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两期海上拖缆地震数据采集时海况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时移地震数据中激发点、接收点和拖缆羽角的差异。特别是在拖缆地震方位角较窄和海上钻井平台位置变化时,这些差异会严重影响时移地震的可重复性。在实施南海M油田时移地震项目过程中,对于前期较差地震观测数据(缆数少、激发航线复杂、拖缆羽角大),二期时移地震采集应采用更多的缆数、较密和较直的激发航线、较小拖缆羽角进行观测; 时移地震数据处理中,在满足激发点误差与接收点误差之和不超过100m的条件下,通过时移地震数据重构、相对保持拼接处理和适当的互均衡处理可获得高于99%可重复的时移地震数据,能满足储层沉积解释和剩余油气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易碧金 《物探装备》2013,23(4):211-214,231
为了满足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需求,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一如既往地朝着大道数的方向发展。随着采集道数(节点)的成倍增加,野外勘探作业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回收和管理正面临空前的挑战。本文从目前地震仪器结构分析出发,描述了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实时地震数据采集的定义,实时地震数据采集对各种类型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并且阐述了提高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性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地震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将成为衡量或评估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海中深层复杂地质目标勘探面临的构造成像差、储层横向变化大等难题,在对渤海某靶区地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宽方位地震采集参数论证与优选,偏移距、方位角、叠加响应及DMO覆盖次数等观测系统属性的均匀性分析表明双正交宽方位采集优于常规海底电缆采集;同时,设计了点震源气枪阵列,使不同频率下各个方向的能量分布更加均匀。实际资料采集和初步处理效果表明,双正交宽方位采集达到了高覆盖次数和富角度照明的效果,因此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能大幅提高中深层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4.
斜缆地震采集采用水下电缆变深度施工方式,从而产生连续变化的鬼波陷波频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压制鬼波,获得高信噪比和高保真的宽频地震数据。针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复杂构造区斜缆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拖缆地震资料处理的子波处理、三维水面相关多次波去除(3DSRME)、镜像偏移和联合反褶积去鬼波、Q补偿等斜缆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有效地去除了多次波,压制了鬼波,拓宽了低频和高频信息,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斜缆地震资料处理显著改善了中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效果,更好地满足了白云凹陷深水复杂构造区地震反演和解释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惠州A工区目前已有常规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导致目的层段薄层砂体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岩性圈闭边界线难以落实,小断层成像不清楚,难以满足勘探需求。在该工区进行了南海东部地区首次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试验,与常规拖缆采集地震相比,高密度采集方案电缆间距缩小至50 m,源缆的沉放深度浅放至5 m,电缆长度增加至5 100 m,采集方向垂直于砂体沉积展布方向;从而缩小了采集面元,提高了覆盖次数,拓宽了地震频带。处理成果显示,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断层成像干脆,砂体展布轮廓清晰,井震标定吻合度更高。在高密度地震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钻井,证实了构造和储层的预测精度更高,推动了该区的岩性圈闭勘探进程,为南海东部岩性圈闭勘探提供了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受采集因素制约,实际海底电缆地震数据覆盖次数是不均匀的,需要进行规则化处理。海洋地震数据的规则化处理通常在共偏移距数据体上进行,会丢失方位角信息,如果使用扇区划分的方式保留方位角信息,则面临覆盖次数不足的问题。海底电缆数据方位较宽,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规则化,为此将海底电缆数据划分成共炮检距矢量数据体进行数据规则化,共炮检距矢量数据体是在offset-x和offset-y两个方向按照矩形划分的数据体,这种划分方式在限定偏移距和方位角范围条件下定义了地下面元的一次覆盖。相对于共偏移距数据体和分扇区划分,共炮检距矢量体面元内覆盖次数更均匀,方位角更接近,对共炮检距矢量数据体进行面元中心化处理,能有效保留方位信息,同时插值精度更高。乌石工区三维海底电缆数据COV插值实际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对海底电缆数据插值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发的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目前已在采集、处理、解释方面形成了配套技术。该技术在追踪特殊岩性体分布和研究深层构造异常方面,较传统的二维勘探有明显优势。文章介绍了三维重磁电技术的特点,即:数据采集方式以面元为单位,测点部署为均一网格;以空间域数据体为资料处理单元,充分考虑体积效应影响,保证了异常的可靠归位;实现了三维可视化资料解释。通过在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方碳酸盐岩等复杂区应用的案例,指出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有效补充,可以配合地震开展复杂区局部岩性异常体分布及深层构造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粒沉积扇体规模庞大、体系多样、生储盖配置良好,蕴含巨大勘探潜力。以往主要通过观察露头、分析岩心、测井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研究扇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演化规律,存在获取地下信息不连续、效率低和分辨率低等问题。利用探地雷达可进行快速、高分辨率连续探测,有助于精细解剖扇三角洲浅部沉积特征。文中利用探地雷达对青海希里沟湖扇三角洲内部结构进行探测,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分析数据特征和属性,阐明复杂环境对探测结果的影响,提出复杂环境下探地雷达精细探测的最优野外数据采集方案。同时,针对数据中道间距不一致、同相轴交叉和地形起伏等问题,提出距离归一化、偏移和静校正三个关键处理手段。实现了水道和坝体边界亚米级精度的定位,给出了水道和坝体的尺寸信息,阐明了洪水对扇三角洲储层结构的影响,为后期埋深数千米的古代扇三角洲储层建模提供了必要的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9.
