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来,根据江汉油区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征,在油田开发方面,分别从提高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完善注采井网,加强注水调整,优化开发方式,改善渗流条件以及加强油层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提高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取得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认识,对今后江汉油区低渗透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国外注气开采工艺技术,包括驱油方式和方法、注气设备、工艺管柱及防腐等措施。结合现场实例,对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该类油藏注气开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勘探难度的加大和世界原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发展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成为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和稳定原油市场价格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发展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验证CO2混相驱在此类油藏的适用性,掌握其提高采收率的程度,以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依托,进行了原油的细管试验与微观试验、天然岩心的驱油试验以及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试验与数值模拟测试了不同驱替方式在天然岩心上的采收率,二者非常吻合。试验表明:CO2混相驱可以应用于榆树林油田;天然岩心试验无水混相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9个百分点以上,水气交替可以提高采收率10~19个百分点;注入1个气体的合适段塞可以减少水对混相的影响,更大程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表明CO2混相驱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胜利油田区经整体进入特高含水率开发期,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直接关系到油田的持续稳定性。分析了胜利油区已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现状。针对油区陆上整装构造油藏,高渗透断块油藏,低渗透块油藏,热采稠油油藏及三次采油油藏的具体循征,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建议对低渗透及稠油热采油藏进行技术储备工作,开展特殊结构井,开发地震及套管修复和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田Y1砂砾岩油藏投入开发后,由于地层能量下降,产能较低,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状态。为提高油井产能,对该油藏重新进行了地质研究,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地层对比和测井储层评价,分析了Y1沙四段砂砾岩油藏注水受效特征,明确了注水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优化了井网模式,确定了合理的井网密度及经济技术井距,提出了以多段压裂技术为主、径向水射流技术为辅、横向沟通储层、纵向均衡驱替的砂砾岩注采井网适配技术。这些技术实施后,该油藏产油量、采油速度、日注水量明显提高,含水率、注入压力下降,预测采收率可提高6.9%。  相似文献   

7.
对低渗透油藏注入性差、洗油效率低,水驱无法有效提高采收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低界面张力小分子 驱油剂(LST溶液)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新技术,评价了该驱油剂的界面活性、增黏性、乳化性、润湿性及其油 藏环境适应性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增黏性。在6788.23mg/L的矿化水中, 质量分数为0.4%时的LST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为0.012mN/m,且黏度与油藏原油黏度(3.4mPa·s)相近。LST 溶液具有较好的油水乳化能力,可改善油藏水润湿性。在47.2℃、油水比为1∶1的条件下,LST乳状液的稳定时 间为120min。岩心经LST溶液处理后,水相接触角由57.0°降至12.5°,油相接触角由24.3°增至38.6°。LST溶液 具有良好的静态抗吸附性能,经岩心3次吸附后,LST残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2mN/m数量级,黏度 达2.895 mPa·s,乳状液静置10、120min的析水率分别为38.6%、73.4%。LST溶液的耐盐性能较好。在矿化度为 16 570 mg/L的环境下,其油水界面张力低于7×10-2mN/m、黏度为3.06mPa·s。LST溶液的驱油效果较好,可有 效封堵高渗透孔道,启动低渗透孔道残余油。注入0.4PV0.4%LST溶液可使均质岩心(0.05μm2)的水驱驱油 效率提高11.21百分点,非均质岩心(级差3~10)水驱后的综合采收率提高6.55百分点~19.41百分点。LST 溶液可以实现低剂量或低成本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较好的 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该问题,通过调研,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10.0~50.0 mD)主要通过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微生物驱及深部调驱的方式进行开发;特低渗透储层(1.0~10.0 mD)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和纳米材料驱等方式进行开发;超低渗透储层(0.1~1.0 mD)主要通过渗吸法、CO2驱、N2驱及空气驱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完善驱替介质的驱油机理,研发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型驱油体系并推进其在矿场实践中的应用,将一直是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发展趋势。该研究可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薄层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以薄层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高措施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采收率的提高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内容的论述中,结合笔者对于薄层低渗透油藏领域的研究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高办法和应用技术,助力我国薄层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率的提升和改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井网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注采井网调整是提高老油田高含沙漠朱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欢50断块低渗透油层地应力和储层裂缝方向的研究,进行渗流场的数值模拟,找出了影响低渗透油层油水运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为低渗透油田中晚期注采井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区水驱普通稠油油藏注蒸汽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胜利油区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10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一般低于18%,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低于25%的储量达到3.75亿t。稠油为非牛顿流体,渗流所需剪切应力大;压力梯度相同,油越稠渗流速度越低;常温驱油效率低,水驱波及系数小,且水驱后原油黏度增加。稠油加热后渗流速度大幅度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减小,油水相对渗透率得到改善,驱油效率大幅增长。因此,注蒸汽热采可以改善稠油渗流特性,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波及系数及采收率。为进一步提高水驱后普通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在优化注蒸汽开发技术政策的基础上,在孤岛油田开展了先导试验,明显提高了采收率。图10表3参23  相似文献   

12.
孤北地区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孤北地区沙三段下亚段低渗透油藏老井测井系列不配套、钻井泥浆使用不当等造成储层识别困难,结合取心井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确定了储层定量划分标准,量化了孔渗饱参数,为该低渗透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产中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驱油效果的好坏。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驱油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低渗透油藏开发。水驱油藏含水率的变化问题属于岩石中油水两相渗流的范畴,含水变化特征必然决定于岩石物性、油水特征和驱动力等因素。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水驱油藏,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原始含水饱和度、应力敏感性和驱替压力等因素对含水率变化和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孔隙的连通性是影响含水上升规律的重要因素,而初始含水率主要是由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适当的控制驱替压力有利于控制含水率,提高水驱油效率。考虑到低渗透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建议实施超前注水,避免压力下降造成的渗透率伤害,从而利于提高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区超稠油油藏热采开发设计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针对胜利油区三类超稠油油藏,设计了九种热采布井方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各种井网对不同类型超稠油油藏的适应性,并结合经济分析,优化出各类超稠油油藏所适宜的布井方式、井距及热采操作参数。该项研究成果为超稠油油藏的热力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打破胜利油区以往按照油田综合分类的方法,开展了以开发单元为单位进行油藏类型划分的分类方法研究, 对胜利油区油藏类型重新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研究确定了次级类型 油藏精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将六大类型油藏进一步细分为32个亚类。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在胜利海域快速、准确地开展逸油来源鉴定,详细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的物性以及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区原油的油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西部潜山原油来源于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中部潜山和东部潜山原油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其上覆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原油可划分为6种类型:Ⅰ类、Ⅱ类原油分别来自埕北凹陷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为埕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Ⅳ类和Ⅴ类原油分别来自渤中凹陷的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Ⅵ类原油为这2个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提供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出砂机理研究 --以雁木西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典型的低渗透油田——雁木西油田进行连续出砂预测、数值出砂预测、室内实验(含水上升影响、水敏、速敏评价等)及开发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发现,该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出砂突破点,特别是较强的储层敏感性及较大的开发参数更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出砂。低渗透油藏出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采用动态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类型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验结果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了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理。结果认为:高矿化度地层水、双孔隙系统、粘土的充填方式、层状导电矿物、砂泥岩薄互层以及泥浆侵入,是造成油层电阻率低的主导因素,沉积环境是形成这些主导因素的基础。同时总结了各类低电阻率油层的特征,并提出了定性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区勘探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简要回顾了胜利油区的勘探历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油区勘探现状;认为勘探优势与困难并存,油区仍有很大的勘探空间;根据油区潜力分布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