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或状之以文,或借茶抒怀,或以茶寄寓,或倾之以情,或以茶会友,茶似乎专为文人所生,茶与文人融为一体。总之,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对茶饮都有着强烈的偏好、执着的热爱。茶与文人轶事中国的文人雅士向来对茶有着丝丝不断的浓情,历经数个朝代,有哪个  相似文献   

2.
彭海容 《中国食品》2014,(15):104-105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茶叶不仅具有保健和药效作用,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茶助文思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联妙对。这些茶联或咏茶以言理,饱含生活哲理;或饮茶以遣兴,富有诗情画意;或借茶以喻讽,充满幽默机趣。堪称中华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让人品茗之余,别有一番情趣。在中国,哪个地方流行喝茶,那个地方就有茶联,并且衍生不少茶联趣闻。谈起茶联趣闻,几乎都要谈起那副著  相似文献   

4.
古今茶话会     
茶话会,是一种以清茶或茶点接待客人的集会,源于古代的茶宴、茶会。茶宴,即以茶来宴请宾客。茶会,是旧时文人约见朋友吟诗作赋、切磋技艺的一种集会。“茶之饮饮,始于神农……”(陆羽《茶经》)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渊远流长的茶文化,奇葩朵朵,精采纷呈。在唐代,茶宴、茶会成为一时风尚。文人学士相聚庭院,举行茶宴、茶会,饮茶赋诗作文。据《茶事拾遗》载:“钱起,字仲久,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郎上人作茶会”。钱起,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有关茶宴、茶会的诗。其中“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  相似文献   

5.
在闽南,茶在生活中具有重 要地位。当地食谚曰:“宁可一日 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又习称茶 叶为“茶米”,并且形成一种大家 共同遵守的茶礼。例如: 客来敬杂 当地不论您 走进富豪之家或贫困之户,茶对 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 “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 禅。这显示了当地人对来客的尊 敬,也显示了当地人淳朴、谦和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斗茶     
斗茶是从点茶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饮茶习俗。始于五代,盛于宋元。斗茶名曰斗,实际上是一种评比茶的质量和点茶技艺的方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俗。 宋代建安北苑地区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产茶区,也是著名的“贡茶”产地。为决出每年进贡朝廷的上品贡茶,遂兴起了比赛“茶之质”的斗茶。 参加斗茶者各自携带茶中精品,以轮流沏泡品尝的方式评茶之优劣,并决出先后名次。斗茶争胜,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具。 至北宋中期,斗茶由南向北传播,并风行全  相似文献   

7.
品茗乃大雅     
品茗肯定是一种雅,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首先,与茶有关的故事总是雅得很。不信,这就给您侃两个。一是《金瓶梅》中的一个情节。有一次,西门庆迷上了佳人儿桂姐,应伯爵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在给西门庆上茶时念了首夸茶的《朝天子》:“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渣,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经常呷。醉了时想她,醒来时爱她。原来一篓儿千金价。”显然,这是在以茶之香纯比人之秀美,这哪里是在夸“茶”,这分明是在夸人.《金瓶梅》是写情爱的古典名著,这首借茶写人的《朝天…  相似文献   

8.
    
《缤纷家居》2014,(4):188
正茶事,从来都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元素。赏花之茶、吟诗之茶、一期一会之茶……茶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物质存在变成了某种精神的寄托。从大唐陆羽的《茶经》到清代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在茶从"物"到"神"的几千年演变过程中,有超过百余种的专著研究此事:茶法、茶谱、茶录、茶经、茶史、茶集、茶辩、茶事、  相似文献   

9.
茶宴史话     
宴,通常指以酒肉款待宾客。先秦文献的《王传》有载:“王飨有体荐,宴有折俎。”而茶宴是以茶为主的一种宴会。《清朝野史大观》载:“茶宴,乾隆中元旦后之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伯梁体,命联句以纪其胜,复当席御制诗一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  相似文献   

10.
《美食》2019,(4)
<正>提到宁夏,大家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是茫茫的戈壁,还是诱人的羊肉美食。其实,宁夏的美食远不止羊肉这一种食物,下面就为大家罗列几款代表宁夏特色的美食。八宝茶八宝茶是宁夏特色。宁夏是回族聚居地,谈起回族文化,八宝茶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八宝茶以茶叶为底,掺有白糖(或冰糖)、玫瑰花、枸杞、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滋味独具,并有滋阴润肺、清嗓利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是世界茶树之源,也是最早饮茶的地区之一。云南千年一叶贸易有限公司的古树茶园坐落在云南省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些古茶树至少活了300百年,有的上千年,千年一叶古树茶纯手工制作,达到了欧盟出口标准。云南千年一叶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凤告诉记者说:"千年一叶古树茶从陆羽的《茶经》中启蒙,由朱氏的延承里弘扬。千年一叶沉潜于七彩云南,牵滇池之龙色,托汾沽之凤眸,抚仙湖之奇韵。其以茶为载体,承续古风,传承文化,造就云茶典范。千年一叶品牌灵感来源于一叶  相似文献   

