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同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动环境下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难题是数据同步过程控制。数据同步过程是指移动客户机与服务器间实现数据的一致性。论文提出了基于时间戳的数据同步模型,详细阐述了各功能部件的分工、协作和位置。采用Petri网对同步过程进行了建模,通过构建、分析可达树,给出了评价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同步技术是保证复制移动数据库系统一致性的一项关键技术,鉴于目前移动复制同步技术存在通讯数据量大,存储空间消耗多,尤其是在网络带宽下降时,不能及时更新客户端的数据,导致移动事务执行失败等缺陷。通过UTLRSP(Union Transaction-Level Result-Set Propagation,关联事务结果集)复制同步模型结合数据广播技术,并利用基于优先级的增量更新算法实现客户端与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与两级复制机制相比,UTLRSP模型将事务作相关联处理,且只保存事务结果,有效降低了存贮空间的消耗,减小了同步过程中通讯数据量;基于优先级的增量更新算法根据数据新鲜度排列优先级,保证在无线网络带宽下降时新鲜度最高的数据先传输,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动态新鲜度以及客户端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物理隔离目的是为防止信息泄漏和外来闯入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而数据转发却是要与外网进行通信。对于这两个方面存在的矛盾性,提出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数据安全转发的技术方案。这种方案使内外网在传输数据、辐射和存储介质上达到物理隔离,利用定向采集、中间缓冲、数据扫描等技术,使内外网络在不连通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准实时的数据安全转发。详细地讨论了物理隔离条件下数据转发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安全分析,探讨了安全策略,提出了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
物理隔离技术分析及其数据安全转发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物理隔离方案的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数据安全转发模型,详细地讨论了物理隔离条件下数据转发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安全策略,提出了安全措施,保证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从物理上把企业内部网与因特网相互隔离,以提高原有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移动数据同步协议SyncM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计算、移动设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移动设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针对嵌入式移动设备信息同步的问题以及传输协议不统一性问题,介绍了SyncML协议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其基本框架结构,阐述了协议的3大组成部分,对同步类型进行了深入比较,并简要介绍了同步锚的检测机制和冲突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yncML同步协议能解决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同步问题.  相似文献   

6.
物理隔离和网闸的技术原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隔离技术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安全技术,它在需求高安全性的部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物理隔离技术在OSI七层协议模型中所处的角色,阐述了网络隔离的几种形式以及物理隔离在网络隔离中的地位。在物理隔离技术中,数据的转发是隔离技术关键。在分析了传统数据转发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隔离中的数据安全转发模型,对物理隔离的数据转发的安全措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建立了内网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7.
应用代理为网络隔离系统中的其他业务提供了运行平台.首先通过比较传统代理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网络隔离环境的代理模型,然后分析比较了I/O复用技术,提出了在网络隔离系统中使用epoll实现应用代理的方法,并阐述了详细的实现过程.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用数据的缓存方法和基于TTL的数据重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RFID与条码融合的离散制造过程自动标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代制造业对物流与信息流实时同步的需求,结合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两者融合的制造过程自动标识技术。给出的技术包括物理融合和数据融合两个层次。详细阐述了物理融合的串行及并行融合模式和技术实施要点,并将数据融合归纳为将条码信息转移到电子标签、将电子标签信息转移到条码和电子标签之间信息的相互转移三类数据融合方式。结合具体生产线,说明了该技术在生产现场应用的方法。结果表明,提出的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性,为保证企业信息同步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
刘建成  李永刚 《微机发展》2006,16(7):183-185
传统的网络隔离方案采用的是逻辑隔离。为了达到从物理上隔离的目的,以保证更可靠的网络安全,同时保证快速的网络传输,文中提出了物理隔离器的设计方案。双Linux系统通过双端口RAM交互网络数据,并采用CPLD逻辑控制器同步双端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和数据传输,同时在Linux内核中加入防火墙过滤,增强安全性。作为一个典型的嵌入式Linux在设备中的应用,文中阐述了开发环境建立、调试环境建立、网卡驱动实现等方面,有助于了解嵌入式Linux的开发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10.
