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我国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 ,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其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针对传统的灌输德育 ,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育的概况古往今来,东、西方教育界都把德育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说文》一书对教育的解释就是;教,“上行下所效也”;育,“使之作善也”。西方许多教育家也都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教育(Educate)一词是由古拉丁语(Educare)而来,含有引出之意,即用引导的方法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把教育看成是感化、引导和培养人的活动。身体的健康成长与体育密不可分,而心理的健康发展则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应该依照已确定的目标去影响和调整学生的基本认识、政治态度、社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本质特征及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的本质与任务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有的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有的说,德育就是政治立场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凡此种种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德育。学校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因素构成的整体。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概念,它只是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领域内才能成立。我们认为,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进行的政治思想和道德  相似文献   

4.
德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内化”阶段,即:社会道德规范经过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过滤”、“整流”、“保护”等过程的处理,而转化为一种心理定势、个体意志、自觉需要。这个阶段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评价、有选择并根据已有的认识、需要、情感来接纳社会道德规范,并融为自身体系的一部分。第二是“外化”阶段,即,把形成的个体意志转化为经常的、稳定的个体品德和行为习惯。至此,一个德育目标的全部过程就在…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场景,以直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试探、展开和繁荣三个阶段.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生活德育的含义、对生活的解析、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途径和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等内容.存在着生活德育概念有待提升、生活范围有待界定和价值选择、生活德育方式有待建构和验证、是否还需要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的途径需要具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理性教育[1],旨在提高教育对象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德育的本质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德育表现为对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和行为趋向上的具体理性诱导,而这种理性诱导的实现又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作为标志之一的。所以,明确价值观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深刻理解德育的本质及其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德育理论体系及德育实践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价值观教育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并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为依据,提出关于德育所应做出选择的建议,以期能够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价值观教育是建构德育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7.
德育实效是指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目前人们对学校德育实效的普遍评价是低效,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既有德育自身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深刻反思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德育实效低下"的判断有待确认和商榷,它是功利主义、经济至上思想的反映。此论调若继续泛化,会影响德育工作者的信心,阻碍德育理论研究和学校德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发现,深入开展德育效果的实证研究,摸清学生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者的育人素养,遵循品德发展规律,构建相匹配的"育德"模式和方法,既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正确路径,也是澄清德育低效论调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知-行-知"德育认识论及其"体道"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由“知”与“行”、“知道”与“体道”构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德育认识论当属于教育认识论 ,它与一般认识论之“行—知—行”认识路线不同 ,其认识路线是“知—行—知” ,其德育过程是从“知道”到“体道”。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刊载了唐建华同志撰写的《“德育首位”内涵及其到位的再认识》一文,拜读以后,觉得有些提法与观点不敢苟同,说出来与唐建华同志商榷,也希望有兴趣的同志参与讨论。一、“德育首位”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开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中“德育实效性低迷”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自我研究”型大学生德育模式 ,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指出学生理论社团是实施该模式的最佳媒介 ,并且指导学生组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社”对该模式进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该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德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和新奇性等优点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育研究要回到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多年来,德育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德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德育效果与人们的期望仍然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德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不够,把握不准确。因此,德育研究要回到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技术伦理问题的逻辑解析与工科高校的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技术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允回避和不允忽视的重大课题。技术在应用中出现违背其造福社会的宗旨,发生损害人类的负效应,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认识的”和“道德的”两大类。解决技术伦理问题,可以采取技术的、制度的、法律的策略,但通过技术伦理教育,尤其是工科技术伦理教育,确是人们一致认同的“治本”良方。加强理工科技术伦理教育,首先需要创新其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南工业大学王群健兰云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基本点1.德育首位论毛泽东一贯...  相似文献   

16.
特色化--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高等学校特色化的本质内涵特色 ,即“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特色所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个性 ,是矛盾的特殊性。特色是名词而特色化是一个表示动作和过程的动词 ,即系统自觉追求、塑造、树立、强化特色的努力及其过程。有人认为 ,高等学校的特色化是“从主观意义上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那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符合教育规律 ,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色’的自觉追求”。3 笔者认为 ,特色化是高等学校在相互竞争中依凭它所拥有的一定自主权所作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卫作,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是理论和实践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这方面做几点哲学思考。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性在高等学校,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但由于教育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尊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  相似文献   

19.
把德育放在首位应从以下四方面来认识:一、德育首位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都是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之上的。这种现代化生产力所要求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上述不同社会制度的学校教育中有其共同的一面。那么,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要把国家了解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他说:“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和整体的生活打成一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意识中得到反映。”马克思指出了德育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和整个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和实质,说明了社会的整体问题是人的整体问题,而它的形成有赖于德育为本的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