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鹿鸣宴,或许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重才之宴"。"鹿鸣著周雅,取士各惟时。"(宋·叶适《鹿鸣宴诗》)鹿鸣宴产生于科举,宴名则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君子是则是效。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善于经商者对店名字号都十分重视。一块有文化内涵的招牌,不但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还可以为店铺招徕顾客。如有家酒家取名”云中酌”,这个“云”字,只有你在昏昏欲醉时才能体会到它的妙趣。有家醪糟店号称“金玉轩”,当一碗黄白分明的蛋花醪糟放在你面前时,你会想到这个店名有何等的感召力。“四远香食品店”更让人一见店名就觉得那奶香四溢的糕点呈现眼前,不禁溢出口水。 有些店名字号还出自典故或诗词,更是雅俗共赏,令人过目难忘。如沈阳一家经营辽宁特色菜肴的馆子叫“鹿鸣春”,它出自曹操诗《短歌行》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古代称酒为“春”,“鹿鸣春”店名含蓄脱俗,情趣高雅。成都有家名为“颐之时饮食  相似文献   

3.
吴正格  任林国 《中国烹饪》2014,(11):128-129
“鹿”字与“鹿”义 《诗经·小雅》中有《鹿呜》,是反映帝王赐宴群臣的情形。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要循例宴请中举之人,宴中就歌咏这篇《鹿鸣》,所以这种宴会就取名为“鹿鸣宴”。沈阳有“鹿鸣春”饭店,即是取《诗经·鹿鸣》之意。  相似文献   

4.
邢小龙 《烹调知识》1997,(11):20-21
设计构思: 一、祝贺寿星寿辰的宴席,儿女及亲朋好友,设宴或赴宴都是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祝愿“寿星”“长命百岁”——“长青不老”——“越活越年青”。据此,本宴单从品名上即可道出“祝贺之辞”、“祝愿之语”。 二、菜品内容上应以“大菜”为“最”,因盘大量丰,“名”“实”相符即可征服顾客,而以冷荤菜调济口味,当然可据顾客要求及饭店之能力刻意制作。 三、讲究营养滋补。 寿宴菜单:(下面是祝寿福  相似文献   

5.
“侑”是相佐相助的意思, “以乐侑食”就是在宴会中用乐 舞来助兴佐餐。以乐侑食之风, 历史相当早。《周礼·天宫·膳 夫》上便有了“以乐侑食”的记 载。《诗经·唐风·山有枢》也 说:“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 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 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人 室。”周朝的大典、大宴,用大 雅乐;一般的宴会,用小雅乐。 小雅之乐不仅用于宫廷中,而且 也用于一般的贵族之家,如《诗 经·小雅·鹿鸣》说:“我有嘉 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心。”这种弹瑟弹琴,其乐融融 的宴饮气氛是热烈的。自周朝  相似文献   

6.
菊花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我国食菊的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咏道:“朝饮木兰之随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陶渊明不仅终生种菊、养菊、唱菊、吟菊,也是食菊的美食家,他首创的“菊花火锅”(将菊花花瓣撒入火锅),色泽鲜艳,芳香四溢。菊花入馔,世代不绝。上个世纪初,四川江津白沙镇“新力洋行”老板韩凌云,曾在居家庭院中培植菊花数十种。每逢菊花盛开时,必办独具一格的“菊花火锅宴”。1941年,…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满汉全席”,是我国传统筵宴中的艺术精品,素有“中华宴席之冠”、“中华烹饪之最”的称谓。“满汉全席”中所表现出来的古典的、宴式的、民族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此问题,略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一、古典风格对于“古典”一辞,《辞源》中解释为  相似文献   

8.
野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舍弃过吃野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享受,而是刻意在追求这种享受,由此便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食野”之风。 《易经》里的“女承筐”,指的就是采野菜;《诗经》里吟诵到的野菜品类多达数十种,如荇、蕨、蘩、荼、薰、笋、荠、茆、莫、栗、榛等等,而我国现在有文字可查的野菜更是多达1500余种。 四川省的自然环境,适合大多数野菜品种的生长。而随着“食野”之风的普及,各种野菜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餐厅酒楼。川菜的包容性本来就很强,完全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野菜纳入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说“时食”     
“时食”,见于《中庸》“荐其时食”,朱熹有注;“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所谓“对食”,即:适时而食,顺应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古人云“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是很合乎现代饮食科学要求的.其实,“时食”还不限于“四时之食”,“适时而食”有两个含义:大而言之,指一年四季按节令安排食单;小而言之,指一月之内,一日之内饮食要适时.  相似文献   

10.
近日,偶而翻读《中国食经》,前中国烹协副秘书长聂凤乔在“综论”一章中,把中国烹饪的特点概括为两句话,即“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两句十个字,言简意赅,耐人咀嚼,反复寻思,豁然大悟。深感,此乃中国烹饪之新法则,中国餐饮之新理念也。  相似文献   

