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山-城"眺望景观对感知山地城市魅力,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州市为例,构建眺望点、眺望目标和眺望视廊组成的眺望景观体系."城中观山"眺望景观包括城中山景眺望、外围山景眺望和局部山景眺望,以山脊线以下30%山体高度可见为基准,划定城中山景的前景控制区和背景协调区、外围山景的视廊控制区和视廊协调区、局部山景的最不利眺望点视廊控制区."山上望城"眺望景观包括城区眺望和地标眺望:眺望城区时,以120°视角确定核心眺望区域,对近景范围既有景观、中景范围"高层建筑墙"、远景范围城市天际线提出控制要求;眺望地标时,明确前景控制区与背景协调区的控制要求."山体互望"眺望景观基于双向锥形视廊,明确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保护城市山体是"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城市山体及影响山体景观的城市建设地区的保护控制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山体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出城市山体综合保护的目标和策略:以山体周边风貌控制和眺望视廊控制为影响要素,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确定分区高度控制和视廊高度控制综合影响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开发需要,构建刚性定量和弹性引导互为补充的管理控制体系,将山体保护策略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  相似文献   

3.
密云区总地形为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在密云区内视野开阔处,自然山体山脊线形成的天际线尤为醒目,但是随着城市内建筑的出现,可能对背景山体形成遮挡,影响自然山体形成的天际线,导致原有景观消失。为维持其特有的城市天际线,本文主要研究保护山体背景景观,基于三维地形,以看得见山为目标,计算密云新城区域控制高度。将人的视野范围抽象成垂直于地面的虚拟视野面,在模型中将视野面设定在需要观察的山体后方,选定主要居民驻足点、重点规划区域周边、主要道路、河道沿线等作为观测区,并从中提取观测点,计算每一观测点上符合山脊线保护要求的建筑高度控制值。在此过程中,重点考虑人的实际感受,最终确定选定区域的控制高度。  相似文献   

4.
殷铭  周俊汝  薛杰  吴晓 《风景园林》2017,24(12):101-106
建构山体景观眺望体系是山地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关键技术环节。面临结构性控制和个体体验结合、眺望景观评估和遴选的科学性、视觉模拟和现实场景的互动校合、视觉美学与城市开发的优化博弈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针对上述困境,以福建省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围绕山体景观眺望体系建构,多维模拟城市天际线、借助GIS工具遴选和评估视廊、加强规划导控等层面展开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5.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 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 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 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 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 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 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 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 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 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景观可 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杨洁  乔杰 《风景园林》2021,28(9):82-89
受山地人地关系特征影响,山地小城市常面临空间增量扩张与山水环境品质保护的双重压力。传统基于容量测算转化的高度指标控制,重在引导经济“增量”空间集聚,缺乏对城市山水生态格局的“底线”管控和“山—城”视觉互动的高度空间引导。围绕“山—城眺望体系”构建,系统分析“山望城”“城望山”两种视觉互馈模式对城市整体高度格局保护和高度空间(秩序)引导的技术要求,并转化为具体的高度指标和形态策略。选取浙南山区永嘉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管控为实例,通过提炼特定山水环境元素的眺望系统,建立从整体高度基准模型,到分级分区的管控机制,再到中微观高度形态修正的管控体系,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针对山地小城市空间特色、高度问题建立的高度形态管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周边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一直是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该文以张家界永定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查获取市民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景观节点的评价,选取永定城区视觉控制点和视线廊道,构建眺望体系,分析其山水格局现状;其次,基于视觉分析法和多因子分析法构建建筑高度限制模型和建筑高度潜力模型,构建永定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体系;然后运用GIS对视觉分析和多因子分析进行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的叠加,并与眺望体系进行校正,得出"显山、露水"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优化策略,以期为永定城区及其它同类型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高度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山体在作为城市背景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在不同视野高度和视域广度可视的可能,其色彩规划更加需要注重城市与山体背景的协调和建筑第五立面的视觉效果。