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建华  吕澍  苏育志 《材料导报》2014,(6):83-85,92,79
以乙酸乙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分别添加5%、10%、15%、20%、25%、30%和35%硅烷偶联剂(KH-570)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反应得到一系列有机硅改性的SMA共聚物;并探讨了改性前后产物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水解产物的粘度、红外光谱以及热分析谱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KH-570改性后的SMA共聚物发生交联反应使聚合物分子量变大、溶解度降低、热失重温度以及玻璃化温度Tg升高。  相似文献   

2.
ABS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双单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液法进行了ABS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双单体的研究。本研究主要讨论了马来酸酐用量、苯乙烯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并用红外光谱法和热重法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氢键诱导液晶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苯乙烯/马来酸-4-羧基酚酯共聚物为质子供体,苯乙烯基吡啶为质子受体的氢键诱导液晶复合物。用DSC和POM研究二者复合并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4SZ含量在30-70%的复合物表现为向列相液晶态,其中等摩尔比的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氢键诱导液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以苯乙烯/马来酸4羧基酚酯共聚物( M E S M A)为质子供体,苯乙烯基吡啶(4 S Z)为质子受体的氢键诱导液晶复合物。用 D S C和 P O M 研究二者复合前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4 S Z含量在30% ~70% 的复合物表现为向列相液晶态,其中等摩尔比的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最高。并从 I R 结果讨论了 M E S M A/4 S Z二元组分的摩尔比与分子间氢键的关系,等摩尔比时,复合物以羧酸与吡啶环之间的氢键为主;而非等摩尔比时,存在羧酸之间的氢键。  相似文献   

5.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R-SMA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较低的熔体粘度,优异的加工性能,能与多种高分子材料进行共混.本文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环己酮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R-SMA树脂。讨论了加料方式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组成与流动性能的关系.并用^13C-NMR、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EI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溶液转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在90~130℃的温度和使用极性溶剂为介质的条件下,制得具有无规结构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而在一般聚合条件下,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只能得到交替物。笔者制得的这种共聚物兼具鞣制、加脂和助染功能,是一种新型多功能加脂性复鞣剂,适合于各种皮革复鞣,可以明显提高革的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N-对本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膜的动态接触角(DCA),得出表面的极性顺序为copolymerI〈copolymerⅡ〈copolymerⅢ。这与其共聚单体的侧基的极性顺序一致,另外,将马来酸酐与苯乙烯共聚物与5种不同取代芳胺进行氨解反应,成膜后用DCA法并结合ESCA测定膜的表面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氨解产物在DMF中成膜后,膜表面N/C含量比明显高于本体,由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保持马来酸酐单体质量分数为5%,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质量分数为30%,改变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合成系列四元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四元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四元共聚物对ABS树脂耐热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为1∶1,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0×10~4左右的四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最高达到253.3℃,5%热分解温度可达到351℃。该共聚物可使ABS共混物T_g升高到124.7℃,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马来酸酐-苯乙烯多单体熔融接枝EV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螺杆挤出机研究了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EVA的反应,考察了温度、引发剂用量、MAH和St用量对接枝率及凝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AH接枝率随DCP用量、St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降低有最大值;当EVA/MAH/St/DCP质量比为100:4:4:0.4时,MAH接枝率最大,而凝胶率最小;以St作共单体能够显著提高MAH的接枝率,抑制体系交联;St和MAH的相互作用和共聚反应生成的SMA共聚物在接枝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来酸酐/苯乙烯电荷转移络合物体系的表面光接枝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氧条件下,以二苯甲酮(BP)为光敏引发剂,马来酸酐(M AH)/苯乙烯(S t)电荷转移络合物(CTC)体系为双单体体系,经紫外光照射,在聚酯(PET)薄膜表面进行的薄液相接枝反应。探讨了光敏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以及苯乙烯浓度对接枝效果的影响,通过表面亲水性的测试表征了接枝效果的好坏,SEM照片从直观上表征了接枝后PET薄膜表面形貌的巨大变化,大大改善了原PET膜印刷性差的特点。此外,UV光谱图作为马来酸酐、苯乙烯电荷转移络合物体系的表征,初步探讨了此双单体体系接枝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通过溶液接枝法制备了聚乳酸(PLA)接枝MAH/BA共聚物(m PLA)。使用红外光谱(FT-IR)、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单体质量比BA/MAH的增加,单体在PLA上的接枝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MAH)/m(BA)=1/1,m(MAH)/m(PLA)=3/100时,制备的m PLA接枝率最高为1.96%;与纯PLA相比,m PLA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均比有所下降,且样品的接枝率越大其结晶度越低;随着单体中BA含量的增加,m PLA的熔融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修饰多壁碳纳米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混酸(浓硫酸∶浓硝酸体积比为3∶1)和无水乙二胺进行酸化、胺化反应使MWCNTs表面产生羧基和氨基基团,进而与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PE-g-MA)发生开环反应制备PE-g-MWCNTs,以提高MWCNTs在聚乙烯基体中的分散性。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对MWCNTs的化学修饰进行定性表征。结果表明:当MWCNTs的体积分数为0.67%时,MWCNT/PE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发生渗流突变。MWCNTs的体积分数在0.1%~1.2%时,MWCNT/PE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由1016Ω.m下降至105Ω.m。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聚乳酸疏水性和活性基团少的缺点,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乳酸-衣康酸酐(PLA-co-IT)材料.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酐改性的聚乳酸与衣康酸酐共聚,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等对产物PLA-CO-IT进行了表征.FT-IR和1HNMR结...  相似文献   

