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国土资源现状为本底,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灾害和区位等资源环境要素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两方面分别对柳州市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并将生态、农业和城镇综合评价结果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逐块分析每个网格单元需要的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与适宜城镇开发建设的功能等级,确定各图斑单元的功能属性,划分形成以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开发为主导功能的三类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通过对安县晓坝镇的选址的研究,发现晓坝镇原址的选择,缺乏科学、合理、综合性的考虑,这也是目前在村镇选址中所忽视的。在晓坝镇重新选址时提出一些评价措施,探讨村镇选址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城镇空间土地资源的潜力成为缓解用地粗放低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县域城镇空间对于优化国土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也起着直接作用。结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确定用地结构、空间效率、空间品质三个维度的指标,创新构建县域城镇空间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黄梅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筛选出用地结构与人口规模、经济支撑基础、城镇化水平三类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黄梅县城和小池滨江新区土地利用潜力最大。针对黄梅县城、滨江新区、依山滨湖型乡镇三类城镇空间,分别提出优化用地结构、集聚产业空间、提升空间品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8.
地理信息技术在规划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本文从实例应用角度,对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单因素评价方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准确快捷地获取了案例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为案例地旅游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在规划领域引入地理信息技术,为规划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式解决复杂的规划问题,为规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
10.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充分考量其适宜性。本文以武汉长江新城为例,先提出了“适宜性=资源质量×开发需求”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和开发需求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和总体规划的成果,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得到了相应的分层评价分区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及适宜性特征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乡村规划是近年来我国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农村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下文简称“三生空间”)的优化研究,对农村生态保护与空间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乡村高效、高质地发展。本研究以商南县花园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的特点,以现状问题为导向,提出优化策略,以协调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使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