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社交网络不断普及,以微博签到为代表的位置分享服务信息增多,为研究城市意象及不同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基于深港地区新浪微博签到数据,通过对用户微博签到行为特征总结,提取行为特征参数,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人群监督分类,并针对居民和游客两类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了激发人们产生城市意象的点、线、面感知空间结构,以及居民和游客感知区域和强度不同。城市空间也可分为"客厅型"和"卧室型"空间。文章中所用方法及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对城市意象管理、城市旅游规划等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到2020年,中国许多城市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面临向以居民活动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功能组织方式转型的强烈诉求。以南京市为例,借助新浪微博获取海量签到数据,从居民活动这一社会化的视角,再探究旧有的城市空间功能组织方式。着眼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使用、场所分布与居民活动的互塑关系,提出促使边界明确、分区功能相对单一的旧有规划方式向混合用地、功能灵活的社会规划转变的新思路。并基于小尺度的街区空间开展实际操作尝试,以期为城市规划中混合用地的类型组合、设施布局等方案拟订提供新的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作为众源地理数据的典型代表,具有数据量大、现势性好、信息丰富等优势。大量文献和研究已证实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对于市民活动分析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为城市空间研究和市民活动分布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源,弥补了社会调查数据样本量小和时间跨度短的不足。以北京市中心城公园绿地为研究范围,利用2013年北京市新浪微博签到数据,进行绿地使用研究,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公园绿地的使用现状,并从绿地使用角度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提供建议。研究结果揭示:公园绿地使用率首都功能核心区高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公园绿地使用受公园类型影响较大,而不同绿地类型的绿地使用影响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北京市中心城绿地使用会发生空间、游憩类型和立地条件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空间规划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结合大数据对“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为进一步优化西安空间结构,综合评估各街道发展潜力,强化“西安经验”,该文以西安市一年微博签到数据为例,在相关学者对城市意象因子分类的基础上,将意象因子分为城市环境、文化活动与自然山水三大类。进行词频统计及空间聚类分析,挖掘城市各街道特色意象因子。同时从文化、生态、经济三方面选取8个空间意象影响因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意象驱动因子作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各街道发展现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傅彬  叶宇  林中杰 《室内设计》2022,(5):123-128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入“下半程”,从增 “量”向提“质”的转型需要更为紧凑、更为健 康的城市空间形态。针对这一需求,本研究基于 多源城市数据,一方面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测 度,另一方面抓取共享单车使用数据作为骑行 活动指征,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指标与共享单 车使用之间的关联性模型。针对多元线性回归结 果中五个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对比分 析,提出苏州骑行环境、共享单车租赁点布置等 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旨 在通过紧凑城市理念来研究城市结构形态、空 间模式和社会活动的环境要素与城市居民身体 活动的相关性,为紧凑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发展 提供导控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复杂而多样,既有研究中没有形成共识,且缺乏总结和验证。通过系统性综述与实证研究共同探究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检索并筛选相关的实证研究,总结既有研究中表征城市活力的常用指标和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包括研究尺度、具体指标、出现频次、影响性质等内容。本土实证研究以临沂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以街区为研究单元,使用微博签到数据、POI (兴趣点)数据、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城市活力,并测度16项空间要素指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空间要素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主要分为道路交通、街区模式、土地利用、建筑特征、可达性和边界真空六类,交通的便捷性、土地的混合程度和开发强度以及研究单元的相对区位都是影响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高活力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为提高活力导向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及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空间形态大数据在空间上具有静态、精细等特征,是研究城市静态规律的基本;手机信令大数据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个体定位的精准性,是研究城市动态规律的重要工具。广州上下九商业区,是中国传统商业中心区的代表。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一方面,利用空间形态大数据,进行高度,强度,密度的静态空间刻画;另一方面,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从出行距离、时长、时段等多个视角,刻画上下九地区人群活动动态结构,以及动态时空出行行为关系,总结上下九人群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外界的时空行为联系特征。综上所述,从动静两个维度,总结出上下九商业中心区空间的活动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传统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活力规律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夜生活作为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新指标逐渐受到关注,针对此现象,文章借助微博位置大数据,以情绪与活动类型为切入点,研究合肥城区夜生活空间分布特点。研究发现,以老城区为向心性聚集的情绪高值区和网络层级结构呈现的活动类型空间,使城市夜生活空间聚集与扩散状态并存,形成跳跃式增长特点。  相似文献   

