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耸  王晞月  林箐 《风景园林》2023,30(10):111-118
【目的】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与水利营建密切相关,并衍生了相应的景观特征。厘清人地系统中传统聚落和水利营建的作用关系,可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方法】通过史料梳理、实地勘察,结合空间图解、ArcGIS空间分析,从水利系统和聚落的演变过程出发,分析水利系统的结构及其影响下传统聚落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1)莆田平原水利系统和传统聚落历经了“筑塘蓄水,围塘而居”“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增涵固堤,围海渐垦”3个演变阶段,形成了由防御单元、引水单元、传输单元、调控单元组成的水利系统;2)传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多个集聚区域,其中水系对传统聚落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堤塘聚落、陂闸聚落、灌渠聚落、河迹聚落、山麓聚落五大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3)莆田平原传统聚落是水环境限定、水系统建设、水管理调控、水信仰凝聚下综合形成的产物。【结论】揭示了水利营建引导下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对人居环境营建逻辑的阐释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流域多元的自然环境特征与独特的水利营建背景孕育了多样且极具地域性特色的水利流域景观。通过对槎滩陂灌区传统景观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其是在水利系统、自然系统、人居聚落系统、水利管理系统及农田系统相互支撑、共同影响最终作用而成的动态复合景观体系,并整理归纳出其各子系统的发展脉络及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分析并总结该流域尺度范围内的传统灌区景观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最终得出五系统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景观体系构成特征,为槎滩陂灌区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土景观,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一定区域内人居空间及自然系统的长期动态发展关系。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的梳理,归纳里下河平原水文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高墩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过程;并从水利系统、农田景观、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垛田乡土景观系统的空间格局特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以期为当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戴方睿 《中国园林》2023,39(3):119-124
将浙中地区风土建成遗产作为景观要素,基于民间 文献中的图文史料,运用“景观图谱法”分析2种灌区景观的 结构性特征。根据水利设施的不同,灌区景观可被分为陂塘景 观和堰坝景观,陂塘灌区的中心聚落多位于渠系上游,水利多 由单一宗族控制;而堰坝灌区水利由多宗族分享,且中心聚落 在渠系末端。通过深入调查其中宗族聚落发生的历史及水利社 会的变迁,揭示灌区景观体系的营建过程,解析水利社会的治 理机制。最后,归纳浙中灌区景观的总体特征,以期为日后建 成遗产的保护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 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 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 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 人文自然系统。将灌区视为水文驱动下的人居环境单元,首先 简述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确定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 并剖析不同尺度的灌区的水文和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灌 区根据分水体制而形成的社会人文结构,最后论述灌区在风景 审美和营建方面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理解我国传统国土空间提 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9):21-26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潘莹  范佳伟  施瑛 《新建筑》2024,(2):40-45
被誉为“广东第三大水利枢纽”的雷州滨海洋田区,经过历代水利开发与围海造田,建成了集防洪、防潮和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特的传统聚落景观。以水利开发为视角切入,从时空上对滨海洋田区的水利发展历程和水利系统结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四大功能结构单元;进一步从宏观聚落空间分布、中观聚落景观格局和微观居住地景观特征进行多层级分析;最后从“人-地-海”互动关系揭示了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内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萧绍圩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 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萧绍圩区景观分解为一个自然、耕植和聚落系统的叠加,借此简要论述萧绍圩区圩田景观的形成过程。然后,从由海塘、河网和闸堰设施组成的圩区水利系统、圩田子系统以及由孤丘聚落、塘堰聚落、溇港聚落形成的圩区聚落系统这3个部分对萧绍圩田景观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圩区所具有的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和文化的衍生性等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9.
