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辉 《人民长江》2012,43(12):20-22
为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水质安全提供基础资料,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现状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指出:目前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局部库湾及支流污染较重,且存在突发水污染隐患;水质监测网点布设有待优化,应加强监测信息共享、水质监测与预警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6项具体工作建议,以提升水质监测工作能力,为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是判定水资源质量的重要保证,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以水质成分分析和水质安全判断为主,提升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的质量,有利于水资源环境的治理。对实验室的水质监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出现水质监测工作失误,保证实验室水质监测工作满足实际要求,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江河水质监测工作中,优化水质监测断面,争取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可靠监测数据,已成为当前水质监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分析江河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布设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水质监测方法,及时掌握江河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时空变化规律,提高水质监测实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数据,在水质监测中开始应用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由电极法水质自动监测仪、现地控制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及数据中心站组成,主要是对水样中常规物理与化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阐述电极法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南宁水文站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并就日常监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水质自动监测仪所监测到的河流水质资料是相对可靠的。通过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河流水质变化做到实时监控;在水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系统可自动报警,达到预警预报的目的;在线系统可同时提供各个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图,以便进行流域水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地表水水质监测指标体系,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以及保证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工作实际,从我国地表水水质现状出发,并着重就地表水水质监测指标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水利部门在开展水质监测的工作中,取样化验并搜集第一性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资料进行及时的科学分析与评价,尽早把水资源的质也管好,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则是我们的工作目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紧、人力不足、认识不够,故而未能做到及时分析评价,使水质监测的成果不能及时产生社会效益。我们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从1984年度起,采用了水质公报的形式,将全省每年的水质监测结果,在次年三月进行水质资料集中整编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根据目前流域水质信息化现状,从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水质信息应用几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采集能力可通过调整和完善监测站网,加强自动监测、移动监测站网建设来提高;水质数据传输可通过组建流域水质专用网络来实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监测信息管理、基层实验室信息管理、黄河水质遥感监测、自动站及移动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白城市洪涝灾害后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监测为例,对灾区生活用水的水质污染情况展开调查和监测,并对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能够为相关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5年松辽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河长(劣于Ⅲ类水质)占总评价河长的62.1%,其中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24.9%.水质监测应进一步做好监测站点布设;采样过程质量要保证;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加强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加大水质监测工作经费投入及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河流常规水质监测体系仅限于物化监测,面对我国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开发过度致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现状,急需对河流生态安全进行监控。生物监测是水质监测(又称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表明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综合生态效应,为河流健康、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我国缺乏相应的河流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河流水质监测以物化监测为主.生物监测不足的缺陷,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先后开展了中法合作项目"珠江水质生物监测方法研究"、水利部948项目"法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旨在缓解山东省、天津市等北方省市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调水工程,调水水质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成败。本文就水质智能监测分析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在已建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WebGIS技术,建立一个高起点、见效快、实用性强、创新型的专业水质监测分析系统,能够提升水质监测管理级别,深化水质监测管理;能够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快速、综合分析,充分挖掘水质监测数据价值,优化水质分析评价,并能够借助移动终端、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介质,通过地图、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示数据成果;通过深入对比不同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实现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刘海波 《中国水利》2012,(21):41-43
做好村镇供水设施水质检测与监测工作,是保证村镇供水设施水质卫生安全,促进村镇供水工程长期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介绍了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概况及水质监测现状,分析了当前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在水质监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水质监测、保障饮水安全的建议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郑雪  王晶  李晓菊 《海河水利》2021,(2):113-114,1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水库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水库水质监测预警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针对水库管理需求的较为全面的水质监测、分析预测以及预警系统,对我国水库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国水质监测规划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怡庭 《中国水利》2003,(14):11-13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质监测提供的水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加上新《水法》的颁布实施,对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水质监测超前发展,而水质监测规划是推进水质监测事业持续发展的依据。通过对水质监测站网、能力建设、技术体系等方面的规划,预计2010年将实现站点优化布局,实现水质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5.
<正> 淮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质量评比工作会议于4月28日在济南市召开。会议出淮河水质监测中心主持,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等4省水文总站的汇编人员参加,会议在每年例行的水质监测资料整编的基础上,进行了淮河流域首次资料质最审查评比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1.引言近年来,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水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防治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水质在线远程监测系统逐步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的目标,为保障城市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用水量的需求和提高水质的要求。2.水质在线远程监测目标水质在线远程监测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操作简便等特点,整个系统可以无人值守连续工作,并自动对岗南水库  相似文献   

17.
浅谈黄河泥沙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泥沙与水质之间的关系,对黄河内蒙古段水质监测和分析提出定性化描述和定量化指标,对全区水质监测和分析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水文系统水质监测历经60 a的发展历程,累积了丰富的时序资料,为全省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基于江西省水文志等文件调研,从站网设置、监测项目、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监测范围等方面切入,系统梳理和挖掘了江西省水质监测的发展历程及启示。结果表明:历经60 a发展,江西省水质监测的站网设置完成了由局部重点向系统完备跨越发展;监测类别完成了由常规项目向六大类全覆盖的全面推进;分析测试手段由化学分析为主逐步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新格局;监测范围由局部区域向全省范围逐步拓宽。最后,结合新时代水文工作要求,提出了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提升水生态及机物监测能力,生态环境监测共享共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黄河治理工作的深入,黄河水质监测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监测断面少、手段单一、条件落后等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个适合黄河流域的水质监测及预测系统,采用远程数据采集、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在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该水质监测及预测系统既可以进行现场监测,也可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水质情况进行预测。该系统已经在一些水文监测站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以满足水质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郑丹萍  张峰  梁亮 《水资源保护》2009,25(S1):145-147
针对汤浦水库水质监测存在的难点而实施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并介绍分析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特点。该系统的投入运用,不仅实现了对水库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水库水质突发性变化,预警作用明显,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