11.
向宁 《新食品》2011,(12):36-39
“征兆”是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象:而“梦想”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2010年,《中国酒业报导》曾推出了一期关于《大兼香征兆》的关注文章,此文引来了各方讨论。如果说,彼时定调为“征兆”是一种试探.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兼香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语见《论语·乡党》,是一条孔子语录。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注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食气,即五谷之气,谷物营养价值之所在。“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我国古代重要食论之一,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我们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种谷、食谷的民族。人们习惯地说自己是吃五谷长大的,吃饭长大  相似文献   

13.
江志伟 《美食》2005,(4):6-9
一个惊人的好消息,正在神州大地上“色香味形”地传扬一濒临失传的、被世纪伟人毛泽东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名句咏入词作的“毛氏武昌鱼宴”,最近由《中国徽菜》编辑部和安徽省铜陵市烹饪(餐饮)协会联合组建的“毛氏武昌鱼宴”抢救科研课题组成功抢救、再闻其香。随着这项科研成果的逐步推衍,将有越来越多的食客可以领略到“毛氏武昌鱼宴”的美食享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介一些我国大江南北的特色宴,以飨食客。 ○苏州菊花蟹宴 阳澄湖畔的苏州人,吃蟹得天独厚。荟集清蒸大蟹、透味醉蟹、异香蟹卷、子姜蟹钳、蛋衣蟹肉、鸳鸯蟹玉、菊花蟹汁、锅溻蟹贝、口蘑蟹圆、蟹黄鱼翅、蟹黄菜心等以及四喜蟹饺、蟹黄小笼、南松蟹酥、蟹肉方糕等蟹点与上席的“菊花蟹宴”,可谓“食蟹大全”。每届农历九、十月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上市之时,操办“菊花蟹宴”便是苏帮厨师大展技艺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烹饪文化史中,先民们用“烤”的方法开熟食工艺之先河.当人类历史还处于火已发明而烹饪器具尚末出现这一阶段,“烤”是先民们最重要的熟食手段.众所周知,在今天的热菜工艺中,“烤”法大致上有挂炉烤、明炉烤、焖炉烤与泥烤之分.那么,古人的烤食手段有几种呢?先秦文献对“烤”法记载屡见不鲜,如《诗》中“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见《小雅·瓠叶》)等,《楚辞》中“胹鳖炮羔”(见《招魂》)、“炙鸹蒸凫”(见《大招》)等,《礼记》中“以燔以炮,以亨以炙”(见《礼运》),等等,不再赘举,可见当时人们的烤食方法主要有“炮”、“炙”、“燔”三种.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大量的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烤”字,看来,“烤”是后人对“炮”、“炙”“燔”三种烤食工艺的概括.这与今天的热菜工艺中烤法分多种工艺是一个道理.今人对于“烤”的含义、工艺原理及其种类是清楚的,但对古时炙法、燔法、炮法的不同之处是否能区别无误,这很难说.古今众多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三个字的诂释训解,或混为一谈,或曲解本义.后袭前说、以讹传讹的最终结果,只能使今人对古人烹饪工艺的本来面目愈加难辨.本文旨在对炮、炙、燔三字正本清源,以求达到让今人对  相似文献   

17.
《养小录》是清代嘉兴人顾仲撰写的一本关于饮食的类书.该书是根据杨子健之先世所辑“食宪”一书重订而成.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十万字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天然食用菌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不乏绝世珍品。有些菌章口味鲜美,博得食界一致赞誉,但随着时光流逝,却从自然界中消声匿迹,令后人猜度不解。留名史册的五台天花伞便是其中的一款。古代的天花草以生产于山西五台山而著名,宋明之间的古籍多有著录。如南来陈仁玉《菌谱》记述各地名菌,就强调“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但由于陈仁玉身处江南,而五台名山已被金人所占,陈氏无法确识天花形味,只能粗略记之。明人播之但若《广菌措》,对此记述稍详:“天花章即天花菜,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市,白色,食之甚美。”从…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最早的葡萄品种和原产地葡萄是一种天然的最宜于酿酒的果实——多汁、含有丰富的葡萄糖、适量的酸、果皮上有聚集的野生酵母菌、不易贮藏——人们食用葡萄不久,葡萄酒就可能随之出现了。所以,我们谈葡萄酒得先从葡萄说起。1.奥和野(山)葡萄我国最早的有关葡萄的记述,见于记述周代初年(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事的《诗经》。《诗经》“豳风七中”中有“六月食郁及奥”之句。  相似文献   

20.
食不厌粗     
乡下男人将身心嫁与城市的女儿为夫,也就将自己嫁给了城里人世代相袭的那种生活方式。 妻明白我这个脚大手粗从老木青山走出来的男人,脑子里装满着土著山民传统的“食不厌粗”的饮食方式,习惯于大块大块地吃肉、热衷于大碗大碗地喝酒,乐道于食野之苹饮山之泉,一句话,那吃法很野很粗很囫囵很不文化。为加重我杯中口里的“文化含量”,妻请来古师先圣与我理论,说什么“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是养生之大术,循循然将我诱入“食不厌精,脸不厌细”的饮食方城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