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倾斜管内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洪升  张雪  徐学考  史雨夕 《当代化工》2015,(4):709-710,714
为了进一步了解倾斜向上管倾角对管内空气和水二相流流型转变的影响。本实验在两相流实验室进行,记录和总结实验数据,进而获得流型图。分析了空气-水形成两相流通过管长8 m,有机玻璃直径20 mm,分别将管倾斜5°,15°和25°,所得的数据采集。通过在相同管径条件下的倾斜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流型出现的区域对比,得到管的倾斜角度对流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海元  宫敬 《化工学报》2005,56(9):1649-1653
以高黏度的油和水为工质,在内径为25.7 mm,长52 m的水平不锈钢油水两相流实验环道内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下出现的流型,绘制了流型图.对影响油水两相管流流型转换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出了流型转换的准则关系式,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有关油水两相管流中反相临界含水率的计算相关式.  相似文献   

3.
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表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含水率 5 1%~ 91%、油水两相流总流量 10~ 6 0m3·d-1范围内 ,对垂直上升油水两相流流动工况的电导波动信号进行了分形及混沌时间序列分析 .当含水率为 6 0 .5 %~ 91%时 ,所提取的分形维数及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 1.0 0 6~ 1.6 31及 4.30~ 6 .77之间 ;当含水率为 5 1%或 5 1.5 %时 ,所提取的分形维数及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 1.17~ 1.75 8及 5 .46~ 7.0 5之间 ,且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数随总流量呈不规则突变 ,并与复杂功率谱特征及流型图上的过渡流型相对应 ,表明了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数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器”特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提出一种快速在线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新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对于层状流、环状流、核心流以及塞状流均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以满足工业在线运行需要。  相似文献   

5.
熊靓  王华  王仕博  杨濮亦  刘泛函 《化工进展》2014,33(9):2309-2314
主要对自主设计的渐缩管、渐扩渐缩管、螺旋管和四孔管进行水-空气两相流混合顶吹实验,并得出了扰流型喷管的管内流型变化规律。实验通过对可视化特殊喷管内的气液两相进行高速拍摄,并调节水与空气两相各自的体积流量,获取不同喷管中出现的特殊流型照片及视频。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变化时,除渐缩管外,其他特殊喷管的流型转变均有一定规律性;渐扩渐缩管内截面半径变化较大,易产生环状-搅拌流,并有典型泡状流出现,螺旋管由于轴向环流速度的影响,会产生大密度泡状流并逐渐过渡到有旋流趋势的环状流型,特殊结构的四孔管中流型较稳定,短暂出现泡状流、弹状流后形成稳定环状流。四孔管的设计最利于冶金熔炉中柴油-氮气混合两相流喷吹,形成的气泡群中单个气泡直径较小,柴油被充分细化打散,渣层中的还原反应更充分,能有效提高柴油对渣层中磁性铁的还原率。  相似文献   

6.
纵向折流板垂直放置对壳侧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空气-柴油对TEMA-F型管壳式换热器模型在纵向折流板垂直放置下进行试验,得出相应的流型图和流型转变边界方程。研究表明,纵向折流板垂直放置时的流型图与纵向折流板水平放置时有较大差别。文内对纵向折流板放置位置对流型影响的机理作出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经网络的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集了水平管内气水两相流动的差压信号,利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对差压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定义了PDF的四个特征参数,即PDF波峰个数K1、波峰峰值K2、波峰位置K3、以及PDF的方差K4来反映流型的特征。运用四个参数构成的特征向量对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识别流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的特点,从而为两相流的流型识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螺旋管内油-水液液两相流流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两种不同放置位置螺旋管内进行了油 -水液液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定义了各种不同流动条件下油-水两相流的流型 ,给出了螺旋管内液液两相流的流型图 .进而讨论了各流型之间转变的机理 ,并考察了螺旋管结构尺寸及放置方式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及相转变特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用气和民用用气的增多,人们对于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大量的输气管道被建成,但是也随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管线积液问题。管线积液大大增加了管线的压力损耗,降低了管线运行效率,加重了管道内腐蚀,增大清管频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会造成管线运行成本提高。为了预测流体的情况,为清管提供依据,需要探索和气液两相流的流体流动机制的形成机制,并掌握天然气管线内流体流动规律。本文着重探讨了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布的特点和其影响因素,最后做出总结,为以后对于气液两相流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电容层析成像和模糊模式识别技术别提出了一种油气两相流流型辨识的新方法。建立了12电极电容层析成像流型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利用Tikhonov正则化原理并结合SIRT(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算法进行图像重建。Tikhonov正则化原理用于克服图像重建过程中的不适定问题,SIRT算法用于提高最终重建图像的质量。根据流型的随机和模糊特性,提出了一种根据管截面重建图像进行流型辨识的模糊流型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流型辨识新方法是有效的。对于层状流、核心流、环状流、均相流等流型,流型辨识的准确率高于95%,辨识一个流型所用的时间小于0.3秒。对于塞状流,流型辨识的准确率高于90%。  相似文献   

11.
在垂直受热通道中气液两相流的传热是一种从单相流、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直至环状流的各种流型的气、液两相复杂传热。本文采用了特制的实验研究设备,以水及其蒸汽为介质,研究了各种流型的传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料质量流速、热通量以及干度等),探讨了成膜条件,并用J.C.Chen双机理传热模型计算、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各机理对传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立式螺旋管气液两相流摩擦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广军  郭烈锦 《化学工程》1998,26(4):30-31,41
分别以油 气、气 水为工质,对立式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摩擦阻力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用螺旋管完全由内径为39mm的有机玻璃管弯制而成,其螺旋直径265mm,全长4490mm。在对实验结果和前人有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种流动条件下摩擦阻力的计算公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流动条件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最大偏差分别在30%和20%之内。  相似文献   

13.
基于12电极阵列电容传感器提供的电容测量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获得了与流型相关的电容关联式.基于最小方差预测准则,提出水平管油气两相流流型辨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型辨识方法仅通过管截面电容分布就有效地辨识了两相流流型,且具有简单、快速、不干扰流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水平管束两相流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平管束壳侧汽液两相流型、汽含率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介绍管束壳侧汽含率和两相摩擦因数的关联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对气体流动及粉体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在不同空隙率、粒子速度及管壁的剪应力的情况下,利用离散理论对栓流密相输送系统进行三维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由于该模型建模简单、计算量小,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比较容易被工厂采用,以便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分析上喷式喷射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及流型转换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喷射器内气液两相首先形成喷射流,随着两相相互作用和动量传递,射流瓦解,气液两相随着气液比的不断增大分别形成泡状流、雾状流和块状流.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喷射器上部射流瓦解后的气液两相流流型图.通过分析流型影响因素和流体力学特点,提出了流型转换的无因次关系式,并确定了各流型转换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汪蓓  刘娅 《化肥设计》2012,50(4):27-28
为避免或减少化工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道震动问题,以实际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液固两相流、气固两相流、气液两相流3种工艺管线的震动特点和处理方法;归纳并提出了两相流管道系统的配置方法和设计要领以及管道支架的设置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静态混合器气液两相流压降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泡流经过静态混合器的压降问题涉及到舰船动力系统性能的好坏。在分析了气泡平均驰豫时间的基础上,结合k ε湍流模型,利用平衡流模型模拟静态混合器内形成的稀疏湍流气泡流,得到了混合器内两相流流场。空气—水系统的压力降实验表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能够很好地预测SMV型静态混合器内气泡流的压降,是静态混合器设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