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同时,市场也越来越大。到20世纪末,每年天然植物药在世界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70亿美元。而我国占其中的份额尚不足5%,大部分都被韩国、日本、德国占有,而使用的原料绝大多数却是从中国廉价购得。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全民健康理念的传播,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健康的中医学理念,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利用中医药养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大健康产业背景,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对中医药文化养生产品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开发策略,并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科普与养生产品设计实践与应用,以期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康服务体系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和多地现场调研的基础上,从病前、病中、病后三个阶段剖析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适合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保障工作"关口前移",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标准及管理体系,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以及推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了人工智能、前沿生物、信息网络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催生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针对我国中高端医疗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这一现状,《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将从人机交互和整体设计角度,阐述工业设计在医疗装备研发中的积极作用。 方法 介绍了我国医工交叉的发展,阐述了工业设计在医疗装备产品研发中的作用,以团队设计产品为例,介绍了典型医疗装备产品研发中的设计创新,最后指出了医疗装备设计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医疗装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工业设计将融入制造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全周期,在医学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变过程中,工业设计必将赋能医工交叉,形成与医疗装备体系全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结论 分析表明,面对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对医疗装备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强化医工协同,发挥设计学科优势,推动医疗装备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系统服务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智慧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对智慧健康服务提出新的概念的理解,系统分析我国智慧健康服务发展现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为我国智慧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将经历渗透、融合、创新、实践、变革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类的健康需求要求医学模式转向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医学,中医学作为防治一体的健康医学模式,具有促进现代人类健康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技术保障,必将促进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8.
王永炎:以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发展
  感谢标准化杰出人物征集委员会专家对我工作的肯定,这也是对整个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肯定。
  中医药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是我国具有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的独特理论体系,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标准化由于其特殊性,所以起步晚,属新兴的、正在发展的领域。但是随着新医改步入深水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体系和公共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医药提供的服务、产品、管理、评价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从而引导健康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更加符合医学临床的自身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宋梦  侯晔  倪菲  李可大 《标准科学》2023,(10):129-13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及服务质量愈发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及全球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发展效率的过程中,标准、检验检测及认证认可的作用愈发突出,逐渐成为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为保证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检验检测及认证认可工作不可或缺。本文介绍了检验检测及认证认可的相关概念,指出了中医药检验检测及认证认可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及国际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珊 《中国标准化》2009,(11):13-16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担负着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无论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还是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五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一系列的学术成就推动了人类医学的发展。现在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加强、疗效提高,成为我国卫生工作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力量。未来中西医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提高医疗保健的效果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纳米中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领域。将纳米科学技术和传统的中药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医药科技的发展。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纳米中药的概念、制备技术和收集纳米粒子的方法,阐述了纳米中药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指出纳米中药是中药走向国际化的一条途径,具有着广泛地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中草药出口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分析了我国中草药出口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中草药出口主要贸易国家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了遭遇这些技术壁垒的原因,以及对我国中草药产业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中草药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粉体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粉体技术在中药加工中的应用,列举了粉体技术在中药制剂工艺和制剂疗效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阐述了超微粉碎加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简介了微米中药、纳米中药,并且引用中药超微粉碎一些实验研究,证明中药经超微粉碎后细粉比粗粉溶出的速度快,并且有效成分的溶出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药黄连超细粉碎后药材的利用率及最佳服用方式,通过振动粉碎制备中药黄连的超细粉体,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电子显微镜对超细粉体进行粒度分析和微观表征,得出粉碎时间、填充率等主要因素与黄连粉碎效果的关系,对黄连超细粉体和粗粉的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同时将黄连传统饮片煎煮法与超微饮片浸泡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黄连超微中药饮片粒度小,药效成分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微粉化对三七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比较三七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成分溶出量及溶出速度,探索三七粉碎的临界粒径,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普通粉和微粉进行表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利用小杯溶出法进行指标成分的溶出实验,采用梯度HPLC分析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七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差异显著,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溶出速度微粉较快,但两者在溶出量上无显著差异。微粉化对中药的必要性应结合具体的中药进行研究,三七制备为100目的粉体在体外溶出已达到最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振动磨对三七和水蛭两种中药材进行粉磨实验,研究振动磨工艺参数对粉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蛭的粉磨效果很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所要求的微粉粒度;而三七的粉磨效果较差,粉磨时间长且存在无法磨细的中间颗粒。增大磨介填充率、减少物料填充量、减小入磨粒度、增加粉磨时间都可以有效降低最终中药微粉的粒度。  相似文献   

18.
扁鹊传统的古今对话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采用描述性流行性学解读《史记·扁鹊传》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史记》背景资料的真伪和鼠疫流行的可能性。结合鼠疫恶寒发热、消化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对中医外感热病学说、脾胃内伤学说与温疫温病等学说的影响,围绕伤寒热病与鼠疫病程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抽象而来的六经学说,从疾病流行、象数、复杂性思维路径依赖和知识考古,揭示了疫病流行对早期医学理论、原始宗教与思想文化的影响,提出医源于疫的假说,并就疫病流行与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等问题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Cupping and moxibustion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that are aided by heat. These techniques involve heating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and present the risk of burns if not executed carefully. Burn injuries in skin tissue result from an elevation of temperature over a threshold value for a certain period.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ANSYS software for studying the heat transfer in a newly designed electro-moxibustion cup.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up has an aspect ratio of H/D = 2.3 and that the ratio of the control temperature to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is To/Ta < 10. The skin tissues near the cup crown gradually suffer a severe burn injury after exposure; whereas, at a relatively high control temperature, serious damage occurred aft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At control temperatures of 100, 150, and 200 °C, the threshold burn injuries occur at 321, 211, and 180 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