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选取当下国内大建筑学科领域主流核心学术期刊《城市规划》《规划师》《华中建筑》《建筑学报》《建筑与文化》《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共计八种期刊作为研究资料源,对其中涉及老龄化问题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试图运用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探寻大建筑学背景下老龄化问题研究的热点、重点、不足以及缺失,并为老龄化问题的相关决策和相关研究提供更为理性的、逻辑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建筑文化的六次会议,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出版背景,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内容,评述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出版的意义及价值,并提出了中国建筑文化学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持的科研课题《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近日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结题验收。该项课题通过对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以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为代表的多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各家之长,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与《曲阜宣言》的产生背景与文化取向,力图解读二者在中国文物建筑维修工作中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5.
勒·柯布西耶与金兹堡都是20世纪伟大的建筑师,他们均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分析了两位大师之间的交往及相互影响,以及双方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相互借鉴:对比了促成两位大师共同的现代建筑观念的不同教育背景;通过作品分析图比较了金兹堡1920年代的住宅设计思想与1950年代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的设计手法,对比研究了两位大师之间相通的住宅建筑构成手法;通过对两位大师不同的专业结局的分析,充分肯定了金兹堡对柯布西耶建筑理念形成的影响。此外,通过比较研究柯布西耶与金兹堡的同时代理论著作《走向新建筑》与《风格与时代》,总结了两位大师对现代建筑理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且在2015年改为季刊。此刊伴随《建筑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且在2015年改为季刊。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且在2015年改为季刊。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  相似文献   

9.
《建筑结构》2017,(20):72-72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且在2015年改为季刊。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且在2015年改为季刊。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变化,结合历史人文与自然地貌的构成特点,就天际线的特征、影响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与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景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对黄鹤楼等地景建筑与武昌城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融洽城市中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韩炜  田玥 《城市建筑》2013,(8):203-203
文章以城区内主要轴线大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轴线沿街建筑的发展及现状的描述及评析,探讨城市建筑发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以期对城市建筑风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Japa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since 1980 in Shanghai, China's largest city, through studies of typical examples: the Ruijin Building, the Garden Hotel of the 1980s, buildings in Hongqiao of the 1990s and three projects built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design merits and local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these buildings a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prominent contemporary buildings, designed by local and overseas architects. The study is set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echnical advance and modernisation within the build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The paper showcases the unique experiences a fast-growing city gained in its progress towards modernisation.  相似文献   

14.
冯原 《时代建筑》2011,(3):68-71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上的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群相继落成,代表了广州加速迈入国际化都市行列的新城市形象。新建筑的形象生产在新世纪的大众政治格局中有所创新,却并未脱离城市的历史脉络。文章从"全球时间"、"南大门"和"岭南想象"三个概念入手解析这批新建筑的符号象征意义,并揭示影响当代中国建筑生产的心理动因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王洁 《华中建筑》2006,24(8):144-147
该文为了综合地、定量地分析和解读街路景观,提出了“表层”的概念。从“表层”的形态要素的抽出和统计,构筑定量地解读街路景观的方法。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为分析对象,首先通过把描绘的三维内容还原为二维的意向平面图,根据意向平面图决定“表层”的编号;然后通过统计“表层”的形态要素,建立“表层”的数据库;最后通过对形态要素的量化分析,解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路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向东  邢君 《山西建筑》2006,32(12):8-9
论述了城市形象与传统建筑的关系,总结了传统建筑的特点,探讨了以中国传统建筑塑造城市形象的途径,以吸纳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从而开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7.
留住历史的印迹——小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方法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急速发展,使得旧城布局不断更新,都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韵味慢慢消逝。对一些中小城市,如何善待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脉络、留住历史印迹,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江南小城旧建筑改造的体会,开展一些相关方法研究的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旧工业建筑,印证了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本文以杭州桥西仓库建筑群的改造与利用为例,通过现场的调查与记录,总结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部形态及外部公共空间的改造手法,引发对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Ely is a city well known for its cathedral and monastic precinct, but the rest of the settlement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studied.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Historic England project that was undertaken in the city between 2014 and 2016. The project focused on the fragmentary remains of buildings surviving in the secular parts of the city,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a who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of a sample of buildings.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that hidden behind many of the later façades in the city are buildings reflecting the history of Ely from the medieval period onwards. The results have been used to analyse the distinctive urban topography of the city. They were also used to consider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s and how they responded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ly’s developmen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hurch. The paper represents extracts from the more detailed report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as a Historic England Research Report.  相似文献   

20.
王江  侯毅  武玉珍 《华中建筑》2012,(11):38-41
该文对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建筑标志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运用原型思维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探讨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城市建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应如何有效地植入城市建构过程之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策略,为建筑设计过程中原型建筑的更新设计和标志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