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Al(i-Bu)_3为助催化剂,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β(甲基亚硫酰基)乙酯]载体-氯化钕络合物为主催化剂的丁二烯聚合动力学。丁二烯均聚时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和主、助催化剂浓度均呈一级关系,与氯化钕二甲基亚砜络合物-Al(i-Bu)_3体系基本一致,但前者的表现活化能仅为18.7kJ/mol,后者为469.KJ/mol,前者的钕利用率大约是后者的5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β(甲基亚硫酰基)乙酯](PSM)载体-三氯化钕(NaC13)络合物-Al(i-Bu)3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活性与PSM转化率和PSM·NdCl3络合物组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SM转化率为18.1%~53.4%,对PSM·NdCl3-Al(i-Bu)3体系的活性基本上无影响。低功能团含量的PSM·NdCl3络合物的活性优于高功能团含量的PSM·NdCl3。该络合物中Nd含量为4.5×10(-4)mol/g左右时,体系的催化活性最佳。体系的活性随引入的Lewis酸的种类和用量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Ni(naph)_2-Al(i-Bu)_3-BF_3·OEt_2-Et_2O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Et2O体系催化丁二烯的聚合动力学,考察了该体系的动力学曲线、速度方程、聚合度,测定了催化剂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等动力学参数。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41.0kJ/mol,催化剂利用率约为7.9%。  相似文献   

4.
张玲  仲崇祺 《弹性体》1997,7(4):5-9
本文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ROH新型镍系催化体系催化丁二烯的聚合动力学,考察了该体系的动力学曲线、速度方程、聚合度,测定了催化剂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等动力学参数。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40.4kJ/mol,催化剂利用率约为10%。  相似文献   

5.
Ni(naph)2—(i—Bu)6—nAl2Cln催化丁二烯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顺丁橡胶,研究了Ni(NAPH)2-(i-Bu)6-nAl2Cln(Ni-Al)体系催化丁二烯取合中催化剂一和Al中氯/铝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Bd为(3-10)×10^3时,增加Ni/Bd可提高转化率,Nd/Bd为5.0×10^-5,转化率趋于平稳,本体系催化效率为72kg=g;  相似文献   

6.
酸性膦酸酯钕盐催化聚合丁二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酸性膦酸酯(P507)钕盐(Nd)、Al(i-Bu)3(Al)和Al2Et3Cl3(Cl)为催化体系,已烷为溶剂,进行丁二烯(Bd)溶液聚合。催化剂采用Al+Nd+Cl的加料方式,Al/Nd=20(摩尔比,下同),Cl/Nd=3.0,室温下陈化2h以上,于50℃恒温水溶中聚合5h,可得到顺式-1,4含量高于97%,[η]大于9.0dL/g的聚合物。同时证明,在相同的催化剂组分配比及聚合条件下,该  相似文献   

7.
以WCl6(W)为催化剂,分别与四种烷基经催化体系,以苯乙烯、丁二烯为单体,在60-70℃下聚合5h,可获得高乙烯基丁苯共聚物,结果表明,以W-Al(i-Bu)2Cl(Al)组成的催化体系,在Al/W=3.5(摩尔比),陈化30min以上时,活时最高,所得丁苯区聚物[η》=0.25-0.65dL/g,乙烯基含量大于50%(摩尔),结合St含量为10%-40%(摩尔)。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以环己烷作溶剂的2G-n-BuLi体系的丁二烯阴离子聚合中添加(i-Bu)3Al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i-Bu)3Al对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分布无影响,但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随Al/Li的增加而增加,聚合速率随Al/Li的增加而下降。求得了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与表观增长活化能。  相似文献   