14.
MAH等离子体改性PVDF薄膜表面的亲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MAH)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的方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分析了袁面的MAH化学结构;考察了等离子体功率与表面聚合量和表面水接触角的关系;讨论了改性薄膜在热浓硫酸中长期作用的结果.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使MAH在表面双键打开并接枝聚合;聚合量随处理功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W时最大;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水接触角由97°下降至45°~70°,水解后降低至40°~55°,30W的改性膜表面水接触角最小;改性薄膜在热浓硫酸中作用1000h后,MAH聚合物没有被腐蚀掉,与未浸泡硫酸试样相比,水接触角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在负载双金属PBM型催化剂下,以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三元共聚反应合成了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酐(PPCMA).采用FTIR、1H-NMR、13C-NMR、DSC等对PPCMA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中引入了马来酸酐单元且共聚过程中不发生双键交联和构型转化;同时,马来酸酐单元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聚合物的特性粘数[η],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以及热稳定性;且增强了材料的降解性;不同的聚合反应时间对PPCMA的特性粘数和粘均分子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化学接枝马来酸酐对碳纤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接枝马来酸酐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利用FT-IR、TG及Raman等手段,对表面处理各阶段碳纤维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后的红外光谱在1722cm-1处出现CO伸缩振动的特征峰;接枝马来酸酐的碳纤维的热失重率为2.729%,接枝法能使碳纤维表面接枝上更多的含氧官能团;拉曼光谱表明碳纤维表面的微晶尺寸减小,石墨微晶边界的活性提高,有利于提高碳纤维与树脂间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17.
Layer-by-layer (LBL) electrostatic assembly of polyelectrolytes is proving to be an increasingly rich and versatile technique for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yered thin films with a wide range of electrical, magnet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e present work we synthesized a new non-linear optical (NLO) maleic acid copolymer containing Disperse Red 1 moieties, built-up multilayer assemblies by alternate adsorption of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 (PAH) and maleic copolymer derivative, and carried out an investigation on their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properties. The resulting multilayer assemblies exhibit SHG which arises from the non-centrosymmetric alignment of the chromophores in the copolymer. The SHG signal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chromophore-containing polymer layers, up to five layers. Further assembly reduces the signal.  相似文献   

18.
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荆,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苯乙烯(St)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配制成纺丝溶液,将其用湿法纺丝成形后制备出具有吸附弱极性液态有机物(油品)功能的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1H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用热重分析仪(TG)、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单丝强力仪等对纤维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MA/St70/30共聚物纤维的性能良好,对煤油.石油醚和庚烷等油品的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3.7g/g纤维、5.3 g/g纤维和4.1 g/g纤维.  相似文献   

19.
采用马来酸聚乙二醇单酯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然后用丙烯酸酯化,制得光固化涂料用一系列低黏度、柔韧性好的环氧丙烯酸酯.并对所合成树脂的黏度、柔韧性、耐冲击强度、附着力、硬度、光泽度以及耐化学品等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马来酸聚乙二醇400单酯改善体系黏度的效果最好且与环氧树脂的当量比为0.1:1时最佳;和未改性树脂相比,涂膜的柔韧性显著提高,光泽度增加,附着力变好.  相似文献   

20.
以马来酸酐和己二胺为原料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马来酰己二胺酸单体(HOOC-MAH-HDA-NH2),然后采用自由基熔融接枝技术将HOOC-MAH-HDA-NH2引入到PDLLA骨架中,形成了结构与己二胺改性聚乳酸(HMPDLLA)相似的MHP-DLLA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 NMR)和DEPT 135对HOOC-MAH-HDA-NH2和MHPDLLA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以PDLLA为空白,HMP-DLLA为对照,对MHPDLLA的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新的合成工艺使聚合物的分子量从原有的66%~68%降低到了33%~34%,且合成路线更简单。在合成路线和合成工艺上的创新为MHPDLLA用作生物活性材料或仿生材料的基质材料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