12.
逢年过节,开个茶话会,大家围桌而坐,把盏品茗,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茶话会,一种以清茶或茶点接待客人的集会,源于古代的茶宴、茶会。茶宴,即以茶来宴请宾客。茶会,是旧时文人约见友朋吟诗作赋、切磋技艺的一种集会。在唐代,茶宴、茶会成为一  相似文献   

13.
古今茶话会     
刘思龙 《美食》2004,(1):49-49
茶话会,是一种以清茶或茶点接待来客的集会,源于古代的茶宴、茶会。茶宴,即以茶来宴请宾客。茶会,是旧时人约见朋友吟诗作赋、填词绘画、切磋技艺的一种集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以茶会友、用茶治病之习俗已延续了数千年。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健康饮料 ,具有去痰热、解烦渴、利小便和消食、明目、益思等功效。有一种经验说法 :淡茶醒脑提神 ,浓茶解除酒毒烟瘾、治痢疾 ,糖茶和胃 ,姜茶驱风。另据长期实践证实 ,以吴茉、葱白、生姜与茶为伍 ,可破热疾、除瘴气 ;用桔皮、芝麻、烘豆、笋干、红枣、枸杞等佐料与茶叶泡制而成的“咸茶” ,能开胃健脾、补肾提神 ;昔之蜀人以葱、姜、桔皮与红茶熬成的“五虎汤” ,有散发风寒、化湿消滞的奇效 ;今之杭州胡庆余堂采用古时“万应午时茶”处方 ,以连翅、羌活…  相似文献   

15.
正茶叶不只是一种营养和风味型的饮品,它还是一种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的功能性饮品。因此,饮茶或茶疗养生,只有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辨证性用理论指导下应用,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茶之辨证性用,即茶的药性与食性,其实就是茶在饮用中所具有的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品》2001,(9):36
要冲泡一壶好茶基本上要注意的事项为茶叶、水、温度、时间、茶具等,只要将这些要素掌握住,必能冲泡出一壶好茶。 一、茶叶的选择 要冲泡一壶好茶,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是首要条件。此外,茶量要适中。大致冲泡一杯茶约一茶匙或5克的茶叶量,以200ml左右的沸水冲泡。散形茶可冲泡2-3次,碎茶或袋泡茶只能泡1-2次。 二、水质与水温 饮茶注重水质,好的水可以让好茶益加发挥其甘酵美味。一般无色无味目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又以山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场销售的矿泉水若是纯水或天然水亦可代替。家中的自来水由于多添加…  相似文献   

17.
茶肴漫话     
茶,是当代最佳康乐饮料,也是倍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低热量、高营养、具有保健功效的天然食品。茶叶这一古老的饮料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各种新型的茶茗饮料、茶茗食品,诸如美国的冰茶、日本的茶水罐头,中国的药茶、茶酒、茶糖果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茶叶菜肴相继问世,应运而生。以茶叶作为调料或主料烹制的菜肴,既保持了各大菜系的特色,又融入了茶叶的芳香,风味独特,别具韵味。以茶为餐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就有记载。《晏子春秋》云:“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说“吴人采茶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茶的故乡,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后,先人们便以茶为药为蔬。汉代首开饮茶之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至宋元,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文人将茶作为吟咏诗句的内容,雅士交友把饮茶视为隆重的礼节。历代帝王更是热衷于茶事活动,追求饮茶的艺术,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茶令·茶谜     
我国是“茶之国”,是世界上茶的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极其丰富,关于各地的名茶、饮茶、品茶以及茶联、茶诗等的介绍,已常见于报刊,这里只介绍一下茶令和茶谜。 茶 令 饮酒有酒令,喝茶有茶令。 茶令若制得巧妙,往往情趣盎然,其乐融融。这项我国特有的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最早流行于江南茶区,大家在逢年过节、婚庆喜事宴请宾客时,品茗之中行茶令以助兴。《中国风俗辞典》记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  相似文献   

20.
伟人与茶事     
大概因为中国是“茶之母国”的关系,近现代的中国领袖人物似乎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并留有不少与茶有关的记叙或故事。不时地重温这些记叙和故事,对于普及国饮与振兴华茶是大有裨益的。1孙中山的兴茶方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一直把兴茶作为实业建国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