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何为节能建筑所谓节能建筑,概括地说:“凡是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设计、结构、门窗密封、围护结构、屋面材料等方面采用措施,与普通建筑相比,冬季室内温度高5℃以上;夏季顶层平顶和东西山墙内表面温度不超过室外计算最高温度的建筑,即可称为节能建筑。”节能建筑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造集中式采暖系统的节能建筑;另一类是被动式的采暖节能建筑。所谓集中式采暖系统的节能建筑,是以减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或加大其传热阻来节约能耗的;而被动式的采暖节能建筑是利用太阳能的能量而基本上不用正规能源来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含义,从建筑体形、建筑空间、围护结构三方面,分析了防风与保温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并阐述了被动式太阳能的利用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提高绿色建筑节能水平,同时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有必要进行被动式节能技术在绿色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被动式绿色居住建筑工程应用为例,研究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居住建筑中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分为室内被动式节能技术和室外被动式节能技术两大类,总结出室内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为:被动式建筑设计、节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绿色节能照明技术,室外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为:场地风环境及光环境控制技术、场地绿化技术、场地充分利用雨水的生态技术。此外,通过对被动式绿色居住建筑的典型案例进行室内舒适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空调间歇运行时,冬季和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被动式建筑从个别试点发展到成规模开发,形成了绿色节能建设的良好氛围.变电站建筑能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提高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提高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能、外窗增设遮阳设施等节能措施,打造出经济合理的被动式绿色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建筑能量需求边界与建筑能源使用边界是确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量体系的2种边界,在此基础上,通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量体系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具有高保温、高气密性、热回收新风系统、高保温性门窗以及无热桥设计5个特征,基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特征从高性能隔热保温材料、无热桥设计、高气密性、被动式门窗、防水隔汽系统、遮阳设计6个方面研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方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将成为未来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围护结构形式的空调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分析围护结构特性及被动式空调系统的技术措施,以及在驱动能源、系统构成与运行、功能形成、节能减排等方面与主动式系统的比较,提出利用太阳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被动式调控建筑环境,建筑物围护结构实质为围护结构空调器,论述了其定义、分类、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开发方向等。从冷热量的产生、储存、传热各环节及自控调节等方面分析围护结构空调器的负荷、功能等及节能效果,建议加强开发应用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讨论了该技术的开发应用关键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被动式建筑的节能减耗是通过建筑气密性、保温、断热桥、新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来实现的,其中屋面保温作为被动式建筑关键技术(高效外围护结构外保温系统)上的功能体现尤为重要.应用本技术的X88地块新建幼儿园工程屋面保温体系符合被动式建筑节能整体测算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能源短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近几年,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问题,急需推广低能耗绿色建筑以减少能源消耗.常规的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差,不能满足现有的节能需求,因此设计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解决目前的资源短缺问题.首先设计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然后比较了外围部件节能适宜性,随后设计了能源利用装置,实现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建筑中产生的能量损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适合鲁北地区的被动式节能方案,以当地某老旧办公楼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以及使用BIM软件计算不同围护结构做法下的建筑能耗,对比不同的改造方案,并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显著的降低了建筑全年能耗。适宜的围护结构改造可有效的实现鲁北地区建筑节能,为该地的被动式节能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是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相对"被动式"技术的是主动式技术,即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  相似文献   

12.
蒋惠  范昕杰 《建筑技艺》2020,(5):99-101
建筑被动式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虹桥42-03地块的办公楼实际项目为例,从方案阶段至施工图设计综合考虑如何通过被动式设计技术,辅助数值模拟分析提升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建筑使用中的能耗损失。通过系统介绍场地布局、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遮阳与通风等被动式设计上的应用经验,以期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中的能耗大户,研究和应用适用于医院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无疑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从医院建筑总体布局、单体平面功能布局、建筑外围护结构等3个方面阐述了一系列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为今后更多医院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林峰  熊洪俊 《福建建筑》2012,(9):29-30,64
从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体育馆的空间及其能耗特点,提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措施,并通过重庆北碚区缙云体育馆围护结构节能计算的数据来加强夏热冬冷地区体育馆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措施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分别按照德国被动式房屋设计标准与我国北京节能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在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不同的通风模式及围护结构设置下建立模型,利用DeST软件对其进行全年逐时动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建筑暖通空调能耗需求方面,被动式房屋与节能居住建筑相比,冬季节能潜力巨大,考虑热回收技术后,节能率为94.5%,全年综合节能率为60%。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供求失衡日益加剧,建筑蓄能节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营造具有高效蓄能及可调节能力的可持续蓄能围护结构,对于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居住者的热舒适需求出发,通过反问题思路,提出了被动式及主动式建筑中可持续室内环境营造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发现,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理想热质体热性能具有相变材料的特征,即热容随温度的分布接近δ函数形式。并进一步开展了建筑用相变材料的研发及应用研究,研制了建筑用定形相变材料和微胶囊化相变材料,克服了传统相变材料易泄露和导热系数偏低等缺点。最后,提出了主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和相变材料一体化的系统应用方案,并通过实验及模拟验证了其节能舒适效果,为相变材料和建筑蓄能围护结构一体化的设计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双层ETFE气枕围护结构,在薄膜上镀有银点,通过调整薄膜的层数和镀点密度,优化不同围护结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同时通过对围护结构空腔部分采取机械通风来降低夏季室内冷负荷。通过模拟软件对围护结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采光、空腔通风、自然通风等进行了节能分析计算,并将实际建筑与根据相关标准建立的参照建筑进行了全年能耗模拟比较,结果表明这种围护结构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依据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提出的被动式节能改造(EnerPHit)标准,对天津地区某既有居住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改造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介绍被动式节能改造标准(满足能源需求标准、建筑部件标准二者之一,即认为符合被动房节能要求)与被动房规划设计软件(PHPP)计算原理。该既有居住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改造涉及改善围护结构绝热性能、加强气密性、新增新风机组。改造效果不满足能源需求标准,供暖需求、一次能源需求满足限值要求,制冷需求超标;改造效果满足建筑部件标准。被动式节能改造后该既有居住建筑符合被动房节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被动房是将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及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各种被动式节能手段与建筑围护结构高效节能技术相结合建造而成的低能耗建筑。本文选取了武汉地区一栋老式二层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被动式改造,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利用De ST软件对改造前后的建筑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得出被动式改造的节能数据,从而对武汉地区老式建筑节能改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
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测试,剖析目前农村住宅在建筑形式、功能布局、围护结构构造、采暖方式及室内热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农村经济技术条件、农民生活生产模式、住宅建设特点和资源现状等,从建筑空间布局优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采暖方式改进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提出实现建筑节能的设计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