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婧 《国家电网》2011,(12):100-101
因为地缘关系,就职于西南电力设计院的周刚一直负责西藏送电线路的勘察设计工作,见证了西藏从仅有100多千米长的两条110千伏拉萨电网,逐步形成西藏中部绵延上千千米的110千伏电网。随着青藏联网工程林芝—拉萨220千伏线路投入运行,西藏地区正在形成藏中四地市220千伏主干环网。作为西藏电网发展的见证者,周刚对青藏地区的生态...  相似文献   

2.
《西北电力技术》2010,(8):60-60
8月9日,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线路首基基础浇制仪式分别在青海格尔木、西藏拉萨两地举行,青海至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进入线路全面施工阶段。青藏直流联网工程这条"电力天路"全长1 038 km,分为10个标段,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首次应用于长距离跨区电网建设时期的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通信保障系统,包括青藏工程全线的电视电话会议指挥系统、青藏工程总指挥部的信息通信系统、应急卫星电话系统等.该系统的建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藏工程参建人员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流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人身安全.通信保障系统在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为今后通信技术在...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西藏±500kv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招标中.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中标格尔木-拉萨±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2标段。该工程预计2010年12月竣工,届时,西藏冬季缺电严重的“电力孤岛”局面将彻底终结,该工程也将成为世界上第1条高海拔、高电压、大容量的输电线路。中标的2标段即小南川-楚玛尔河段.线路长度119km,共有铁塔280基,处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5.
《高电压技术》2007,33(10):31-31
受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和西南电力设计院的委托,2007年9月25日至30日,武高院输电技术所电磁兼容室对即将建设的±400kV直流青藏联网工程前期环评工作进行了测试,本次测试将为工程的环境评价、工程竣工验收提供环境参数数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梅念  陈东  杜晓磊  杨媛  王赞  程炜 《电力建设》2012,33(5):21-24
±400 kV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换流站三维数字化移交推进了三维设计技术在换流站设计中的应用.工程选取通用的三维设计平台,同时兼顾业主管理的方便性,力求通过通用的操作界面实现专业化的移交内容.在换流站工程移交运行单位的同时,提供了格尔木换流站和拉萨换流站1∶1的真实三维模型及分类整理的施工图电子文档,以利于业主管理和运行维护.  相似文献   

7.
正2013-12-27,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电网公司青海-西藏±400kV直流联网工程(简称青藏直流联网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称号。国家优质工程奖是按照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精神,弘扬"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8.
9.
青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其平均海拔为4 400 m,最高海拔达到了5 300 m。目前,对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研究很少,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直流输电线路安全距离方面更是缺少相关数据。根据不同海拔地区?400 kV直流输电线路塔头空气间隙放电特性曲线,计算了海拔3 000~5 300 m的放电电压海拔校正系数,并和常用的海拔校正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低海拔地区已有的?5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研究成果,计算分析了?400 kV输电线路直线塔带电作业不同作业位置所需的最小安全距离和最小组合间隙。当过电压为1.7 pu时,在海拔3 000、4 000、5 000、5 300 m地区,±400 kV青藏直流输电线路等电位作业人员对横担的最小安全距离分别为3.4、3.9、4.5、4.7 m;等电位作业人员对侧面塔身的最小安全距离分别为2.9、3.4、4.0、4.2 m;最小组合间隙距离分别为3.0、3.4、4.0、4.2 m。研究结果可供?400 kV青藏联网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家电网》2011,(1):89
2010年7月29日,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8月23日,国家电网公司与青藏两省区政府分别联合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工程建设总指挥部  相似文献   