9.
冷恩滨  陈翔 《弹性体》1995,5(1):1-5
考察了在以MoO2Br2为主催化剂,Al(i-Bu)2OPhCH3为助催化剂的体系中添加第三组分氯硅烷系列组成的Al-Mo-Cl催化体系引发丁二烯的聚合。结果表明在适量氯硅烷范围内,随Cl/Mo上升,催化活性有所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显著下降,但分子量分布以及1,2-链节含量变化较小。讨论了氯硅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玲  廖海燕 《弹性体》1997,7(3):7-13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ROH0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特点,考查了ROH/B摩尔比,Al/Ni摩尔比,Ni/Bd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守堂  陈滇宝 《弹性体》1996,6(1):12-16
在Nd(naph)3-Al(i-B3)3-Al(i-Bu)2Cl(简称Nd—Al-Cl)三元催化体系中加入球碳衍生物C60Xn(X为某卤素基因),改善了催化剂的相态稳定性,同时对比考察了几种溶剂对C60Xn的溶解性,发现溶解度都比加氢汽油好,以其催化丁二烯聚合,活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Nd(naph)3-碳笼烯衍生物(C60Xn)-Al(i-Bu)3催化体系引发异戊二烯溶液聚合的动力学行为。在低转化率条件下,体系呈现稳态聚合特征,测量聚合反应速率方程为Rp=Kp[Nd]^1.8[M]0,表观活化能为27.7kJ/mol。体系具有聚合活性的高温稳定性和准活性聚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Nd(naph)3-Al(i-Bu)2H-Al(i-Bu)2Cl催化体系引发丁二烯聚合动力学,得到了聚合速度方程式-d[M]/dt=kpα[c]0[M]。发现聚合物的Mn在聚合过程中随着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下降。测得了该催化体系的活性中心浓度和有关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4.
SBS加氢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三苯基膦)二氯化钌「RuCl2(PPh3)」为催化剂,三苯基膦(PPh3)为配体对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加氢,在150℃下进行了SBS加氢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加氢动力学方程:-d「C=C」/dt=k「h2」^1.12「C=C」「Ru^*」「PPh3」^-1,130 ̄160℃的加氢反应活化能力22.74kJ/mol。  相似文献   

15.
张玲  张三强 《弹性体》1998,8(2):1-6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ROR’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特点,考察了Al/B摩尔比,Al/Ni摩尔比,Ni/Bd摩尔比,ROR’/B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还考察了该体系的凝胶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中醚的加入不仅保持体系较高的聚合活性,较好的地控制聚合物分子量,而且还能降低体系的凝胶含量,Al/B比的变化对聚合物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负载型钛催化剂TiCl_4/MgCl_2-Al(i-Bu)_3体系合成反-1,4-聚异戊二烯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聚合条件为:60℃,Al/Ti=10(摩尔比),Ti/Ip=2×10 ̄(-4)(摩尔比),加料顺序为汽油-Al-Ti-Ip。预聚合可有效地提高催化剂效率,而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以3-BuLi为引发剂,以2G和(i-Bu)3Al为调节剂,环己烷为溶剂的丁二烯阴离子聚合.以合成中乙烯基型聚丁二烯。研究了Al/Li与聚合反应速率及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Al/Li的增加,聚合速率下降,而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小。求得了聚合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kp及表观增长活化能Ep  相似文献   

18.
以WCl_6(W)为催化剂,分别与四种烷基铝组成催化体系,以苯乙烯(St)、丁二烯(Bd)为单体,在60~70℃下聚合5h,可获得高乙烯基丁苯共聚物。结果表明,以W-Al(i-Bu)_2Cl(Al)组成的催化体系,在Al/W=3.5(摩尔比),陈化30mim以上时,活性最高,所得丁苯共聚物[η]=0.25~0.65dL/g,乙烯基含量大于50%(摩尔),结合St含量为10%~40%(摩尔)。  相似文献   

19.
非酸催化酯化合成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由对苯二甲酸与异辛醇在SnCl_2非酸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合成了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研究了酯化反应的动力学行为,提出酯化反应的速率方程(-dC_A)/(dt)=kC_A,反应表观活化能E=40.kJ/mol,反应速率常数k=3.82×10~4exp(-4837/T)。  相似文献   

20.
以二乙胺为例研究了胺对Ni(naph)2-Al(-Bu)3-BF3·OEt2+n—C8H17OH(简称Ni-Al-B+ROH)和Ni(naph)2-Al(i-Bu)3-BF3·OEt2+CH3COOC4H9(简称Ni—Al—B+BA)两体系聚合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与Ni—Al—B体系进行了对比.考察了通常条件下肢的允许含量,讨论了有胺存在时Ni/Bd、Al/Ni、Al/B摩尔比的变化对聚合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胺的含量高于20ppm时将使聚合活性和分子量降低,提高催化剂用量可以抑制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