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依据流体包裹体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及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GOD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跃进一号、尖顶山构造古-新近系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藏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该区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分布不均一,个体较小,大多数包裹体小于20μm.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GOI)值较低,大多数样品GOI值分布在1%~10.0%之间,约35%样品的GOI值超过5%.根据实测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果,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综合分析了跃进一号、尖顶山油藏成藏时间.研究认为,跃进一号、尖顶山油藏均具有晚期成藏特征,前者主要成藏时间为N_2~1-N_2~3,后者主要成藏时间为N_2~2-N_2~3. 相似文献
3.
4.
5.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孔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 相似文献
6.
流体包裹体在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同步辐射X 射线荧光微探针(SRXRF) 无损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两口井侏罗系储集层砂岩中与含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了微区分析。结果表明,庄1 井和征1 井的包裹体样品同步辐射X 射线能谱图各元素净峰面积存在一定差别,通过标样对K、Ti、Mn、Fe、Ni、Cu、Sr 等元素含量进行了标定,除Fe 含量变化大外,其他元素含量都有较大差别,认为庄1 井和征1 井成藏流体性质差别较大,推测庄1 井与征1 井侏罗系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史,其油源也是有差别的。这也得到了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全岩含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在塔中40油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石炭系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中40油田的储集层,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分为88.6-100.73℃和122.1-144.7℃二个区间,它们可能反映了油藏形成的不同时间和深度,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的演化史推测,第一成藏期发生在侏罗纪,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油藏几乎全部被破坏;第二成藏期发生在第三纪,并保存到现今。在荧光薄片中,发现一些石英次生加大边与石英颗粒之间有油质沥青存在,这可能是在第一成藏期形成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认为,二次成藏的时间和深度与运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当,说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成藏期次是可行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孑乙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测定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根据包裹体在矿物中的产状和荧光颜色,能查明原油运移的时间、温度和通道,从而揭示原油的成藏演化史。 相似文献
9.
10.
流体包裹体在研究柴北缘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研究及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色-质谱分析,恢复储集岩中初始(古)油气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储集岩中油气组分地球化学演化过程,追踪油气藏的油源及油气的热演化程度,最后分析柴北缘油气的充注期次认为,冷湖构造带和南八仙油气田在成岩演化及油气的充注、运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冷湖构造带内冷七1井N12地层只有一期油气充注,潜参1井、冷四1井和深86井均有E3和N1-N12两期油气充注,而南八仙油气田仙5、仙6、仙7井样品中两期充注的油气分别形成于E3-N1和N2时期. 相似文献
11.
流体包裹体在古压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烃类流体包裹体的最小捕获压力可以通过其在P-T空间投影的等容线单值变化和等容线的物理特性来确定。南海琼东南盆地YC21-1构造崖城组砂岩中的方解石脉、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颗粒裂纹中的流体包裹体反映,地史时期该区曾经发育过 4期流体包裹体,盖层在第三期热流体活动时期,曾发生过破裂,但稍后又快速愈合,从而未形成大量游离型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2.
油藏地球化学在新站油气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简要介绍了新站油气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油气运移方向及油藏的连通性 ,得出新站黑帝庙、葡萄花油气藏内部纵向上同一油层不同砂岩组之间相互分隔 ;平面上同一断块油层连通性好、不同断块油层分隔性强及油气藏成因具有多期次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对于新站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用色谱指纹法研究生物降解稠油油藏的连通性和监测二层合采井产能贡献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此类油藏缺少正构烷烃,色谱定量定性分析困难),讨论了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特别是生物降解稠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具有共轭键芳烃组份是原油总吸光度的主要贡献者,且具有加和性,因运聚过程有别,油层内原油芳烃浓度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原油紫外吸收特征不同,通过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及差异性;根据单层油、混合油、配比油的紫外吸收特征(特征指纹),可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 相似文献
14.
油气层保护是一门系统工程,钻井液油气层保护技术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技术。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胜利油田在具有不同油层物性特点的区块上,采取不同的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以及相应的现场施工工艺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流体包裹体中气体碳同位素测定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热爆裂法和真空球磨法提取流体包裹体中CO2和CH4等多种气体,以灵敏度较高的Delta S仪器测定其碳同位素值。由于热爆裂法产生CO影响CH4碳同位素测定,而真空球磨法不会改变气体的性质,因此,真空球磨法提取的气体反映真实古流体的性质,测定的碳同位素值比较可靠。采用该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储层方解石脉中包裹体的烃类气体进行了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烃类气体δ13C1分布在-2.673%~-4.360%,δ13C2分布在-2.253%~-2.580%,δ13C3分布-2.141%~-2.626%,其组成具有上古生界天然气的特征,并与下古生界天然气差别较大;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有两期,早期可能主要以上古生界煤型气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原油田属于低渗透复杂断块油气田,储层结构及油气水关系复杂,砂体连通性差,层间矛盾突出。经过多年的开发,地层压力下降,油气井生产能力下降,产量自然递减加快,水力压裂已成为主要的增产手段。目前采用的压裂液体系主要是胍胶体系,虽然此体系压裂液较好地满足了深井压裂工艺的需要,但在施工摩阻、地层伤害、压裂液返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为此,介绍了新型清洁压裂液体系的性能指标及其在中原油田某气田的应用情况。经过两口低压气井的加砂压裂施工,表明了该压裂体系具有良好的携砂能力,对地层伤害小,增产效果好,为低渗低压气藏的压裂改造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沉积层序油气运移期的古构造形态为边界条件,系统考虑沉积层序内部与流体运移有关的参数(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在划分流体运聚单元的基础上,依据流体从高势区向相对低势区运移的普遍规律,采用Petro Charge系统模拟流体运移轨迹,以此来评价处于含油气沉积盆地斜坡带等非有利构造位置的岩性圈闭接受流体的能力,通过分析岩性圈闭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来综合评价其含油气性。通过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和吐哈盆地胜北洼陷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综合评价方面的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昌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通过对西昌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研究证实,储层成岩演化和烃类生成、运移、聚集的每一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是储层孔隙形成环境、发育阶段以及油气演化、运移、聚集的直接标志.不同世代胶结物和不同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西昌盆地下二叠统烃源告演化及储层孔隙的发展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7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期深部溶蚀孔洞缝和中晚期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聚烃期储集空间.石油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晚二叠世(再埋藏早期),大量运移聚集发生在三叠纪(再埋藏中期),天然气大量运移聚集发生在侏罗纪及其之后(再埋藏晚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海西期玄武岩喷发(热)事件、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及岩浆多期侵入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既可作为滑溜水降阻剂,又可作为胶液稠化剂的乳液型稠化剂DNFS-1.结合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及现场水质特点,优化得到了一种稠化剂,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DNFS-1在清水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降阻性和增黏性能;0.1%DNFS-1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