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城乡交界带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焦点。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然后从信息熵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优劣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运用弹性规划的理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最后,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分形对厦门市翔安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模型,计算了翔安区1989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形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矿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力,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干扰。为研究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本文利用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MAPGIS软件及SAS软件,分析了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随距离采矿区域距离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随距离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的远近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每种土地类型都会有一个特异性区段,呈现出不规则变化的状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矿区对土地干扰强度最值并不在矿产资源分布区,在1996~2005年矿产资源分布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干扰半径小于2005~2009年间矿区的干扰半径。研究结果对于矿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若羌绿洲从1996年到2008年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利用SPSS软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类型和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建立主要土地变化驱动模型。同时,运用非线型回归模型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若羌绿洲8种用地类型面积进行预测,试图揭示该县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朔煤矿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对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有着典型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露天矿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的土地复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3个时相的TM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软件支持下完成不同时相的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朔露天矿区近20年的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而林地和荒草地则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独立工矿用地逐渐增加。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各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指出了平朔露天矿区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包括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规划模型(GP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9.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2008,10(2):93-97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清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问题。首先,定性分析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3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备选方案。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择优,得出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清河县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应该调整为68.03:3.14:1.91:.5.56:6.06:10.72:0.14:1.57:0.07:0.10:2.71,这时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黄石市近9年来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并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提出对黄石市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要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可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城镇核心区、都市城郊发展区、三峡生态保育区、武陵农业发展区。通过差别化土地利用策略的区域指引,从土地利用策略中心、生态屏障建设、基本农田调整、新增建设用地4方面对各区域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对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和谐的人地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值始终介于0.8~0.9,呈W型波动,处于高效利用状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高低除了与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有关外,还与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应用有关,与城市规模等级无直接关系;处于土地利用无效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出不足,部分城市在投入方面也保持冗余,各城市规模报酬状态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要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可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城镇核心区、都市城郊发展区、三峡生态保育区、武陵农业发展区。通过差别化土地利用策略的区域指引,从土地利用策略中心、生态屏障建设、基本农田调整、新增建设用地4方面对各区域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对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和谐的人地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贺振 《资源与产业》2010,12(5):91-9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1990年和2004年商丘市区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经主成分增强处理和NDVI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比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对影像进行识别分类,获得了商丘市区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结果表明:商丘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1990年和2004年耕地面积分别为1 535.47 km2和1 327.33 km2,各占总面积的87.4%和75.55%;自1990年至2004年,共有212.75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共减少了208.14 km2,约占1990年耕地的13.56%;至2004年,林地共增加了34 km2;建设用地增加约141.91 km2,增长率为74%,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使用综合手段进行遥感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8.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坚持以原则性为基础、灵活性为补充。明确了规划原则性内容,并从规划模式、时隔、体系、指标、地类认定、用途分区、图文互认等方面讨论了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方法,以期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