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建于公元1949年解放时期的建筑。做一个友善的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对话,是本次的设计重点。强调空间关系以及层次、开关之间的变化与开放庭院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达到的是一种较为亲切的、容易接受的、不高调的空间。空间大量地引进了周围环境的一切元素,如植物、光影……做一个友善的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对话,更是空间与与创意的交流。是办公场所,亦是心灵之家。  相似文献   

2.
孟建民访谈     
正张利:您从进入大学开始,已经与建筑打了近40年的交道。针对您个人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建筑10年,您能否用一个关键词和一个代表作品来概括您在每一个10年的思想?孟建民:我的建筑生涯从1978年上大学开始,到现在已近40个年头。1980年代是我建筑生涯的第一个10年,这10年可视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仿学阶段"。我在校期间进行了建筑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向有经验的老师们求教取经。在毕业前期,我与另两位同学合作参加的"建筑师之家"竞赛获得了全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绿色建筑经过近10年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时代。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建筑行业转型带来新机遇,也为绿色建筑赋予了新的内涵及外延。绿色建筑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整体性、过程性、多样性、联系性等。一个城市与建筑的生态多样性,也预示着一个城市的健康状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秉持可持续发展诉求,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要求在建筑的规  相似文献   

4.
《城市住宅》2016,(5):5-9
我国绿色建筑经过近10年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可以概括为由新建筑的绿色建造转向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从单个建筑的绿色化改造、绿色化建设转到一个小区、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绿色建筑集群的建设和管理;从建筑的耐用、实用转向建筑的健康、超低能耗和建筑的高端化;从建筑的居住功能转向建筑的健康、美观,更人性化。本文通过节选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的主题演讲,阐述了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涉及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正这些年来,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导致震灾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对抗震住宅的设计与需求也由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探讨。痛定思痛加强建筑抗震性能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201 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这些年来,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导致震灾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在地震  相似文献   

6.
一座好的建筑,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外形美观的容器而存在,而是通过它所营造的建筑氛围向使用者传达良好的感受,作为一个容纳使用者行为的场所而存在。文章从建筑与材料、建筑与声音、建筑与温度、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与光以及建筑的诱导性这几个方面浅谈建筑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正>一、历史建筑保护的动态性原则1.历史建筑保护观念与原则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理论,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基于1931年《雅典宪章》和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的精神,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着重保护、保存、修复的过程。后来的理论论述中则多用再循环、适应性再利用、建筑再生、都市更新等词汇,说明历史建筑保护观念开始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2.历史建筑保护动态性原则的确立:1976年的《内罗毕建  相似文献   

8.
《世界建筑》2009,(5):64-67
廖伟立.生于台湾通霄镇。1999年取得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建筑硕士,师从Coy Howard与Eric Owen Moss,2001年在台中成立“立·建筑事务所”(AMBi Studio),以台湾中西部的地景、人文为基地与背景。企图从台湾这一个政治、文化、历史浮动不定的岛屿及多样性生态、地景与驳杂的常民力量的观照、挑战中.实践、思考.反省建筑,并展现出台湾建筑多元差异中的生猛能量.而且与环境、人的活动相融相合。2001年、2002年、2004年获日本SD Review年度奖,2004年中国WA佳作奖,2005年台湾建筑奖首奖.2007年第8届台湾杰出建筑师建筑设计奖。  相似文献   

9.
(二○○○年十月十二日 )  一、序言2 0 0 1年~ 2 0 0 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也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五年 ,根据中国建筑砌块协会 1997年 11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分析预测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 ,我国建筑砌块事业将进入成熟发展的新阶段。所谓成熟发展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不会贸然而来 ,它是我国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三十多年发展的积累 ,它也不能毕其功于一日 ,事物的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时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否顺畅 ,既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也取决于我们对我国建筑砌块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29日,尤伦斯艺术中心第一个聚焦建筑的展览,同时也是参展者近30年来首个作品回顾展"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在北京开幕. 张永和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之一,并且是第一个在国际著名建筑院校担任要职的华人——2003-2009年任美国MIT建筑系主任.1993年,张永和与妻子鲁力佳共同创建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实践.对于选择张永和作为自己第一个聚焦建筑的展览,主办方尤伦斯称"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想象力、文化深度并且非常国际化的设计思路,这些灵感来源于特色鲜明的中国问题及概念,而好的设计在改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境等诸多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全国31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数据库实现实时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2014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分三批推进各地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体  相似文献   

12.
鲍家声 《新建筑》2011,(4):50-52
本文为作者在南京大学建筑十年庆典上的讲话,是南京大学建筑创办10年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理念的简明总结.从10年前成立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到今日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走了三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办学道路上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探索,为了一个目标:创建一个有自身特色,能与国外接轨,研究型、国际化的高端建筑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型...  相似文献   

13.
从建筑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建筑布局与功能设计、建筑造型与环境艺术规划、细部处理、空间设计等角度出发,论述了该建筑的创作构思,从而设计一个个性的建筑单体,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商业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于1997年5月22起正式升格为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是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总公司)属下的一个事业性质科学研究单位。该院及其属下有关部门的办公地点与电话、传真等均不变,有关与原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以地大物博、资源辽阔、历史悠久而闻名于全世界。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明,其中极具代表的便是建筑。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情趣、审美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得以继承与发展.还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建筑材料与建筑文化的关系将为发展中的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2009年台迭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一个设计作品,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回顾,总结了竞赛作品中所提出的太阳能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从建筑空间、屋顶、墙体3个方面进行说明,尝试建筑设计与太阳能的紧密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胡子楠  冯琳  宋昆 《建筑师》2013,(2):52-58
本文通过对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彼得·帕伦博爵士的背景经历、建筑收藏进行阐释。解读其作为一名非建筑专业人士的建筑思想,并以近8年来他所给予历年获奖者的评语为研究线索,从另一个侧面探讨了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评奖原则与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8.
<正>在时尚界,服装的设计一直以来与建筑艺术有着微妙的联系。如近几十年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先锋派人物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等,把西式的建筑风格与日本服饰传统结合起来,使服装不仅仅是身躯的覆盖物,而是有着深长精神意韵、体现当代文化与生活的生命体。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曾概括:"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服装是流动的建筑。"他强调,具有艺术性的服装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对待它要像一个建筑作品来设计。建筑与时装在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经在2010年第4期"西方学者论中国"的专题中讨论了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问题。境外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超乎寻常,呈现一个个"奇观",伴随着一个个传统城市的消失和现代都市的快速生成,建筑以一种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20.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