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2011—2015年河北省瓶(桶)装饮用水产品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产品质量状况。方法 分析2011—2015年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瓶(桶)装饮用水产品检验报告共计317份,统计各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不合格项。结果 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7.50%(35/40)、94.03%(63/67)和80.48%(169/210),总合格率为84.23%(267/317)。主要不合格项为标签、溴酸盐和菌落总数。结论 瓶(桶)装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2015年第二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90个批次的饮料产品不合格,其中涉及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就达86个批次。本次抽检的饮料主要包括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汽水)、含乳饮料、其他蛋白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茶饮料、  相似文献   

3.
《饮料工业》2000,3(4):22
北京市现有饮用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 50多家 ,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 1 2 0多家。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近期对北京市生产的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产品质量进行了质量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表明 :天然矿泉水比纯净水多一成合格 ,桶装的比瓶装的少一成合格。此次共检查了 1 63家生产企业生产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共 2 2 6种 ,合格 1 75种 ,合格率为 77 4 %。抽查了饮用纯净水共 1 39种 ,合格1 0 3种 ,合格率为 74 1 % ;饮用天然矿泉水共 81种 ,合格 68种 ,合格率为 84 0 % ;其他瓶装饮用水 6种 ,合格 5种 ,合格率为 83 3% ;如按小瓶装…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2003)基础而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于2015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以后除天然矿泉水另有国标外,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消费者选择饮用水将更加简单。新国标适用于除矿泉水之外的可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并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能用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命名,从  相似文献   

5.
正基于《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基础而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于2015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以后除天然矿泉水另有国标外,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消费者选择饮用水将更加简单。新国标适用于除矿泉水之外的可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并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能用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命名,从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基础而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于2015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以后除天然矿泉水另有国标外,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消费者选择饮用水将更加简单。新国标适用于除矿泉水之外的可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并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能用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命名,从而将目前市  相似文献   

7.
《食品界》2015,(4)
<正>继去年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近800批次饮用水抽检不合格后,包装饮用水再次成为不合格产品"大户"。近日,记者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2015年第二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了解到,90个批次的饮料产品不合格,其中涉及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就达86个批次。检测包括53个指标本次抽检的饮料主要包括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汽水)、含乳饮料、其他蛋白饮料(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和分析黑龙江省瓶(桶)装饮用水中阴离子检测结果。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要求,对全省流通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瓶(桶)装饮用水的水中阴离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抽检486批次样品,总合格率为96.5%。按照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瓶装饮用水5.6%,纯净水1.96%,矿泉水1.67%;不合格项目为亚硝酸盐、溴酸盐和硝酸盐,不合格率分别为0.62%、3.9%、0.83%。结论黑龙江省生产和流通环节饮用水水中阴离子情况整体较好,但仍需加大监管监测力度,尤其是对瓶装饮用水需要进行重点监测,对于溴酸盐和硝酸盐2种离子也要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2015,(2):128-129
前言本标准代替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涉及本标准指标的以本标准为准。本标准与GB19298—2003、GB17324—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修改了范围;——修改了定义;——修改了原料要求;——修改了感官要求;——修改了理化指标;——修改了微生物限量;——修改了检验方法;——增加了标签标识的规定。本标准4.1—4.2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本标准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2.术语和定义2.1包装饮用水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测定瓶(桶)装饮用纯净水的pH值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茂名地区内瓶、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饮用水类别分别按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和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对各污染物开展检测。结果 2017~2018年间采集辖区范围内共计239批瓶、桶装饮用水, 其中检验耗氧量项目的有118批次, 共有10个批次检出污染物, 检出率为4.17%。有6批次产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51%; 2批次检出溴酸盐, 检出率为0.84%; 2批次耗氧量超标, 检出率为1.69%。结论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安全, 但仍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等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应加强对瓶、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的监管, 以保证饮用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2.
包装饮用水生产工艺中微生物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A、B、C、D四个市的包装饮用水产工艺中的微生物进行调查,获得微生物污染的基础数据,评价企业生产工艺中微生物污染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全面对四个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原水、过程水及成品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利用传统和分子方法对优势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33份样品霉菌和酵母计数、大肠菌群检出值均1 CFU/mL,砂滤水和碳滤水的菌落总数均有检出,且检出值较高。过程水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均未检出,其中碳滤水有检出粪链球菌,反渗透(Reverses Osmosis,RO)水有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共分离到34株细菌,优势菌包括食酸菌属、假单胞菌属、分枝杆菌属和芽胞杆菌属。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工艺对微生物的控制较为有效,微生物危害风险较低。议包装饮用水企业建立生产现场微生物识别系统,加强微生物监控,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为合理有效地控制生产工艺中微生物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了解温州市桶装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其饮用安全性,为有关部门加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桶装饮用水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测定和评价。 结果 3 838份桶装饮用水样品,总合格率为60.34%,以菌落总数和铜绿假单胞菌超标为主,而各个季度合格率最高的是第一季度,其次是第四季度,各类桶装饮用水中矿泉水合格率最高为62.76%,最低为经饮水机冷水出口的桶装饮用水为55.10%,温州不同地区桶装饮用水超标率最高的是瑞安。 结论 温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存在较严重的卫生隐患,应引起我们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企业自身应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管理,指导消费者合理安全选用桶装饮用水。  相似文献   

1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活动,社会已赋予水以新的概念和功能,也就有了瓶装饮用水的市场。在新旧概念交替的过程中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水,自然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讨论。1 瓶装饮用水的概念 1996年12月17日发布的《软饮料的分类》国  相似文献   

16.
高文庚 《饮料工业》2006,9(5):26-28
针对某生产厂饮用纯净水成品中微生物总数超标,对生产各环节进行分析和改造,通过采取增大臭氧投加量和混合程度、保证灌瓶纯净水臭氧残留量、改善冲瓶用水质量等技术措施,使微生物总数由65cfu/ml降低到1cfu/ml以下,达到GB 17324-1998要求,并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18.
Phthalate esters (PA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ubiquity and toxicity.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PAEs controll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neglected most uncontrolled PAEs. In this study, the occurrence of 21 PAEs, including 6 controlled and 15 uncontrolled PAEs, was investigated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bottled drinking water samples purchased from markets in Beijing. Seventeen PAEs were detected in all samples, with dibutyl phthalate, diisobutyl phthalate, and dimethyl phthalate as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s.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PET bottles might be one of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PAEs in PET-bottled drinking water. The human health risks assessments indicated little or no risks from four controlled PAEs in bottled water. In comparison, the risks of uncontrolled PAEs should be of greater concern for their ubiquities in bottled drinking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