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进行茧质调查中,为了能充分地摸清原料茧性能,合理地选择煮茧配温,一般要进行茧层含胶率、四定丝胶溶失率及煮茧溶失率的测定。从中了解茧层或外、中、内层丝胶的含量以及丝胶溶解的难易程度,以此来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选择合理的煮茧配温。有的厂在测定茧层含胶率、四定丝胶溶失率和煮茧丝胶溶失率时,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出丝胶的溶解特性,采用了四定丝胶溶失量(煮茧丝胶溶  相似文献   

2.
我厂于1981年安装的一台循环式煮茧机对于茧层厚、解舒差的茧子总是煮不好,煮出的茧子解舒率低、绪丝量大。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蒸煮室的问题。因为茧子在蒸煮室所接触的压力、温度和时间,对于茧层丝胶的软和,特别是交叉点的软和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厂煮茧机的蒸煮室仅九个茧笼长,茧子通过蒸煮室的时间较短(1分30秒),加之蒸气压力与温度较低,使茧层厚、解舒差的茧子在蒸煮室继续吐水不够充分。茧层所含水份升温缓慢,导致茧层丝胶膨  相似文献   

3.
我国蚕茧产量比日本多一倍,但生丝产量仅比日本多7%左右。分析我国出丝率低的原因,除我国蚕茧茧层率低外,蚕茧解舒差,缫丝中消耗大(长吐量大,煮茧中丝胶溶失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我省春茧茧层率达50%,茧丝长达1150米以上,已接近日本水平,但由于上述原因,其干茧出丝率仍要比日本低6%左右。由此可见提高蚕  相似文献   

4.
1999年春茧上车后 ,洁净成绩出现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平均洁净 91 5分左右 ,其他指标均在 6A级以上。为此 ,我们围绕茧质特点 ,在各工序间组织了攻关。煮茧人员与工艺人员密切配合 ,对煮茧工艺作了大量调整试验 ,取得了一定成绩。1999年春茧茧丝长平均 12 0 0m以上 ,茧层率 5 4%以上 ,单丝纤度粗 ,平均单丝纤度 3 2dtex (2 9D)左右 ,最粗3 78dtex (3 4D)左右。新茧上车后 ,采用真空渗透煮茧法 ,配温如表 1。缫丝后生丝成绩 ,尽管除洁净外 ,其他指标均在 6A级以上 ,但洁净指标是生丝主要定级项目 ,洁净成绩平均 91 5分左右 ,…  相似文献   

5.
由于煮茧前处理和浸渍、触蒸、渗透等煮熟前处理而产生的茧吸水和茧层吸水是影响煮熟度和煮茧斑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与生丝的产量、品质、生丝率有关的蛹衬量、净度、丝故障的发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煮熟前处理而造成的茧层的水份的扩散性即茧层湿润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岛崎(1962)从用浸渍处理后水份在茧层上的扩散面积来推断其湿润性,以此测得茧的外层、中层、内层的湿润度。这个结果表明,干茧在95℃的高温汤中浸渍时,茧的外层和内层  相似文献   

6.
《丝绸》1974,(1)
茧层溶解率是比较各种蚕茧的茧层丝胶溶解性能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用含杂情况不同的水对同一种蚕茧进行煮茧,其茧层溶解率也不同。 (一)实验及数据本文所述全部实验,均采用一九七三年浙江海宁盐官庄口春茧,系东肥×华合品种,  相似文献   

7.
由于煮茧茧层丝胶溶失率的测定方法不同或不正确,引起煮茧茧层丝胶溶失率的差异和误差。文中对比分析了不同测定方法的溶失率差异,从而提出统一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真空煮茧     
一直来所进行的真空渗透煮茧是经过真空渗透后再由普通的蒸汽煮茧机进行煮茧的方法。它是由真空装置减少空气分压的状态下进行煮茧的。现将此种真空煮茧的根据及其煮茧效果简述于下。一、真空煮茧的根据分析真空煮茧现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水蒸汽的性质及通过存在于茧层纤维表面的空气境膜而向茧层丝胶热传导的现象。 1.水蒸汽的性质我们所见的物体都是气体、液体、固体  相似文献   

9.
夏茧,由于品种、上簇环境、鲜茧处理等方面的原因,洁净相对来说比春茧要差一些。针对洁净低,煮茧上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这次我随扬州地区互查组到各丝厂互查,碰到一个解舒丝长401公尺,洁净只有83.5分的夏茧庄口,从黑板检验来看,基本上都是一些环(米糸)。针对环(米糸)多,解舒差,在煮茧上做了一些对比试验,初步摸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0.
茧层上存在着无机物质,随着在水中浸渍时间延长,水的电导率和总硬度逐渐增加。茧层丝胶溶失率因水的总碱度和总硬度的差值增大而增加,主要影响物是NaHCO_3,其含量和茧层丝胶溶失率成直线关系。保持煮茧用水适当的碱度和硬度,使茧层丝胶的溶解和凝聚得到合适的平衡,是控制制丝用水的要点。通过Na型、H型软水、原水按比例混合的配水,合理控制煮茧用水的硬、碱度,能在不影响解舒率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出丝率。  相似文献   