重庆市垫江县总体色彩规划实践梳理了山地城市总体色彩规划的两个重点,通过对现状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和彩度)的数据化表达和量化分析,总结了影响山地城市基调色色谱构建的四大因子与对策,以此建立了垫江城市基调色色谱,并针对行政办公、商业、居住和工业四类建筑和第五立面进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为提供更具科学性的圆明园周边环境高度控制方案,首先遴选园内进深大于100m的湖面,共选取32处岸线中点作为眺望点;然后以对岸林冠线平均高度或最低冠顶高度作为观测点,使用地质罗盘仪实地测量垂直角;以眺望点到观测点的连线为控制线,计算建筑高度控制点的高程,再利用GIS构造视线工具得到32个眺望点3km范围内各自的建筑高度控制面,取最低点叠合为综合建筑高度控制面,并划分为30m的网格以便利用,最终得到圆明园周边环境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图,为未来的新建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WGS-84坐标到城市独立坐标系之间的高精度转换是进行RTK测量的关键,而难点是高程转换。常用的高程拟合算法有平面拟合法、二次曲面拟合法等。平面拟合法适合小范围平坦地区,山区则宜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法。考虑重庆山地城市特点,还应考虑地形起伏对高程转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利用重庆市都市区已有高程控制点数据,采用基于地形改正的二次曲面拟合法所建立的山地城市高程异常模型能够满足城市测量及工程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建筑高度的控制在丘陵城市形态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因其规划编制方法缺乏系统性,而使得建筑高度常面临不断被调整的尴尬与困境。通过研究长沙丘陵城市十余年的高度控制规划的编制与实践,指出针对丘陵美景资源的不同,需控制的城市地块也不同,可分为谷地影响区、山麓影响区、山脊影响区、山丘影响区等。并因此可形成不同的控制主体,包括山景界面、天际线、山景通廊、城市肌理、丘陵特色街道以及城市节点等。通过对控制主体的选择和组合,形成不同地块的具体建筑高度控制区间,构建丘陵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基本路径,包括高度控制地块划分、控制主体确定、控制方法选择、控制方法评价、高度控制值初定及修正。结论指出,为了有效建设丘陵特色的城市,须对丘陵城市进行分级及分类控制,以完善城市设计对于"控规"中建筑高度专项规划的指导和衔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Mr. Huang Guangyu's major ideas on the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The primary principle is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mountain city must adapt to its ec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ry foundation is evaluating the natural eco-environments' suitability of a mountain city and integrating urban development with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non-construction land has to be scientifically planned becaus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 mountain city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urban settlements. The working methodology is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as well as all-round thinking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put into effect in the planning projects by Huang and have had far-reaching impact. In brief,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irit of mountain cities.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长泾古镇人民大会堂改扩建工程,阐述了项目组基于对老镇历史的研究,在梳理老镇肌理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筑的形体要素、记忆要素与建造要素,探索新老建筑对话途径的设计策略。指出设计不仅要完成老建筑的加固与改造,满足现代市场的要求,更要契合老城的肌理并使其重新成为老镇居民公共空间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李欣  王磊 《山西建筑》2010,36(32):209-210
简要介绍了代建制的背景及概念,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天津市的代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代建模式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代建单位的地位、取费及代建单位的选择,代建合同等内容,指出代建制对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辉 《山西建筑》2007,33(29):46-47
针对高层建筑开发给威海传统景观风貌带来的影响,借助于视觉安全格局途径,建立维护视觉感知过程的关键格局,甄别城市景观风貌保护的"底线"。从城市的天际线保护和视觉通廊保护两个方面,建立建筑高度的刚性控制框架以指导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贾元婕 《华中建筑》2010,28(6):16-18
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面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高速现代化技术、材料的冲击之下,如何打造城市所独有的建筑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文化以及视觉的审美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维特鲁威将建筑归纳为:坚固、实用、美观三个特点,说明了建筑最重要的三种性质和特点。如何让这三个要素在协调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构建初属于各自城市的独特建筑美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特,一味的生搬硬套,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高架道路下匝道设置与地面道路的3种关系模型。以下匝道设置在地面道路中间、部分地面车流提前分流至匝道外侧这种模型为例,提出了下匝道前方有地面跨线桥的地面道路模型。嘉闵高架在曹安公路节点处设置的1对匝道,受净空限制,下匝道与前方跨线桥之间的间距仅120 m。根据交通流量预测资料,应用VISUM软件验算交织长度是否满足流量需求。结果显示,交织段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可以达到40 km/h,能够满足交织段的需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