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细化煤粉表面形态分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该文将合山、晋城煤分别制成4种不同粒度的常规煤粉与超细化煤粉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M5004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合山煤、晋城煤各4种不同粒径煤样的粒度分布。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ASPA2000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仪测定煤样的比表面积和孔隙。采用美国LECO公司的CHN600型元素分析与,MAC-500型工业分析仪测定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和等温吸附理论及燃烧原理,分析煤粉颗粒粒度对其表面结构:比表面积,孔容积,孔径分布及其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随着煤粉粒径的减小,煤粉颗粒的孔隙中小孔的数目增多,平均孔径减小,吸附量与吸附表面积增大,表面结构复杂,表面分形维数增高,有利于煤粉颗粒的燃烧。煤颗粒的表面分形维数能很好地反映煤粉颗粒的物理结构特性,并进一步提供有效的煤粉颗粒燃烧特性信息。超细化煤粉具有复杂的表面结构和高的表面分形维数,通过超细化改变煤粉的物理结构,完善燃烧特性,证明超细化煤粉燃烧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与前途的煤粉燃烧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CO2气氛下煤粉的燃烧及其孔隙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炉相近的沉降炉,获取了不同环境气氛、不同燃烧温度下的煤焦试样并采用低温氮吸附仪测定了其吸附曲线。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相同O2浓度的O2/CO2气氛下煤焦的燃尽率较低,各试样的孔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积均较小,在O2/CO2气氛下所取煤焦试样的分形维数均小于相同O2浓度的O2/N2气氛下所取煤焦试样的分维,表明大量高比热性CO2气体的存在不利于煤焦颗粒燃烧反应的进行及其孔隙结构的发展。同时,吸附等温线及其回线的形态表明,所取的试样具有完整且连续的孔结构体系,孔径范围小至分子级孔,大至无上限孔(相对而言)。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O2/CO2气氛下煤粉的孔隙结构与其燃烧特性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粉煤颗粒粒度对燃烧特性影响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2,他引:29  
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生产的STA 409C型热天平研究了合山与晋城2个煤种各4个不同粒度的煤样的燃烧行为,其升温速率均为20℃/min,所用气体为O2,气体流量均为70ml/min,煤样的颗粒粒度由英国Malvern公司的MAM5004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煤样的比表面积由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ASPA2000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仪测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了各试验煤样在高,低温度段的燃烧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与频率因子,用重量加权平均法计算了各煤样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并研究了煤样的比表面积与平均表观活化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BET比表面积越大,煤粉燃烧热重曲线的分界更明显,最大燃烧速率出现得越早,活化能越小,着火温度降低,着火提前,煤粉的燃烧特性随粒径减小而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一种生物污泥热解半焦孔隙结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泥半焦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热解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N2气氛下,温度为300~900℃对一种取自香港的生物污泥进行热解。采用ASAP 2010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仪测定生物污泥热解半焦的比表面积及其孔隙结构,研究污泥半焦的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分形理论和等温吸附理论对半焦进行分析。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随着热解终温的提高,孔隙结构变得发达,孔的种类多样化,总孔容积逐渐增加。比表面积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从300℃时的0.72 m2/g增加到900℃时的64.88 m2/g,平均孔径为3.7~8.53 nm。不同温度制得的半焦,孔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在孔径为4 nm左右出现峰值。表面分形维数随热解终温的提高而增高,从2.539增加到了2.824,表面分形维数的增加,有利于污泥的热解。  相似文献   

5.
热解半焦孔隙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氮气吸附方法测量了究州烟煤和该烟煤在常压流化床氮气气氛下生成的热解半焦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孔径等参数.研究发现:原煤转化为半焦的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得发达,比表面积、总孔体积明显增大,孔径明显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半焦的比表面积、孔隙率明显增大,平均孔径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
煤气化过程中焦炭的表面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气化过程中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焦炭表面孔隙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表面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气化过程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焦炭的吸附特性曲线一般均属于典型的I类吸附等温线,表征了煤焦表面主要为微孔的吸附特征;随着气化反应的深入,微孔逐渐生长扩大,焦炭的吸附等温线出现了由I类向II类吸附等温线变化的趋势;同时,煤焦表面的孔径为2~10nm内的中孔随着气化反应的进行变化比较明显,且此范围内的变化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而孔径为10~200nm的中孔和部分大孔则基本保持不变。利用吸附法计算煤焦表面的分形维数,发现煤焦表面存在2个不同的分形维数D1和D2,分别表征了不同的孔径范围的表面分形特征,且D1和D2与煤焦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其变化一般超前于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典型煤种加压热解与气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压力对煤粉颗粒热解特性与固体煤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煤粉颗粒特性的关联关系,采用加压热重分析仪在常压和3MPa下分析了4种我国典型工业用煤的热解失重特性,同时对煤焦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压热分析仪比较了所得煤焦的CO2气化特性。结果显示高压不利于煤颗粒的热解,增加了煤焦的产量,而煤焦中H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煤焦的气化活性也有明显降低。压力对不同煤种的影响因煤特性而异,褐煤焦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少,而烟煤、无烟煤与贫煤的比表面积却有所增加,进而对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高温还原性条件下煤焦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高温还原性条件下煤焦的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煤焦的制备在携带流反应器(entrained flow reactor,EFR)中进行。EFR能够模拟实际煤粉炉火焰区的温度和气相环境。氮气吸附和扫描电镜被用来描述煤焦的结构。由于高温还原性的气氛,气化反应对煤焦颗粒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的影响不可忽略。根据孔隙结构和分形的分析,比表面积、孔容积、平均孔径和分形维数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煤焦的比表面积的变化可以归因于微孔的形成和变化。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煤焦结构的变化规律是很复杂的。扫描电镜的照片显示了煤焦颗粒的不同形态是由于不同的煤显微组织和碳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多孔氧化钙孔结构特征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CaCO3是燃煤锅炉干法脱硫常用的脱硫剂。它在炉内煅烧后形成的多孔氧化钙(CaO)内部孔的形状为圆柱形,其孔结构特征可用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孔长度、比表面积及孔容积等参数来描述。文中假设孔径分布是连续的,孔长度随孔径变化,建立了以孔径分布密度函数和孔长随半径变化函数为基础的孔结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多孔CaO试样内部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分析表明:不同孔径的孔分布密度不同,比表面积越大,孔径分布越窄,小孔径的微孔越多,平均孔径越小,800以上的孔分布密度接近于零;而比表面积越大,孔长度越大,最大孔长对应的孔半径越小。0~50、50~200和>200 3个孔径范围的孔的分布密度及各自的比表面积对总比表面积的贡献率互不相同,并且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变化。最佳比表面积为40~50m2/g。  相似文献   

