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阀控密封铅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阀控密封铅蓄电池的充电特性1.1充电反应阀控密封铅蓄电池虽然在结构和性能上不同于传统的铅蓄电池,但它仍然是铅酸电池体系,因而传统铅蓄电池的充电特性大都适合于阀控密封铅蓄电池。放完电的阀控密封铅蓄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PbO2和Pb)都转化为硫酸铅(PbSO4),完成由活性物质(PbO2和Pb)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此后必须由外界向电池充电,使硫酸铅(PbSO4)重新转化为PbO2和Pb,使电能转化为活性物质(PbO2和Pb)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内。充电过程中发生的主反应是:2PbSO4 2H2O→PbO2 Pb 2H2SO4(1)副反应是电解水:H2O→H2 O2(2)反… 相似文献
4.
许多标准对系统级静电放电发生器的静电放电电流波形的校准设备和方法都有详细的要求,使得静电放电电流波形的校准有据可依,但国内外新老标准的要求不同,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对于静电放电发生器的"开路电压",所有标准中都有准确度的要求,但没有对设备和方法进行规定。而不同的校准方法,其测试结果的偏差很大。系统地分析了静电放电发生器"开路电压"和放电电流波形的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阀控密封铅蓄电池容量与电导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阀控密封铅蓄电池荷电态在50%以上时,其内阻(或电导)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只是荷电态在50%以下时,铅蓄电池的内阻才逐渐增大。若将荷电态在0至100%的全部铅蓄电池都统计进去,其容量与电导才有线性相关关系。然而对荷电态大于80%的在线使用的铅蓄电池而言,却不存在上述关系。因而不能用铅蓄电池的电导值去推断在线使用的铅电池的荷电态或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密封铅蓄电池阻抗参数与荷电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蓄电池的交流阻抗特性远比理想的单电极要复杂,不同类型的蓄电池的阻抗参数差别很大,其中有些参数有可能用于指示蓄电池的荷电态。密封铅蓄电池的荷电态在50%以上时,电池内阻几乎没有变化,但其电化学反应内阻与双层电容之积,却对荷电态很敏感。 相似文献
8.
9.
1阀控密封铅蓄电池发展简史 铅酸蓄电池从问世到如今,一直是军用民用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化学电源。尤其是在同定型直流电源系统中,铅酸蓄电池至今还占据着统治地位。但由于它使用硫酸电解液,运输过程中如不小心将会有酸液流出,充电时也会有酸雾析出来,对环境和设备造成损害,人们就试图将电解液“固定”起来,将电池“密封”起来,于是使用胶体电解液的铅酸蓄电池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11.
阀控密封铅蓄电池组的均匀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阀控密封铅蓄电池组的均匀性反映了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它对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用标准误差来衡量蓄电池的均匀性比用极差要合理、灵敏,并且可为在线评估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提供宝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说明VRLA蓄电池与普通铅酸蓄电池主要判别的基础上,阐述实现VRLA蓄电池内部氧循环的两种方法,电解液的保持体超细玻璃纤维棉(AGM)和触变性凝胶(Gel)构成的VRLA蓄电池的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健康状况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阐述了阀控式铅酸蓄电池(VRLA)检测维护中的一些误区和传统测试VRLA电池容量的方法,介绍蓄电池检测维护的新突破——电导测试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两类阀控密封铅蓄电池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有两类,即分别采用玻璃纤维隔板和硅凝胶两种不同方式来“固定”硫酸电解液。它们都是利用阴极吸收原理使电池得以密封的,但给阳极析出的氧到达阴极提供的通道是不同的,因而两种电池的性能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5.
16.
在后备直流电源的使用中,阀控铅酸蓄电池被广泛的应用。但在具体使用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测手段,同时日常监测又不具备准确的监测方法,所以直流电源中常由于电池问题引发事故。设计一种有效的蓄电池在线监测方案,通过力控组态软件准确掌握蓄电池电压、内阻和剩余电量等参数,实现了铅酸蓄电池组监测和性能预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7.
18.
提出VRLA蓄电池必要的维护项目,介绍VRLA蓄电池运行和试验数据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VRLA蓄电池的日常维护,也可用于对意外故障的分析判断及处理。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工作点正确设置方法,以及在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中如何处理解决好电池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通信运营企业维护人员在电池维护中应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影响基站蓄电池寿命的因素很多,如何延长蓄电池供电时间和使用寿命,提高通信可靠性是各通信运营商面临的一个课题。文中针对目前造成基站阀控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容量下降、寿命缩短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