海上拖缆地震采集方式存在地震检波点位置不准、检波点鬼波对高频的陷波作用及三维地震是窄方位数据采集等问题,导致地震数据精度下降。而中国近海油气富集区往往是断层复杂、构造破碎、储层变化大、圈闭类型多的区域,其油气勘探开发需要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必须发挥海底电缆地震技术具有的观测点定位准确,可以消除电缆鬼波影响,方便地实施宽方位、多方位、全方位的地震数据采集等优势。应用效果表明,通过对中国近海海底电缆地震数据的有效处理,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地震数据,从而满足油气富集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资料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裂缝的各向异性会对地震波传播特征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窄方位角地震数据进行分方位角处理、解释来预测裂缝性储层。文中结合窄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分方位角处理、解释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M区的裂缝发育区域进行预测,关键技术如下:①通过采取限炮检距的措施,使分方位角处理数据在不同方位角的分布较均匀; ②在进行数据规则化时, 采用五维插值技术或OVT域处理技术,而不采用面元均化技术或其他缺失方位角和炮检距信息的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 有利于进行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和裂缝预测; ③采用全方位角数据解释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作为最终的分方位角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而有别于常规方法; ④通过叠前振幅随方位角变化定量识别和表征裂缝的走向、密度及分布范围, 通过属性分析定性识别和表征裂缝的走向、密度及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叠后地震属性反映的裂缝发育方向与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揭示的裂缝发育方向一致, 以北东东向、北西西向为主要优势方向; 叠前地震属性可定量检测裂缝发育程度; 预测结果与非零井源距VSP测井解释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杨志国  陈昌旭  张建峰  高祁  周滨 《石油物探》2011,50(4):406-409,26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放缆的点位精度难以把握。在全面考虑影响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放缆过程的海水潮流、电缆下水后惯性、放缆力度不均匀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基于电缆下水后力学和运动学规律,对电缆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提高浅海OBC地震资料采集作业放缆点位精确度的理论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计算出浅海OBC地震资料采集作业时纵向和横向上电缆下水前抛点的预留长度,为电缆的抛点位置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此算法可以建立工区放缆数据库,科学地指导实际放缆作业,从而大大提高放缆点位精确度,面元覆盖次数更为均匀,改善资料品质,整体上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勘探周期和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2.
海陆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面临的不仅仅是水深的变化,还要面临海底海流、海浪、外界施工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渤海A区块过渡带海底电缆地震采集作业采用8L4S176T观测系统,针对野外采集作业中施工效率低、陆检资料品质差、检波点点位精度难控制和浪区施工环境恶劣等难点,提出了沿检波线放炮、合理规划以减少大搬排列次数、放缆定位一体化、提前多铺设两根电缆、分时放炮、增加电缆配重、"三低一高"法作业等相应措施,成功完成了该区块复杂过渡带的地震资料采集,取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卫星、通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OBC(海底电缆)地震采集定位设备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多种产品模式、多种技术融合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先进定位辅助设备应用到地震采集中.本文介绍了五种常用的OBC地震采集定位辅助设备的简单有效的校准方法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4.
观测系统的优劣决定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目前用于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评价的大多是仅能反映观测系统某一方面特征的单一属性。为此,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合观测系统中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特征、炮检距非均匀性系数等几种属性,推出观测系统综合质量因子评价方法;通过对四种常用观测系统和四种不同接收线距的OBC观测系统实例做分析,探究综合质量因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证实本文方法可定量地评价观测系统质量,从而建立起观测系统定量评价与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及复杂构造区,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观测系统方案,以期改善复杂构造区地震成像质量.根据中国西部某探区的地质结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模型数据,得到不同的野外观测系统参数的地震数据记录,进行叠前偏移成像处理,最终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参数对地震叠前偏移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道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宽方位、炮检点均匀对称分布的观测系统更有利于叠前偏移成像.同时通过应用实际地震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于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埋藏浅、横向变化快的特点,为了精细刻画天然气水合物矿体,需采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调查技术.该文介绍了在中国海域针对水合物调查首次采用三源多缆的高密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其采集参数为3震源、震源间距25 m、电缆间距75 m、采集面元6.25 mX 12.5 m、震源沉放深度5 m、电缆沉放深度...  相似文献   

17.
海底电缆地震中二次定位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杨正华  常军 《石油物探》2002,41(3):330-333
在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时,施放的电缆往往不能下沉在设计位置。随着海底地震勘探的应用与发展,对资料精度的要求有所提高,必须对检波器电缆进行准确的定位。为此,利用地震采集到的直达波初至信息进行事后二次定位的问题,从方法上做了一些探讨。分析了空间三线交汇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近正四面体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标准。模型实验证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地表及地下条件异常复杂,以往地震资料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全面总结归纳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地震勘探近年的技术进展及实际应用效果:一是形成基于复杂构造深度域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明确参数设计时应优先选择较小线距,其次是较宽方位,最后是适中面元;二是形成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物理点布设及变观设计技术,实现按设计精准施工,保证三维属性的均匀性;三是形成井炮与高精度可控震源联合激发及配套技术,实现在提高资料品质的基础上高效采集施工;四是形成基于节点仪器的因地制宜现场接收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采集技术及施工方案应用的灵活性;五是形成基于多信息的“两步法”野外表层建模技术,相对准确地建立山地、山前带近地表结构模型。这些系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构造落实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常规海上气枪阵列震源激发的远场子波信号存在明显方向性差异,难以满足海上(或OBC)宽方位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所需的点震源要求.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本文探讨了无方向性差异点震源阵列的设计原理,并提出了理想点震源阵列设计方案.即通过非对称性分布的点震源阵列(如交错排列)优化设计,筛选出的优化子波模拟的远场子波信号适用于特定海洋勘探环境下宽方位地震数据采集.最终地震成像剖面显示:洼陷边界及内幕成像明显改善,洼陷底界波组连续性较好,洼陷内幕反射能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