11.
2.吐水量和丝故障 在浸渍、触蒸、渗透各工序给予必要水分的茧,在煮蒸工序中(蒸煮、调整)中进行达到目的熟度的煮茧。 工厂中的煮芯处理为不使出丝率降低,不产生溃茧,必须考虑在蒸煮部配置沉缫必要的最低温度,进入调整部不发生溃茧的最低温度,因此决定煮熟度大多依靠前处理工程中的茧层吸水率,它和缫丝成绩有很大的关系。 1)煮茧前处理和缫丝成绩 一般煮茧前处理为给予茧层水份,大致可分轻渗透、中渗透和重渗透。近年来提高解舒减少类节,比较多的是使用中渗透。  相似文献   

12.
技术问答     
《丝绸》1985,(5)
问煮茧应按原料性能定车速?还是以供需平衡来定车速? 答在煮茧工艺诸因素中,配温与车速是起重要作用的。然而,有不少缫丝厂定煮茧车速,不是按原料性能来定,而是以供需平衡来定。某厂有缫丝车230台,只开一台煮茧机,车速开到13分钟,势必造成多装快跑(指煮茧机本身桶量大,车速快)的现象。快速煮茧,因触蒸时间过短,在高温部蒸气与茧腔内空气置换不充分,因而低温部渗透也不完善;由于车速快,茧子通过热吐、蒸室、中水、动摇、静煮、出口各部时间都缩短,也同样减弱了各部的作用,不利于煮好茧。而茧层较厚的春茧和陈  相似文献   

13.
问题咨询     
《丝绸》1991,(1)
问:怎样煮好“老牛筋茧”? 答:所谓“老牛筋茧”,就是那种难煮熟、煮透、煮匀,烘茧又偏老,解舒率、有绪率低,且吊糙多的茧子。1990年5月,我厂在安排自动缫缫制松卜中秋(89)庄口时(该庄口煮茧前经过热湿处理),实测解舒率仅30%左右,而吊糙次数高达7.33次/万m,新茧有绪率21.2%,索理绪效率22%,运转率只有80.4%,且浮茧多。虽减少至16绪生产,但车面情况仍不正常:有绪茧供应不及,吊糙多(主要是蓬糙),索理绪跟不上。针对“老牛筋茧”庄口——89松卜中秋,我们在煮茧工艺上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1)突破煮茧车速设计,每回转煮茧时间20min;(2)打破了我厂自动缫生产煮茧用硬水惯例,采用软水煮茧;(3)调整区配温采用警戒温度,前调温度高达96~97℃,扩大调整区温差,温差控制在16~18℃。同时,配温中孔管、盲管作用配合使用,开启孔管3档,保证煮汤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王建业  赵桂珍 《丝绸》1991,(8):13-16
采用五种不同的煮茧方法,通过缫丝试验,探索其工艺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有别于柞蚕茧和桑茧的解舒工艺,以湿热前处理(特别使茧层吸水后的湿热处理)与添加活性剂的方式,可以明显改善天蚕茧舒性能,提高生丝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丝绸》2015,(4)
煮茧是制丝工艺中的关键步骤。从煮茧过程中丝胶膨润原理出发,探究煮茧工艺过程中蒸煮时间、调整时间和茧子是否翻面对茧层增重及均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煮时间为1~2 min时,茧层膨润达到最大;调整时间为40 s时,茧层水增量最大而蛹体水增量最小。在蒸煮过程中,将蚕茧翻面蒸煮将有利于茧层均匀吐水,使得茧层煮熟程度均匀一致。根据实验结果改良制备了新型煮茧机,并对研制的新型煮茧机进行实地评测,结果表明新型煮茧工艺对缫丝成绩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真空温水渗透不经煮茧的缫丝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茧采用真空渗透工艺 ,不经煮茧而直接缫丝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茧层较薄、解舒较好的茧子 ,采用真空温水渗透不经煮茧可直接进行缫丝 ,此工艺特别适用于自动缫丝用茧 ;但对茧层较厚、解舒较差的茧子 ,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丝绸》1983,(5)
830501 进行式煮茧机[p] (日文)永田肇:特许公报(日本),昭57—34361(DO1B 7/00),1982年7月22日。全2页。在第一浸渍槽中,底部设有二氧化碳喷射管。上部空间连有压力源。由于二氧化碳的喷出,使第一浸渍槽的煮茧汤成酸性,增强煮茧抵抗力;另一方面在汤中不溶解的二氧化碳成气泡冲击茧子,使茧层内的微细空气逸出,增强茧层渗透。随着茧笼的前进,当茧子进入  相似文献   

18.
煮茧是制丝的关键工序,煮茧质量影响着生丝质量、产量、茧耗完成水平,煮茧工艺参数包含渗透、吐水、蒸煮、调整保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等,其中蒸煮温度对煮熟程度起到重要作用,而蒸煮的温度设计主要依据茧质指标解舒率、茧层率测试数据,设置好工艺后,根据现场生产情况及质量检测情况做相应调整修正,以达到煮茧工艺最佳化.分析蚕茧茧质数据...  相似文献   

19.
用正交设计法选择煮茧最佳配温蓬溪丝绸厂滕彩益在煮茧过程中,怎样根据原料特性及不同季节、品种来合理选择煮茧配温工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应用正交设计,选择煮茧最佳配温,谈其实际效果和一点体会。一、正交设计法的科学性正交设计法是借助已有的正交表...  相似文献   

20.
张林山 《丝绸技术》1995,3(1):35-37
本文通过两个中秋庄口的生产实践,提出对于煮茧工艺设计,不应受习惯工艺条件所束缚,而是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煮茧机各区段,工艺原理与原料茧性能之间的正负效应来确定。同时,笔者还对煮熟茧的“适煮标准”以及“煮茧三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