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学校一起疑似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疫情报告,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采集该校剩余食物等样品检测,判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本次食物中毒者为某学校32名食堂员工,其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呕吐、恶心、青紫、心悸、乏力为主,经亚甲蓝、维生素C、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2天后中毒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本次食物中毒警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完善和健全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断增强食堂员工健康知识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结合现场卫生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对中毒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此事件初步认定是一起由酒店聚餐导致的原因不明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4月 2 7日 ,我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 199名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故 ,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 背景情况 发生食物中毒的市育才中学是一所民营寄读学校。在校学生 30 0 0余人。学校设学生食堂一处 ,分面点和菜肴两部分 ,菜肴操作间又分一、二、三组 ,分别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供餐。食堂已取得卫生许可证 ,10 4名从业人员 2 0 0 0年 4月均在滕州市卫生防疫站经健康查体合格 ,取得健康证上岗。 2 0 0 0年 4月 2 7日上午 7点滕州市卫生局接市中医医院关于市育才中学学生食物中毒的报告报 ,立即组织调查处理。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  相似文献   

6.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在山东省常有发生,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为摸清其原因,探讨其规律,以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现将山东省16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起误食菊叶三七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20日晚餐,江西省安福县某乡政府7人一起在食堂聚餐后,0.5~2h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接到当地卫生院的中毒报告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县卫生监督所及时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经调查确认这是一起误将菊叶三七(Gynura segetum(Lour.)Merr)作为野苋菜食用而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病人经治疗陆续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曼陀罗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和WS/T 3—1996《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 本次事件共有64人发病,患病率为60.95%(64/105),主要症状为口干、乏力、头痛、恶心、眩晕、瞳孔扩张、视物模糊、言语困难,平均潜伏期为2 h(0.5~5.5 h),在剩余的可疑食品黄糕和制作原料糕面、病例血液和呕吐物中检出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在黍子种植地发现曼陀罗的茎秆、果实及种子。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黍子收割时混进了曼陀罗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提示应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野生有毒植物的鉴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在机械收割前应对有毒植物进行清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一起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煮田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者32人,潜估期5-30分钟。临床症状以口唇青紫、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疼为主。食用田螺量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与中毒症状呈正相关。针对目前个体饮食摊贩的食品卫生现状,提出一些监督管理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楚雄州盐文化的特色,疏理了楚雄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并对楚雄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状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查明一起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态蔓延,为类似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开展病例主动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食品、外环境和病例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判断本次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 通过开展主动搜索,共...  相似文献   

13.
排铅食品对铅中毒小鼠的排铅作用及矿物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排铅食品对铅中毒小鼠的排铅效果及对其他矿物质的影响。方法选用75只18~22 g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醋酸铅模型组及低、中和高剂量干预组。实验期间,阴性对照组自由饮用去离子水,醋酸铅模型组、受试物各剂量组自由饮用1.00 g/L醋酸铅水溶液造模的同时,低、中、高剂量干预组按成人推荐摄入量0.60 g/kg BW的5、10、20倍经口灌胃受试物,醋酸铅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连续30 d后,测定小鼠全血、肝、股骨、肾和脑中铅、钙、铁、锌及铜元素的含量。结果低、中及高剂量干预组肝、肾和脑铅含量低于醋酸铅模型组(P<0.05或P<0.01),中、高剂量干预组的血、股骨铅含量低于醋酸铅模型组(P<0.05或P<0.01);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的肝钙、脑锌及肾铜水平高于醋酸铅模型组(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的血、肾、脑钙,血铁,血锌,血、脑铜水平高于醋酸铅模型组(P<0.05或P<0.01);高剂量组的骨铁水平高于醋酸铅模型组(P<0.05)。结论排铅食品具有明显促进小鼠体内铅排出作用,并对铅引起的钙、铁、锌和铜代谢紊乱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查明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法 对参加聚餐者及事故相关人员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采集可疑中毒物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饮用过植物泡制药酒的男性11人全部发病,饮酒量为0.1~0.2 kg/人,潜伏期为10 ~ 20 min,饮酒量多者发病更快、病情更重.死亡5例,病死率为45.46%,未饮酒者无人发病.经鉴定,泡制药酒的原料为钩吻.结论 此次为有毒植物钩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5年发生的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及毒素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患者血液、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后,综合判断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为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6人,全部发病并且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典型的食用有毒蘑菇后多脏器损害型症状,剩余食物蘑菇汤和菌体中均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两种毒素,但患者血液由于血液灌流后未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为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宣传教育,告知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若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快速检测确定致病因子,根据致病因子发病潜伏期推断可疑餐次及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品/环境卫生学调查、采样及检测结果,判定中毒餐次及食物。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食物与发病之间存在关联,病例发病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符合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病特点,留样食物和病例血液检出米酵菌酸。结论 中毒餐次为2020年7月19日晚餐,中毒食物为炒河粉,原因是某食品厂在生产、运输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使河粉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增殖并产毒,导致此次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救治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医院就诊记录和医务室门诊记录、考勤记录、员工订餐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等,判断引起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通过访谈、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共搜索到可能病例67人(包括确诊病例27人),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83.58%,56/67)、发热(79.10%,53/67)、腹痛(76.12%,51/67)等。可疑食品是3月3日晚餐的回锅肉,59份肛拭子分离到25份肠炎沙门氏菌,其中一株分离自厨师。经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 25株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为100%。经药敏分析显示, 25株肠炎沙门氏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具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性强。结论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回锅肉是导致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集体配餐单位的监督管理,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9年6月苏州市某幼儿园食物中毒的原因,了解病原菌的基因分型和耐药谱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查阅医院就诊记录、餐厅订餐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分离培养,质谱快速鉴定,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生化鉴定进行鉴定分析,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基因分型,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共搜索到17位病例(包括确诊病例4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均无头痛、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6月20日中餐为可疑餐次,此外无其他共同饮食史。现场共采集47份样本(包括菜品、环境样本和肛拭子),其中4份学生肛拭子检出类志贺邻单胞菌。PFGE分型结果显示其中3株菌100%同源,属于同一型别,另一株菌与其差异较大,属于不同型别。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显示,3株菌(同一型别)除对氨苄西林耐药外还对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噁唑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另1株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结论此次事件很可能是一起由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且可能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不同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指导临床救治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结合实验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此次事件涉及不同区县的4所学校,共发现疑似病例37例,确诊19例,病例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70.27%,26/37)、发热(54.05%,20/37)、腹痛(51.35%,19/37)、呕吐(37.84%,17/37)等。实验室共分离肠炎沙门菌24株,其中19株来自病例,5株来自可疑食品三明治及其原料肉松。经PFGE分型,24株肠炎沙门菌聚类结果为100.00%。经药敏显示,19株病例株对萘啶酸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5.26%(1/19)。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三明治原料肉松被肠炎沙门菌污染是导致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配餐公司的监督管理,提高公司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