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全水动力学模型的波涌灌溉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宝  许迪  黄斌  刘群昌 《水利学报》2002,33(4):0075-0080
基于全水动力学模型建立起波涌灌溉管理系统,用于模拟间歇供水状态下的地面水流运动,确定适宜的波涌灌水技术设计与管理参数及其组合条件,比较和选择波涌灌水技术的田间实施方案,管理有关波涌灌溉技术应用的各类信息资料。该系统是一个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波涌灌溉管理应用软件,具有计算稳定性好、估值精度高、收敛性和守恒性较强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2.
波涌灌溉条件下土壤致密层的形成及其对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田间波涌灌溉的试验研究,论述了在间歇灌水条件下,土壤表面致密层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致密层在改变土壤入渗特性,以及朝着有利于节水、提高灌水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波涌灌溉灌水方案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好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田土壤间歇入渗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单阶段双参数Kostiakov实用波涌灌入渗模型。模型以第一周期入渗开始时刻为计时起点,以累积入渗时间变量,其参数可由连续入渗资料及一定量的间歇入渗资料确定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大田灌溉试验实测资料,对间歇入渗数学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改进的周期--循环率间歇入渗模型。实例应用表明:该法既简单易行,又可消除土壤入渗空间变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用运动波模型(KWM)模拟波涌沟灌的地表水流运动给出了数值求解及定解条件,并经过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报连续和波涌沟灌的地表水流特性,同时对KWM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波涌灌溉设备与灌溉自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发研制的波涌灌溉设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双阀结构和控制器的“时间耦合”设计,为我国农田输配水系统实现灌溉自动化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波涌灌溉的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概述了波涌灌溉的技术要素、田间适应性、地面水流数学模型和土壤入渗数学模型、节水机理与灌水效果、浑水波涌灌溉、波涌灌溉的田间灌水系统、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溉的管理系统和波涌灌溉的优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波涌畦灌适应性研究及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实测试验资料,提出了波涌畦灌技术的适应条件,并结合陕西泾惠渠灌区实际,提出了泾惠渠灌区波涌畦灌灌水实施方案,最后分析波涌灌的的灌溉效益,以上研究为波涌灌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有的微灌工程技术规范,结合计算机编程语言C#和Auto CAD的二次开发方式,开发一套适用于我国灌溉工程现状的滴灌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软件。并从软件特点、功能模块以及设计流程等方面对该软件进行了介绍。该软件对掌握一般滴灌知识的用户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海湾填海岸线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海湾填海岸线的选择往往因顾及围垦面积、防洪、港口与航道以及生态诸方面对水动力学条件的不同要求而变得非常复杂。本文利用水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深圳湾为例研究了五种填海方案下的纳潮量、流场、潮位等海湾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讨论了流速、潮位变化对防洪、港口航道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岸线方案, 指出了在考虑不同水评价指标时对应填海方案的优劣。分析表明,方案优劣次序因满足的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诸对象的要求,需要通过综合比较,给出能够协调多种目标要求的优化岸线。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科层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管理模式的权限结构和交易成本视角出发,分析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科层化的内涵、成因及类别,探讨解决科层化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结果表明,理论上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在权限结构、决策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表现为混合关系、共同决定和多种管理机制相融合的特点,但实践中却往往体现出等级制、层级决策、单一行政管理机制的科层化特征。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行为激励,政府凭借其权限控制权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组织的适应性反应是导致科层化问题的主要成因。将政府职责限定在公共服务范围内、完善法律体系支持成立非政府灌溉管理经营组织以及提高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相关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大型灌区移动智慧管理系统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灌区具有空间范围广、节点建筑物类型多、特征数据分散等特点,所涉及信息种类繁多且数据量巨大,目前常规人工巡检及测量手段已不能满足灌区信息高效管理和利用的要求。为提高灌区管理信息化水平,基于GIS技术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基于GIS的大型灌区移动智慧管理系统框架,并依据灌区常设监测和管理项目,对其系统模块和功能进行划分。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为例,研发了灌区GIS移动智慧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各遥测站及节点建筑物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为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栖霞市是全国重要苹果产区,果园节水灌溉工程是维护果林经济发展和果品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管理受到当地政府和果农重视。通过研究近年山东栖霞果园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及发展进程,分析各类模式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农田水利工程既能建好,又能长久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6.
水动力学模型卡尔曼滤波实时校正技术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葛守西  程海云  李玉荣 《水利学报》2005,36(6):0687-0693
本文采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实现圣维南方程实时校正以提高水动力学模型应用于洪水预报的精度水平。首先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将圣维南方程进行离散化并线性化,选择不同的状态变量组建了三种卡尔曼滤波状态空间方程。对预报进行实时校正。选择长江干流清溪场至万县河段进行试算,证实此方法对提高预报精度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城市暴雨管理模型SWMM的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模型开发关注的重点问题:子流域划分尺度、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设定、参数不确定性及灵敏度分析、参数的率定、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开发与耦合等,对模型在水文过程模拟、水动力过程模拟、水质过程模拟3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对模型未来的优化应用和开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farm irrigation systems (FIS). Open borders, closed borders, and/or furrows may constitute such systems. The model simulates the entire irrigation cycle of these systems. The volume balance method and some simple flow profile curves form the basis of the FIS model. Data from 25 vegetated and nonvegetated borders and six furrows were utilized to calibrate and verify the model.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was accurate with less than 8% error in prediction of any of the phases of the irrigation cycle. These preliminary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FIS model is reasonably accurat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明晰工程权属,形成可溯源的电子档案,实现工程确权、数据查询等功能,在分析研究功能需求、用户角色需求、数据安全需求以及易用性和可扩展性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采集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界面展现层的总体框架,并设计了基于 B/S 架构的农田水利工程确权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用户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程确权管理等多个业务模块,支持确权申请、审核、公示、证书生成等功能,具有系统可靠和管理一体化的优点,为农田水利工程确权、管理、维护等方面提供全面而高效的支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