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本试验随机抽取广东饲料厂6个制粒工艺,分别检测工艺参数,测定5个不同生产阶段处-调质前、调质后,冷却后和打包处样品的霉菌、细菌和酵母菌的含量。调查结果表明,调质可平均杀死饲料中77.89%的微生物,霉菌孢子、细菌孢子和酵母菌孢子的杀死率分别为95.70%,64.94%和95.98%。粉料经调质、制粒、冷却至成品,微生物平均减少95.38%,霉菌,细菌和酵母菌分别平均减少97.99%、99.78%和 相似文献
5.
对于许多饲料生产者、动物科学工作者和畜禽饲养者来说,制粒是一个魔术般的过程。关于制粒,存在着很多神秘的色彩,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倡导者也有之,这都不奇怪。而有关制粒的事实则常常被一些想象弄得模糊不清。甚至连研究人员也得出相反的结论。由于本文仅论及糊化、蒸汽压力和粒度,故不大可能改变任何人关于制粒的效益(或者缺乏效益)的看法。但是,它可以将这些假设的效益置于较好的前景之中。本文的基本论题是:制粒的效益大于其成本吗?或者,制粒有利可图吗? 下框内的文字概述了制粒的效益和成本(McEllhiney,1986)。结果是成本比效益容易用数量表示。然而效益可以影响应考虑的唯一真正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不同制粒工艺对饲料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监测了不同调质温度下环模制粒和挤压膨化制粒过程中,不同加工环节饲料维生素A、D3、E活性的变化,评估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混合后、调质后、制粒后和打包处的饲料样品,检测样品中的水分和维生素A、D3、E的含量.结果表明,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活性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维生素A、D3、E活性损失主要集中在调质和制粒阶段,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增加,且挤压膨化制粒较环模制粒对饲料中维生素A、D3、E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重点监测了不同调质温度下环模制粒和挤压膨化制粒过程中,不同加工环节饲料维生素A、D3、E活性的变化,评估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混合后、调质后、制粒后和打包处的饲料样品,检测样品中的水分和维生素A、D3、E的含量。结果表明,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活性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维生素A、D3、E活性损失主要集中在调质和制粒阶段,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增加,且挤压膨化制粒较环模制粒对饲料中维生素A、D3、E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9.
饲料制粒后的喷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饲料制粒后的喷酶处理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14023)毛荫秋与所有的蛋白质一样,酶对环境因素很敏感,例如当pH值或温度到达极端情况时,或由于摩擦以及微生物生长过分时,各种酶均会变质。在制粒前越来越多的有害热处理工艺的情况下并不会得到好的饲料产品... 相似文献
10.
11.
12.
饲料中液体的后置添加技术是饲料工业的一个新生事物 ,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 ,本文就液体饲料后置添加的必要性、优点、原料、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液体添加的主要因素 ,以及国内外液体后置添加技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我国饲料行业自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问题并将自动控制范围延伸到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刺梨果渣为原料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研究以发酵产物中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混合菌种进行发酵,筛选出最佳菌种比例,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混合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最佳菌种组合为白地霉/康宁木霉/热带假丝酵母(2∶1∶2),产物中蛋白质含量为14.87%;混合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尿素添加量2%,装料量50 g/250 m L,料液比1∶1(g∶m L),接种量17%,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 d。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果渣提高了175.8%,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56.3%,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37.34%,适口性得到改善,同时具有刺梨的特殊香味,适合作为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合纺纱技术多轴系喂入汇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采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等汇聚点与非等汇聚点纺纱技术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结果表明:多轴系喂入汇聚的基本形式是二、三、四轴系的复合纺纱技术,用同轴包芯纺(或称皮芯纺)可以实现较完整的包覆,模量的匹配需采取不同的螺旋半径或螺旋角。为得到结构调整的复合纺纱,由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与技术和纤维软物质团队提出从轴系和结构上进行设计,实现了成纱结构的灵活多变和性能的高功效与定量化,其加工组件构成简洁、操作方便且模块化。可为短纤维高效、低耗、高品质成纱的纺纱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纱线多样化、功能化、智能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酸法水解大米饲料蛋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大米饲料蛋白为原料,采用酸法研究其水解工艺.以蛋白水解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时间、温度、酸浓度三个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水解率的主要因素是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盐酸浓度的影响其次.最佳水解工艺条件为:温度90℃、盐酸浓度25%的条件下水解20h,大米饲料蛋白水解率可达到52.85%. 相似文献
18.
19.
猪用复合酶的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和饲喂饲料,确定猪用复合酶以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为主,兼有纤维素酶,并采用单因素搜索试验对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确定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麸皮60g,花生壳粉40g,豆粕10g,(NH_4)_2SO_42g,MgSO_40.05g,K_2HPO_40.1g.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w(曲种)=0.3%,每g原料含3×10~5个孢子,培养温度30℃~35℃和适宜的培养时间。在此条件下,所产酶活力分别为:纤维素酶8597μ/g,木聚糖酶5054μ/g,酸性蛋白酶861μ/g,糖化酶2110μ/g。经在猪饲料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Illumina技术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探讨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4份1~6个月内婴儿粪便中所有微生物的16SrRNA-V6区进行测序检测。结果:门水平上,3组均以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科水平上,Enterobacteriaceae在3组中均为优势菌,但在人工喂养组婴儿粪便菌群中所占的比例(50.82%)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8.66%),混合喂养组为41.44%;Veillonellaceae和Bacteroidaceae在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中是优势菌,相对丰度(21.42%和12.82%)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3.65%和4.32%)和人工喂养组(3.25%和0.04%);Bifidobacteriaceae在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的数量仅占总菌数的8.16%,但高于混合喂养组(6.16%)和人工喂养组(1.48%)。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科学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