9.
魏迪  陆毅  汪原  胡兴 《风景园林》2023,30(7):86-93
【目的】基于多源城市大数据,探寻信息流与公共空间活力的关系。【方法】以深圳市125个城市公园及其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为例,在控制区位特征、可达性、公共空间特征后,量化信息流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信息流对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信息流的不同变量(评分、情绪值、曝光度)与信息流类型对空间活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信息流的显著效应及其异质性,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提供定量数据支撑与策略。通过分析信息流介入活力营造的现象与机制,进一步反思人、技术与城市的关系,以重新理解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0.
合肥位于长三角冲积平原与内陆交界处,紧邻巢湖和淮河水系,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形成了“山—城—河—湖”的城市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高速推进,合肥原有的传统山水格局正面临割裂,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脉濒临消融。在此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以合肥市内部及所在区域的城水关系演变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视角以及文化景观理论中物质载体—文化动力模式,构建空间—时间—环境载体—人文营建的动态关联,以合肥市整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山水空间为研究范围,梳理其自建城至当代的历史景观演进历程,从环境载体和人文营建两方面探析其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机制。并从时间、空间和演变机制角度总结历史城市营建经验,以期为飞速发展中的长三角城市提供高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城市机动性--城市研究的新概念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市中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问题的认识,正在摆脱工程师的技术观念束缚,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项研究内容.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机动性.城市的交通出行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应当通过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现,环境导向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城市机动性的概念促使城市研究学者采用一个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待交通问题:城市交通不能脱离技术条件的支持(交通运输)、城市社会活动的组织(布局结构)、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城市社会活动),空间质量(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决策者的管理措施(城市政策).城市机动性因此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建立新的概念与认识,如"交互的机动性"和"多类型的机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的城市转型开创了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空间的新形态,塑造出充满商业活力的城市新典范。文章以石渠本《清明上河图》为依据,将新兴的街道界面量化分析用于北宋都城街市空间的研究,从空间尺度、底层临街面和家具等方面对街市的空间形态与行人活动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探寻北宋东京城市街市空间在中国封建城市转型期的商业活力缘由。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规划的转型以及城市大数据的日益丰富,城市规划关注的问题也逐渐由静态空间结构转向动态变化规律.居民出行时空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地理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定量化解析居民在城市空间中活动的时空结构成为可能.文章围绕近年来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以及信息化对居民活动时空结构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结合居民...  相似文献   

14.
对高层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进行研究,阐述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了城市空间中高层建筑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的策略,从而提高城市的审美层次,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就寒地城市而言,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对人们抵御冬季恶劣气候、促进社会交往、增加体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寒地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冬季健康需求,及其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的关系,从公共空间的配置体系建立、布局优化、设计要素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公共空间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6.
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对城市大数据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的数据翻译层面,难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动态特性将人群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及时转换为相对应的城市服务。在2016年"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中,以复兴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北片区城市活力为目标,笔者通过选取三种城市大数据对园区内人群特征、出行方式、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提出以"活力方"系统概念为基础的复合功能载体,并结合数据观测对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活力方"载体进行功能模块定制并投放服务街区,从而形成探索复兴城市空间活力的动态设计。  相似文献   

17.
城市游憩空间的分布质量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创新性地将POI数据与LBS签到数据相结合,利用GIS方法研究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游憩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用回归法得到其与城市要素的相关关系,最后从供需角度评价其服务能力,弥补当前研究在数据处理上的欠缺和结论说服力上的不足,研究方法可进一步推广至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8.
要数字时代,如何借助新兴技术完成地理图示绘制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涌现的空间认知需求已经成为建成环境领域的重要命题。《数字化党史地图》项目基于地图与空间认知理论,从内容选题、数据搜集、模型制作、呈现表达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城市红色空间为主题,基于三维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了面向数字时代人本尺度城市空间认知需求的地理图示实践框架,为城市空间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居民对生活需求的提高,老旧社区的改造成为中国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国际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城市更新和老旧社区的改造,针对国际村的现状展开了调研和分析,提出小尺度、微更新的解决策略,对社区的现有道路交通优化、绿地空间优化、增加基础活动设施以及更新物业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造,以社区微更新的设计方式介入,为城市环境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探索样本。  相似文献   

20.
<正>基于新浪微博签到数据的城市群边界划定——以长三角为例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范围内人员、商品、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流动。这些要素的流动将不同尺度的地理单元(或节点)紧密地联系起来,产生了跨区域的"流动空间",显著重塑了世界的面貌。其中,城市群是日益紧密的联系中的重要的地理单元,并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流动都伴随着并反映出各种类型的日常活动。例如,跨城市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