陂湖是中国传统陂塘水利系统中承担调蓄功能且具有一定蓄容量的水体单元。基于水源调蓄的功能需求,历史上的陂湖空间及其所形成的风景具有一些相似的识别特征,形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可区别于其他湖泊风景的“水利–风景”范型,并且对许多历史城市的景观结构和风貌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以历史留存的关于陂湖空间与风景的描绘为依据,通过解析陂湖调蓄系统的功能单元和空间结构特征,将陂湖风景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基底、功能系统单元、风景游赏空间、世俗教化空间、人居聚落与生产生活5个层面,归纳了陂湖风景体系的基本结构和风景特征。对于陂湖“水利–风景”双重属性的挖掘能够帮助理解古代人居环境中景观空间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为古代水利风景的再阐释和人居营建逻辑的探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王越  宋凤  任震 《中国园林》2022,38(6):63-68
大运河山东段是运河的中枢河段,其中德州、聊城段地处黄河以北,为著名闸河,解决了运河通航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承担漕粮仓储、盐运等重要职能。以水利景观的复合属性为切入点,选取大运河德州、聊城段为研究区段,从水利系统和聚落景观体系两方面探讨其主要特征。首先从运河水系、阻滞单元、调控单元和传输单元四方面研究水利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梳理了以弯代闸、龙形水势的德州段与闸河聊城段的水利景观特征;再从聚落类型、城水关系、支撑体系、空间格局与园林景观五方面探讨水利建设影响下的聚落景观体系特征,从而挖掘运河水利景观的组成、特征、运行机制与风景营建智慧,为运河文脉传承、风景保护与再创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土景观是重要的文化景观类型,是人工长期干预自然的产物。本文以杭州市富阳县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其演变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及乡土景观空间格局为研究内容,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记录和测绘的研究方法,梳理和归纳了由人工干预自然形成的富阳县乡土景观物质层面的4个构成要素,即:自然山水环境、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及聚落营建;总结出县域内4种乡土景观空间格局类型:江中沙洲型、沿江平原型、浅山平原型及丘陵山区型。以此来客观解读乡土景观的内涵,同时汲取长期以来地方百姓适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智慧,为该县乃至江浙地区的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郭巍  侯晓蕾  崔子淇 《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首先对宁波平原圩田景观的发展沿革进行论述。其次,剖析了鄞西圩区、宁波市与日月二湖在圩田水系整理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日月二湖的景观营建过程,指出日月二湖的布局结构体现了圩田水利系统和开垦方式,是该区域圩田景观的特定表达。并分析日月二湖与宁波平原中的众多聚落公共空间的发育具有相似性,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圩田开垦机制。最后,将视野扩大至东南系列小平原,进一步揭示出这些地区以圩田景观为基础的传统湖泊景观营建的共性特征,这为理解中国东南滨海平原地区类似的传统风景营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嘉湖湖荡区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合与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聚落所处的水环境角度出发,对区域整体聚落分布格局与聚落单元景观格局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聚落顺水而布,水随聚落而变革”、景观节点与水关联度高的特征。并对景观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嘉湖湖荡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是对低平水网环境的适应、水利与水运交通的促进、受思想文化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通过查阅洞庭湖区相关专志和图纸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和图纸分析的方法,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进行研究。首先简述洞庭湖区堤垸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开垦历史,然后以民主垸为具体研究案例,先结合图纸探索其形成条件和背景,然后从三个层面对堤垸景观加以分析,分别为堤垸的水利系统、土地开垦及利用、堤垸内的聚落景观,以此构建洞庭湖区的堤垸乡土景观的基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节点要素,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庭院景观、街巷景观、公共空间景观、植物景观、水系景观、建筑及小品景观六个要素的分析,概括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提出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品质提升的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聚落景观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 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 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 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 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 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 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 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 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 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 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 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 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 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 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 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18.
从风景园林的角度,通过总结和梳理历代桑园围的历史图纸和地方志,结合国内目前对桑园围及珠江三角洲圩田的研究和实践,对该地区的乡土景观进行研究。研究过程通过三部分展开,首先,通过对桑园围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地方志的梳理,总结其形成和建设过程;然后,从水利系统、土地开垦和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总结桑园围的乡土景观系统;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桑园围地区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宁绍平原的河网水系景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之一,这种景观承载着宁绍平原上人们的生活,保证着区域的繁荣。通过探究不同时期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及演变,将其分为自然水环境中的平原小规模水利开发、湖泊水利主导下河网水系的构建以及河网水系主导下平原水系格局的形成3个阶段,并认识其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最后,通过在宁绍平原上进行的多项风景园林实践,对平原河网水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以期为宁绍平原景观独特性的持续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