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场强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电场问题,考虑分裂导线的作用,改进了Sarma计算电场强度的方法.计算了电场强度的分布,并分析了线路设计参数对电场强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面电场强度在中心点为零,向两侧极导线方向迅速增加,在极导线外侧1~3 m处达到最大值,而后随距离增加而急剧衰减.导线高度对电场强度的分布影响最为明显,导线越高,电场强度越小;次导线半径越大,电场强度越小;极间距越小,电场强度越小;次导线分裂间距和次导线布置形式对电场强度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郭少玲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2)
文章就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类型、特点和国内外工程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主要为远距离大容量直流输电工程、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等六种类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肖琴 《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8,(4):1-4
对特高压直流输电过程中产生的直流偏磁现象的出现、产生原因及危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特高压直流输电中产生的直流偏磁的限制措施及消除机理做了详细剖析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暂态量保护是直流线路继电保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分析直流输电线路及其边界的频率特性,研究直流线路区内外故障判别的边界保护原理;利用快速的改进递归小波变换提取特征差异显著的故障暂态特定频率分量幅值,并构造边界保护的实用算法.经过大量PSCAD仿真实验测试,该边界保护算法可以正确判别故障范围、识别故障极,保护性能不受故障距离、故障类型及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简要发展历史和特点,介绍了我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讨论了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直流输电在未来15年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条件下,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超过交流输电,按照不同的容量和距离,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需要选择不同的线路结构,其线路结构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造价和运行质量。文中通过对各种线路结构的特点、成本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影响进行比较,总结出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7.
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柔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分析了其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总结了其技术特点,并对ABB公司几个典型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了介绍;最后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柔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分析了其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总结了其技术特点,并对ABB公司几个典型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了介绍;最后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轮臂式高压巡检机器人机体过重、巡检效率低下以及容易打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磁悬浮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的技术方案;利用高压直流导线周围的磁场,采用全新的磁悬浮技术,使机器人能悬浮于线路之上,并利用洛伦兹力牵引机器人移动,从而简化巡检机器人的结构,提高巡检效率,彻底消除打滑问题.根据架空高压直流输电导线周围的磁场特性,设计了实现磁力悬浮和磁力驱动的线圈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器人的总体结构,阐述了磁力驱动和磁力悬浮的实现原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实现巡检机器人的磁悬浮和磁力驱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PSCAD建立HVDC(高压直流输电)模型,采用MATLAB编写神经网络控制器算法,通过PSCAD/MATLAB接口,用神经网络控制器取代HVDC系统电流控制器,从而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特高压紧凑型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特高压紧凑型输电线路电场强度的计算.建立二维静电场有限元模型,计算对比了特高压紧凑型线路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和相导线平均电场强度最大值,分析了特高压线路导线截面和分裂半径的选取,也计算了线路下方距离地面1 m处最大电场强度和线路走廊宽度.计算结果表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采用紧凑型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陈习权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40(3):345-347,354
基于边界条件的拉普拉斯方程求解法,建立了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室内工频电场空间分布的理论推导模型.结合实际的高压输电线路参数和建筑物空间参数,采用该模型和等效电荷法及镜像原理对室内各测点的理论电场强度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同一参数条件下室内的相应各测点电场强度的实测和比较,证实了该计算模型的简捷、正确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产生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的原因之一——工频过电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长输电线路模型,分别对单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不对称短路引起的工频过电压和双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的产生机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压输电线路工频过电压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生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的原因之一——工频过电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长输电线路模型,分别对单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不对称短路引起的工频过电压和双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的产生机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1 100 kVGIS隔离开关气室及故障接地开关气室进行三维电场分析计算.针对复杂的分析实例,采用不同的参数设置进行网格划分,同时对结构复杂区域进行子建模以放大复杂区域.获得不同开距下隔离开关气室电场强度分布和动触头表面电场强度分布曲线.通过分析电场强度结果,得出不同开距下隔离开关气室内电场强度较大的位置及其电场强度比值.分析故障接地开关气室中盆式绝缘子表面的电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盆子端部倒角处尺寸对电场强度影响较大,从而为隔离开关气室及故障接地开关室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路、场两种方法对35?kV电流互感器电场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其法兰附近发生电晕放电的原因.由于35?kV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呈U型结构,导致其电场呈三维空间分布,而且计算区域中具有多层介质和复杂的结构.为更真实反映全场域电场分布,在外绝缘等值电路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应用ANSYS商用软件包对35?kV电流互感器进行三维电场数值计算和绝缘的分析研究.通过对35?kV电流互感器内外电场分布的分析及改进方案的产品研究、试验,证明电场研究的正确性和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To solve a large eddy current field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For this purpose, currently, the FEM and the BEM are widely used. The former is good at dealing with the close regions, nonlinearity and complicated mediums and the latter is fi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open regions and linearity. However, for complicated eddy current field proble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ither the FEM or the BEM is not successful. Therefo… 相似文献
18.
黄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33(6):710-712
讨论了两平行长直带等量异号电荷的圆柱导体的电场,采用电轴法,用两根带等量异号电荷的直线代替圆柱导体、计算了圆柱导体外空间的电势、电场以及圆柱导体表面上的电荷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hybrid FEM-BEM method for calculating 3D eddy current field. In the eddy current region, the
eddy current density J is solv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hich is discretized by brick finite element mesh, while in the eddy current
free region, the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H is solved by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EM) which is discretized by rectangular boundary element mesh. Under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n algebraic equation group is obtained that only includes J by eliminating H. This method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ones, such as fewer variables, more convenient coupling between the FEM
and the BEM and wider application to multiply-connected regions.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wo model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shows the validity of our meth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