11.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装配式基础抗压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下压加载试验过程中基础构件位移、基底土压力以及连接件应力变化,研究了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部分冻土地基所应用的预制装配式基础在下压荷载作用下的协同工作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下压荷载作用下预制装配式基础荷载-位移曲线变化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屈服两个阶段,基础立柱和底板连接法兰盘、底板之间连接缝附近位移量及其变化规律与基础顶部基本一致,预制基础整体承载性能好,能够满足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杆塔基础承载性能要求。(2)预制装配式基础在下压荷载作用下,底板连接槽钢承受拉应力作用,设计荷载范围内均呈弹性应力状态,拼装底板以拼装缝为轴,呈2边向上弯折趋势,基础底板外边缘处角点沉降位移量小于基础顶部,基础底板接触压力变化规律不同。但下压位移量和基底土压力的差异在基础整个承载过程中均呈有限和规律性发展,基础各组成部件具备协同工作、共同承载的能力。(3)下压荷载作用下,基础拼装间隙、拼装过程中螺帽拧紧程度不同以及基础预制加工误差是预制装配式基础共同工作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青藏联网工程冻土地基装配式基础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冻土地基杆塔基础稳定性,进行了粗粒冻土地基装配式真型基础在竖向上拔与水平荷载或下压与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载荷试验,试验基础施工采取与工程基础尺寸、施工工艺和时期一致的原则,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基础极限及破坏状态,研究了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及承载特性,求得试验基础的承载能力及“土重法”上拔角等设计参数的取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荷载作用下粗粒冻土装配式基础因水平位移过大而失稳,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表现为非陡降型,活动层冻结状态时地基强度及基础承载性能优于融化状态,粗粒冻土地基上拔角大于13°,装配式基础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由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恶劣的工程地质条件,给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难题。对工程沿线不同冻土类型、不同杆塔基础型式以及有无热棒处理措施的8个地段、10个基塔进行了地温和变形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冻土地区杆塔基础地温和变形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预测了其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为冻土区杆塔基础的设计和稳定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全面登塔走线验收工作,保障验收人员安全是首要考虑内容,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以青藏直流线路西藏段验收工作为例,总结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工程验收工作的安全和技术措施,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藏直流联网初期,作为青藏直流受端的藏中电网短路容量较小,电网网架较薄弱,导致交直流系统安全稳定问题较为突出,给青藏直流以及藏中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诸多挑战。针对青藏直流联网后电网存在的各种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提出建设分层分区的藏中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来保障青藏直流工程和藏中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监测上拔水平力组合作用下基础构件位移及连接件应力变化,研究了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基础的基础承载变形特性、基础构件协同工作性能以及构件连接件承载应力水平。结果表明:上拔和水平组合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基础具有协同工作性能,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基础拼装间隙、拼装过程中螺帽拧紧程度不同以及基础预制加工误差是预制装配式基础共同工作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平荷载和基础拼装缝隙对基础上拔和水平位移有影响,基础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基础底板连接件整体上承受拉应力作用,在极限荷载范围内,均呈弹性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7.
《西北电力技术》2010,(12):41-41
11月28日,中俄500 kV跨国输电线路黑龙江大跨越工程正式竣工,该工程是中俄国际能源合作重点工程--中俄500 kV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中俄边境界江黑龙江,跨江段线路全长2345 m。  相似文献   

18.
《电气技术》2010,(12):17-17
近日,中俄500kV跨国输电线路黑龙江大跨越工程正式竣工,该工程是中俄国际能源合作重点工程——中俄500kV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中俄边境界江黑龙江,跨江段线路全长2345m。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输电线路稳定高效运行,为该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通信网络设计了一种"光纤通信为主,无线保真(WiFi)接入为辅"的基于专网的后端汇集方案。考虑到青藏线的实际情况,青藏线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可采用3种通信方式:对于杆塔上有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光纤接线盒(OFSC)的情况,采用直接光纤通信方式;对于杆塔上没有光纤接线盒但在视距范围内的情况,采用WiFi+光纤通信方式;对于杆塔上没有光缆接续盒且在非视距的情况,采用WiFi中继接力+光纤通信方式,无线传输到光纤接线盒之间需要加装无线中继设备进行接力传送数据。目前,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通信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柴达木盆地一片荒凉静寂,一条银白色的公路向着戈壁深处延伸。在公路的尽头,一辆辆运送物资的货车不时地打破戈壁滩的静寂,卷起一阵尘土,向着远方驶去。自从青藏联网工程投运以来,柴达木盆地的公路比以往忙碌了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