物理隔离环境下数据安全转发的技术构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物理隔离的封闭性是防止外来闯入和信息外泄,数据转发的开放性则是沟通与外界联系。针对封闭性和开放性这一对矛盾,拟提出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数据安全转发的技术构思,这个构思是欲维持内外网在传导,辐射和存储上的物理隔断,利用定向采集,中间缓冲,数据扫描等技术,使内外网络在不连通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准实时的数据安全转发,详细地讨论了物理隔离条件下数据转发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安全分析,探讨了安全策略,提出了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1.
首先简要介绍了通信网中的同步技术,TD-SCDMA对时间同步的要求,IEEE1588v2协议及其传送网PTN。提出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支撑网络也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要求。近年来通信行业对同步网的研究发展,对GPS的替代考虑,也印证了在TD建设之初对用来进行同步的GPS的忧虑,即在进行拥有自主技术的移动通信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步网等关键支撑网的同步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目前生活中,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种通讯方式.因其可移动性、便捷性深受大家喜爱.但是移动通信过程中,通讯信息有时可能遭受恶意侵害.在移动通信不断发展的今天,移动通信安全技术的发展也尤为重要,在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过程中,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利益受到侵害.本文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之后介绍移动安全的几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机场噪声监测点的噪声值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例如天气、温湿度、航迹、机型等,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于科学有效地降低噪声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同一航班不同机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对于影响噪声值条件的选择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在嵌入式系统与其他通信设备的数据同步方面,业界曾经有过不少标准与产品:基于Palm的HotSyne、MicrosoftMobile的Active Sync.Intellisyne等。但从2002年已经逐渐稳定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统一的标准——SvncML已经逐渐显现出“开放平台”给自己带来的优点,并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SyncML技术,结合FunambolDS应用,提出一个开放移动数据同步系统模型,完善、拓展了同步所有这些平台、设备之间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统一混沌系统的混沌观测器同步控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连续时间混沌系统可由单变量及其导数重构相空间的原理,采用混沌观测器同步方法.研究了统一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基于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准则,提出了统一混沌系统的混沌观测器同步定理.将该同步方法应用于保密通信,设计了基于时分复用的混沌掩盖保密通信新方案,并对该方案的保密性能进行了分析.基于MATLAB的数值仿真结果证明了同步控制方法和保密通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移动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数据同步来处理和存储各种数据,数据同步技术是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移动系统在进入应用之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介绍移动数据库及其特点,探讨分析SQL Server合并复制和基于XML的数据同步方式。结合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一种基于Socket通信的传输XML文件的数据同步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复制技术实现移动数据同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移动计算环境中,数据同步使人们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无线或者移动设备处理和存储各种数据。介绍了一个使用通用同步协议SyncML、基于数据复制技术实现移动数据同步的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bile Agent和Web Service的移动数据同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据同步技术是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移动系统进入应用阶段必须解决的难题。文章分析移动数据库的结构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基于移动Agent和Web服务的同步模型。模型针对实际运行环境克服了通信网络质量差和数据库选取受限制的不利因素。利用移动Agent技术解决了移动数据库同步过程中的网络不稳定难题。通过部署Web服务把同步逻辑和数据库分离开,并可实现灵活可靠的移动数据库同步。  相似文献   

19.
在移动计算环境中,人们通过数据同步机制利用无线或者移动设备处理和存储各种数据。本文研究了SQLServe复制技术和基于XML的数据同步方式,并将两种同步复制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出一种将两种方式结合同步方案,并应用于实际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计算环境中,人们通过数据同步机制利用无线或者移动设备处理和存储各种数据。本文研究了SQL Serve复制技术和基于XML的数据同步方式,并将两种同步复制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出一种将两种方式结合同步方案,并应用于实际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