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潇潇 《城市住宅》2021,28(6):170-172
在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风貌危机,为提升城市风貌特色,城市风貌规划逐步受到重视.以沛县风貌规划为例,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渐进式纵深型风貌规划框架,探索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宏观层面控制城市风貌总体结构;中观层面提炼建筑风貌通则;微观层面落实到节点街道、建筑、空间的风貌改造建议,针对风貌难点、痛点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生态社区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研究提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侧重点的多空间评价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多空间评价体系包括:宏观层面,通过关键的、可获得性高的指标整体评价城市社区的生态性,找到生态得分低的问题地区;微观层面,构建更深入全面、技术性强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重点社区,制定社区生态性改造策略.最后以广州为例,初步探讨多空间评价体系的应用,重点在宏观层面社区的生态性评价,发现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社区集中在城市外图层,并对未来微观层面社区评价和规划提出建议.研究对完善生态社区评价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进生态社区评价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密度分区研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对于规划决策的理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城市密度分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密度分区实践,并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案例,提出城市密度分区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密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密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密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坊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密度细分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省宝鸡市某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了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及建设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展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LID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从宏观-空间耦合、中观-系统耦合和微观-功能耦合3个层面展开;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宏观层面将海绵城市规划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源头消减区域、中途传输区域和末端调蓄区域;在中观层面的城市尺度-系统耦合系统优化中,在河道沿线设置人工湿地、滨河绿地、公园水体、生态公园和防护绿地等;在微观层面的河段尺度-功能耦合要素管控方面,将河段划分为13个地块,对每个地块采取道路透水铺装、设置下沉绿地、建立雨水花园和湿地的措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方 《规划师》2007,23(4):15-20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结构,各层次间相互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宏观层次定性,中观层次细化定性并初步定量,微观层次细化定量.对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牵涉到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  相似文献   

6.
在激进的理城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特别关注经济效益而缺乏足够的文化关怀,致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文化特色遭到很大破坏。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规划的新维度——城市空间文化规划,试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城市规划体系。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中目标体系的建构,其中宏观层面指在城市整体层面上落实空间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城市空间文化的主题和网络;中观层面指在城市次区域或街区层面上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微观层面指在地段和空间单元层面上落实具体的空间文化目标,结合具体的空间地段塑造场所精神。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不等于广义的城市文化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将城市文化给予保障与配合;其基本思想是主张建构自觉、明确文化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将文化内涵更明确而有机地带入物质空间对象。在今天,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城市空间的历史遗产保护已成为共识,但新城空间的品质和新老城空间之间的文化衔接往往被忽视,而启动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可以全面实现城市空间文化的复兴和振兴。  相似文献   

7.
经历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上海已经进入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在客观分析上海当前城市转型发展背景的前提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上海空间转型核心瓶颈,并从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三个空间层次来剖析不同空间圈层的发展特征和模式.从构建与2040年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相匹配的空间格局视角,提出未来城市空间优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设计是指在城市发展计划中物质空间层面上的干预过程。当前中国城市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活动,本文选取三个法国城市设计典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面探讨城市设计的方法,希望能对中国城市设计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9.
娄春雪 《建筑技艺》2023,(S2):102-108
通过对工业遗存更新样本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合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 WC)中的城市等级体系,从历史进程、城市规划、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等角度对比了国内外情况的趋同与差异,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工业遗存更新项目的多维特性,探索一种研究工业遗存更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空间”模型,从工程类型、质量形成阶段及质量特性三个方面对建设工程质量内涵及其评价要点进行了具体描述。以上述模型为指导,设计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CQAS)作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系统评价方法。该体系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CQI)作为我国建设工程总体水平的综合衡量指标,并运用抽样调查、项目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等一系列技术方法,逐步得出建设工程质量的微观和宏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等活动,也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基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实施评估的系列研究成果,聚焦区域和市域新城、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等不同的空间层次,从回顾历史、研判现状和借鉴经验3个角度,深入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圈层特征,并归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摘要  相似文献   

12.
新城区开发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手段。对其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SEA)需考虑的评价因素纷繁复杂,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指标。文章集成SEA的研究成果,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发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案例新城区开发规划战略进行评价和分析该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结论表明,新城区开发要采取“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型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中,仅就城市目标拟定了“四个中心”的发展要求,并未制定相应的目标和绩效体系,因此一直缺乏对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的客观描述,更难以和对标国际大都市进行科学比照。在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背景下,应在系统研究全球城市指数的基础上,根据71个全球性的城市指数、排名和标准值,分析全球各主要城市的发展趋势,并归纳其中主要的评判因子与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城市综合实力、宏观经济表现、商业环境、生活质量、人力资源、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形象、生活成本,以及文化多样性等10个方面对上海与对标全球城市的发展差距,替代性地客观评判上海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上海已经进入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对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探索和思考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发展现状的科学研判。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工作,围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十多年来的实施情况和城市发展的实践,针对上海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客观分析城市现状发展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着眼长远,统筹考虑,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索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相关策略。摘要  相似文献   

15.
街景动态环视旷奥度可为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以改善城市街道空间感受为目的,研究城市街景视觉环境特征,从街景动态环视感受及反应的途径入手,通过将街景主观感受与街景客观组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并建立城市街景旷奥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通过动态观看全景照片模拟动态环视感应,借助计算机视觉算法、空间模拟等技术和语义分析法收集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确立街景旷奥主观感受与客观组成之间的量化感应关系,进而对研究区域内的视觉环境开展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的街景旷奥度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客观评价指标为判断,提出基于景观视觉评价的街景优化导向,可为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reform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should make continuous progres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resource control in the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period, considering its role of both strategic guidance and rigid control. As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is entering the era of stock-based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hanghai 2040 Master Plan to upgrade urban strategies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o adjust the master planning system in line with Shanghai's re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hanghai 2040 Master Plan and reflect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aster planning. To facilitat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governanc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 ideas of the Shanghai 2040 Master Plan from aspects of functions, outcome framework, control system, organization format, etc.  相似文献   

17.
于静  张志伟  蔡文婷 《城市规划》2011,35(12):51-56
针对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关系在定量化方面建立研究,即通过空间数据、气象数据等将城市规划、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对应,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精细的城市信息资料确立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实现支撑技术保障。以沈阳市为例,采用不同尺度气象模式与大气化学输送扩散模式联结,运用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评估指标,建立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用以分析各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掌握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为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及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涛 《中国园林》2021,37(10):66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 实施背景下,鉴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提出协同论的理论支撑。在梳理协同论概念与进展基础上, 借鉴增长协同度量化模型,系统探究2002—2018年中国绿 地增长协同度的演化特征,从而框定上海市绿地增速低的研究 背景。借鉴耦合协同度量化模型,通过建构绿地系统内源驱动 力、外源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06—2015年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内部功效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 合协同作用的时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结论进行主城区尺度、市 域尺度、城市尺度的绿地系统布局调适。测算结果表明,调适 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绿地子系统功效之间的协同性能。通 过协同论建构绿地系统的耦合协同测度体系并优化调适,为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规划在有效指导城市发展的同时,其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的适应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相对刚性的规划编制和管理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存在矛盾,作为政府职能的管理手段,规划的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借鉴相关弹性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为例,探讨加强规划弹性,提高市场适应性的规划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近年来产业规划以及低碳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和新进展,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北戴河新区总体规划中的产业专项规划,试图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传统产业规划的产业现状分析、产业目标确定、产业体系调整和产业用地布局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总体规划低碳产业规划的技术路线,应用到北戴河新区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