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甲基氟化铵氟代脱硝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春  吕春绪 《化学试剂》2002,24(3):163-164
甲四基氟化铵作为芳香族硝基化合物氟代脱硝试剂,用于合成含氟芳香族化合物,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匡平 《辽宁化工》1992,(3):47-52
本文介绍了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各种合成方法及其在农药和医药方面的应用。1前言含氟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是作为农药、医药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体。由于氟的导入,不仅使药效增强,而且使作用持久,副作用降低。近年来,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极其活跃,  相似文献   

3.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副产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直接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合成含三氟甲基中间体、通过碘代反应制备三氟碘甲烷、高温裂解转化为四氟乙烯及六氟丙烯等含氟烯烃、与甲烷高温共裂解合成偏氟乙烯、通过氟氯交换反应将CHF_3转化为卤代烷烃。通过综合比较以上路线,发现CHF_3与CHCl_3进行氟氯交换制备CHClF_2和CHCl_2F反应是具有较好工业化应用前景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几种合成方法,叙述了卤交换氟代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叙述了一些重要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医药中间体的合成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5.
合成氟芳香族化合物的传统方法是用氟替换氢或用氟替换预先在芳香核上加进的相应官能团。合成氟芳香化合物的替换原则是在氟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中利用有反应能力的含氟组份(氟合子),它同时促使环的结构生成又作为氟载体。这种类型的反应特点是由氟亚甲基组份独特地构成环戊二烯结构并经过氟卤卡宾向二烯双键的环结合和形成氟化苯环框架。它是经所生成的二卤二环己烯加合物的有选择地重呼组合并经去卤化氢化和环的扩展(见反应式])。这种合成方法到今天已发庆成用卡宾合成不同结构氟芳香化合物的独特方式,它是应用不同二烯物质进行的类…  相似文献   

6.
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代新型抗感染药物,合成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如3-氯-4-氟苯胺、2,3,4-三氟硝基苯、以及2,4-二氯-5-氟苯甲酸。  相似文献   

7.
由于在芳香族化合物上引入三氟甲基,能明显改善化合物的稳定性、脂溶性,改变化合物分子的电子效应,提高其生物活性,因而有希望开发出高效的新型含氟农药和医药。其中含三氟甲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合成有机氟农药、医药的中间体。据报道,欧美三氟甲苯系列产品生产能力为40,000t/a 以上,主要用于含氟农药与医药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阜新市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生产基地,本文介绍了4,4'-二氟-二苯甲酮的合成方法,通过实验, 找到了最佳的合成路线及实验数据,完成了小试和中试的生产过程。现在,该路线已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卤交换反应又称Halex反应。产品和技术简介:含氟芳香族化合物是重要的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应用范围:合成含氟医药和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提供技术总结报告(包括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工艺过程和参数,设备要求,经济分析)和工艺条件。转让或技术入股。  相似文献   

10.
卤素交换氟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氟有机物在农药、医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卤交换氟化法是向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的最常用方法。综述了卤交换氟化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所用的极性非质子溶剂、相转移催化剂和氟源。  相似文献   

11.
芳香族含氟化合物的特性及合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氟原子的几种特殊化学性质与含氟化合物特性之间的关系,含氟化合物的特性决定其在农药、医药、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介绍了芳香族含氟化合物的几种主要的合成技术,Balz-Schiemann法、卤素交换法以及直接氟化法等。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绿色化学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未来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原则。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出发,简述了芳香族氟化物在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的突出优点及广泛应用前景。详尽介绍了不同的氟化合成方法:直接氟化法、Balz—Schiemann法、无水氟化氢重氮法、电化学氟化法、卤素交换法、氟代脱硝法、超声波和微波法。针对这些方法,讨论了它们的反应原理,具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对今后芳香族氟化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芳香氟化物制备方法,芳胺重氮化/热分解法、卤素交换法,氟化反应中4种食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冠醚、季铵盐、四苯基膦盐、聚乙二醇,及在氟化反应中的应用。对氟化反应相转移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乙胺三氟化氢作为一种向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氟原子的有效氟化试剂,具有较小的腐蚀性、温和的反应活性以及良好的区域选择性,在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综述了三乙胺三氟化氢在含氟脂肪族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重点介绍采用亲核氟化、亲电氟化、环氧开环氟化和电化学氟化进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2,6-二氯氟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3 二氯硝基苯为原料,采用一种新的合成路线,经卤素交换氟化反应及脱硝基氯化反应合成得到了2,6 二氯氟苯。氟化反应收率为75%,氯化反应收率为80%。  相似文献   

16.
氢氟醚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吕剑 《工业催化》2004,12(7):48-53
第三代氯氟烃替代品之一——氢氟醚类化合物(HFEs)的合成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醚类化合物的氟化,包括直接氟化法和电化学氟化法;第二类是通过含氟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制备氢氟醚,反应类型主要包括不饱和烃与醇的加成反应、含氟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反应和卤代烷与醇的分子间消除反应。其中,碱催化不饱和烃与醇加成制备氢氟醚操作简便,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产物易分离提纯,是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氢氟醚合成方法。氢氟醚物化性能优良,且环境友好,在制冷、清洗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氢氟醚(HFEs)的物性及应用,叙述了国内外制备HFEs方法,如醚类化合物的氟化、含氟醇(或酚)与卤代烃分子间消除、含氟醇与烯烃的加成、合氟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含氟醇与多聚甲醛的加成、叔丁醇盐与烷基硫酸酯反应,以及含羟基和双键HFEs的合成方法。通过比较其合成路线.认为采用的碱催化不饱和烃与醇加成制备HFEs的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产物易分离提纯,是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强酸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氟化处理,用氟气以一定速度通过树脂层,从而生产出氟化树脂。氟离子与磺酸基紧密结合,减少磺酸基团的脱落,从而提高树脂的热稳定性能。将该催化剂用于异丁烯水合合成叔丁醇中试装置进行水合反应,结果表明:水合反应转化率大约提高10%~20%,出水电导率降低1/3~1/2,说明催化树脂经氟化后可以大大地提高磺化树脂的耐温性能,磺酸基不易脱落,从而拓展了催化树脂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以三氯乙烯为原料经1,1,1-三氟2-氯乙烷(HCFC-133a)中间体,气相催化氟化合成1,1,1,2-四氟乙烷(HFC-134a)的催化剂及其载体,反应条件选择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卤素交换反应机理。建议开发具有高氟化性能、A1F3负载的低铬或非铬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Intercalated compound of graphite fluoride with n-heptane has been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a multi-stage process including fluorination by a gaseous BrF3 and a set of intercalant exchange reactions. It was found that composition of the compound is CF0.40(C7H16)0.04 and the guest molecules interact with the graphite fluoride layers through the van der Waals forces. Sin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lled layers is 1.04 nm and the unfilled layers are separated by ∼0.60 nm, the obtained compou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tack of the fluorinated graphenes. These fluorinated graphenes are large in area making it possible to study local destruction of the π conjugated system on the basal plane. It was shown that fluorine atoms form short chains, while non-fluorinated sp2 carbon atoms are organized in very narrow ribbons and aromatic areas with a size smaller than 3 nm. These π electron nanochains and nanoislands preserved after the fluorination process a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value of the energy gap of the compound of ∼2.5 eV. Variation in the size and the shape of π electron regions within the fluorinated graphene layers could be a way for tuning the electronic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