,以期为湿地乡村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陕南山地乡村由于生态人文资源开发较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急需规划引导的重点地区。文章以该地区典型乡村——花园村为例,指出花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策略和乡村风景化策略,以期为陕南山地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圈层理论,聚焦内蒙古呼包地区,从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景观空间资源开发和多元产业要素配置三个维度,对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景区依托型乡村圈层结构,进而提出鼓励市民下乡、开发空间资源和发展集体经济三大圈层优化发展模式,为呼包地区景区依托型乡村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和内蒙古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生逐步改善。但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脱贫,中、西部地区整体性贫困相对突出。文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梳理有关欠发达地区乡村规划的研究,总结欠发达地区乡村的主要问题特征,提出五大加强乡村规划的策略,并以竹溪县洛阳河国烟扶贫综合示范区规划为例,从生态保育、产业发展、设施完善、环境整治、乡村善治、实施计划六大方面展开,构建乡村振兴六态融合规划框架,以期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