10.
超细化煤粉在热解条件下氮的迁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采用DTG(热重/差热分析仪)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鹤岗、铁法、准噶尔煤超细化煤粉进行热解试验,研究试验条件对氮氧化物的前驱物NH3、HCN和NO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小于20μm的超细煤粉含氮气体的释放量最少,而中等粒径的煤粉(30~40μm)氮化物的排放总量最大,50μm以上粒径煤粉居中;同一煤种不同粒径的煤样在热解过程中HCN的释放规律较为接近,分别在300~600℃温度范围和1000~1200℃温度范围内出现最大析出峰;随升温速率增加含氮气体的产物分布产生滞后现象;煤种对不同粒径范围的煤样含氮气体释放的影响不同,当粒径在0~10μm范围内,热解过程含氮气体释放量不与煤中含氮量成正相关,而在中等粒径范围(30~40μm范围内)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闪电的甚高频辐射特征,自行研制了闪电甚高频辐射脉冲探测和定位系统,并将其用于对地闪的280MHz辐射电场进行了观测。研究了4次地闪的甚高频辐射波形及其特征,得出地闪在该频段的辐射可分为3类,孤立脉冲、连续脉冲和多个孤立脉冲,进一步分析给出了这三类辐射脉冲信号在闪电的不同阶段发生的频数和所占的比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闪的预击穿过程中孤立脉冲电场波形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梯级先导过程中连续脉冲电场波形所占的比例最大,预击穿过程中的多个孤立脉冲数大于梯级先导中的多个孤立脉冲数,最后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此现象是由于梯级先导的电磁辐射比预击穿过程强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我们提出了满足一定初始条件的Maxwell方程解的表达式,从而给出了Maxwell方程解的存在性的一种证法。  相似文献   

13.
同步发电机再同步的模糊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力系统中,当同步发电机由于失磁、过负荷及遭受小干扰或大干扰时可能会使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并造成失步而切机,从而使系统有较大的功率缺额和经济损失。为此,寻求一种较好的再同步控制措施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该文基于多机电力系统再同步附加断续控制原理,提出了用模糊控制器来实现这种控制策略。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发电机灭磁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期某发电厂发生的灭磁开关烧毁事故,介绍了由以断口灭磁开关(FMK)和ZnO非线性电阻构成的灭磁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灭磁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轻灭磁开关灭弧负担,保证灭磁成功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Ferroelectric ceramics with chemical formula (1-x)Pb(In0.5Nb0.5)O3-(x)PbTiO3 and (1-x)Pb(In0.5Nb0.5)O3-(x)PbTiO3 with 20%mol of BT (x = 0.0, 0.1, 0.2 and 0.3) were prepared via the wolframite method. The relaxor behavior was analyzed from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thermal expansion measurements.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at frequencies between 100 Hz and 100 kHz whereas the thermal expansion was measur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between ?145°C and 500°C. It is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 BT effects the relaxor behavior of PIN-PT system. The broad and diffused dielectric constant maxima and essentially no change in Burns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and thus suggesting the glassy polarization and relaxor behavior in the PIN-PT-BT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6.
朱洪波  王玉和  杨艳 《高压电器》2003,39(5):55-56,60
小波变换可应用于发电机失磁、振荡与短路情况下电气量信号的处理。通过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和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经过对电流和电压信号的小波分析表明,在正常、失磁和短路及振荡情况下信号变换后的幅值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阈值检测信号小波变换后的幅值,就可以准确地区分失磁和短路与振荡情况,使得在发生失磁时迅速发出信号,而在短路及振荡情况下可靠地将保护闭锁。从而为解决发电机失磁保护误动提出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观音河水库病险土石坝现有的勘测、试验、运行和险情实测资料等条件,提出了分析确定坝体土渗透系数的方法和结果,并用这组渗透系数计算不同实测情况的浸润线,得到计算与运行经验或实测基本一致的结果,表明了这样确定的坝体土渗透系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STATCOM保护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STATCOM装置处于异常、紧急及故障等不同状态时,保护系统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当系统发生故障或大扰动时,装置可能工作于异常状态,此时应采用安全运行区内的正序电流控制。紧急状态下,采用了“封锁脉冲运行方式”。文中对STATCOM的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其可行性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春小麦细胞核置换到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的同核异质稳定核质杂种为材料,研究了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花粉育性及小孢子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花粉育性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异源细胞质的明显影响,其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相似文献   

20.
配电线路无通道保护的实现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利用单端电气量的快速配电线路无通道保护新原理,该原理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嵌入MiCOM P140系列继电器中予以实现;描绘了实现方案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流程。大量的实时仿真系统(RTDS)的结果显示:新方案能有效加速过电流保护对不对称故障的响应速度,能正确区分区内故障和区外故障,实现了配电网无通道保护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