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6,(10)
旧工业建筑存在可改造性等各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应当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文脉、城市肌理等元素,从改造的旧工业建筑的内部到外部提出一系列改造的设计策略,供同行参考实现旧工业建筑的适宜性改造,使旧工业建筑在城市中实现合理性再生。  相似文献   

2.
倪文岩  刘智勇 《华中建筑》2009,27(7):122-127
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载体,具有历史、技术、社会、文化、艺术及经济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该文以广州信义会馆为案例,通过对产业建筑的特征分析,探讨在城市更新中产业类建筑再生利用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高校旧址的保护与再生工作也渐渐为人所重视。文章在浙江工业大学衢州旧址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衢州地域的经济历史人文特点、旧址周边资源与保护再生所面临的问题,明确了浙江工业大学衢州旧址所处的定位,给出了多方参与、将宏观政策与规划设计相融合、引入相关产业、确保建筑保护与再生方面的平衡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薇薇  陈戈  殷昆仑 《重庆建筑》2021,20(10):72-79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凝聚了传统匠师们的技术智慧和经验,是研究原生的绿色思想和建筑技术的瑰宝.该文通过研究永州传统村落、古建、民居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的性能特征,对湘南传统民居营造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探讨适宜湖南地区民居的营造智慧及其再生设计策略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建筑营造模式及其绿色技术的分析和提炼,探讨时代转型的重构模式与类型,总结湘南地区地域资源条件下的现代建筑设计模式与策略,为现代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营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理论与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社区营造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历史建筑的保存深受本土化的社区意识影响。与此同时,台北都市再生基地计划的应运而生使得社区营造有了空间层面的落脚点。文章以社区营造为背景,通过分析社区营造中专业团队、社区居民与历史建筑的相互作用,结合台北新富町文化市场的再生总结出社区营造背景下历史建筑的再生经验。  相似文献   

6.
宗轩 《城市建筑》2011,(8):52-55
本文从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的建设背景入手,分析其对产业文化及建筑空间的延续策略,研究其对环境及建筑的再造方式,寻找创造工业建筑再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西安老钢厂设计产业园内的主题酒店建筑设计为例,探讨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将历史文化融于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在实地调研、文化挖掘、特定人群行为分析及其对应的空间模式研究基础上,运用整体规划、路线设计、历史场景再现、文化活动场所营造、标志性构筑物再利用等策略,力求营造"工业●代的怀旧与城市复兴"的空间氛围,使历史文化成为一种设计资源,契合当代的使用需求,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8.
棕地的修复与再生是恢复城市生态自然状况,以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途径之一。基于工业森林这一特定视角,研究棕地再生过程中的场所营建策略。"工业森林"作为德国鲁尔区棕地类型之一,其为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老工业区的低投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场所营建"作为其针对性策略,从地方管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创造性地推动工业森林的发展与活化,完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并提升文化内涵。以德国鲁尔区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处于中国存量规划阶段的景观更新及其棕地再生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林琳  盖世杰 《华中建筑》2009,27(5):173-177
该文结合社区营造、城市再生、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街区整治更新项目——南锣鼓巷为例,在对街区历史沿革和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南锣鼓巷再生实践的主要思路及策略,并对再生实践中的若干适用性策略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当前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5号停机坪是中国第一座机场航站楼遗址改建商业项目,其设计成果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保护与再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建筑遗址本体及历史记忆的挖掘,结合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特性,从场所重造、形态重塑、功能重构及交通重组等方面提出因地制宜的改建策略,进而探讨改建所带来的建筑遗址本体与历史地段再生的价值更新。  相似文献   

11.
陈红  李一玫  邵勇 《中外建筑》2008,(2):117-120
针对当今节约型建筑的发展要求,本文以郑煤集团办公楼方案设计为例,围绕“生态办公环境”的营造,从建筑前期方案入手,尝试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绿化等设计策略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切实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以营造出高品质、宜人的办公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外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状况,从政策、管理、经济、技术和心理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国内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和行业发展状况,认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探索中,行业发展仍处于培育阶段,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和技术规范,对产业发展合理规划,提高专业化程度以及加强技术研发,以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建筑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关注的不断提升,本文首先回顾了人因工程学导向的循证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包含主动健康环境核心建筑要素提取、实验平台建立与定量实验研究、基于多参数空间原型的多目标耦合优化3个关键环节在内的建筑主动健康环境营造整体策略研究的基本路线与相应实验平台构建,为开展主动健康环境营造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 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 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 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 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 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 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鲍莉 《建筑师》2008,(2):5-12
传统聚落的营建反映出一系列朴素的从指导思想、规划建筑到房屋营造的生态应对策略,体现出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生态应对的独特经验和价值。本文拟以同里古镇为例,分析江南传统城镇建筑针对本地地理与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城镇建筑形态,营造建筑内外舒适的风环境、热环境以及建筑防潮防水和安全防火等方面的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当下生态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和适宜性运用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姚东升 《城市建筑》2022,(16):135-138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临沂朱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建筑营造。朱村受到自然山水环境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在空间布局、材料结构、立面造型、装饰艺术等方面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发掘朱村传统民居的文化基因、提取建筑特征元素,结合传统营造技艺,提出针对朱村传统民居建筑修复方法;基于《临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心、三线、六片”的保护框架,提出朱村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地景化建筑通过水平延展的形体对城市基面进行自然化重构,积极地参与到城市景观的营造中。本文通过三个实际的设计案例,分析了地景化建筑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营造的设计策略,揭示出地景化建筑在城市、景观和建筑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环境和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乡村建筑更新过程中存在的地域文化特征消失、资源能源消耗高、传统营造技艺的延续以及新建筑技术的推广限制等问题,坚持乡村建筑的在地建造特性,尝试提出乡村建筑的更新策略、适应性技术研究,并运用于建筑工程改造实践,以期为乡村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建筑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谦恭,经过千百年地锤炼,形成了"在地"的适应性技术体系,并将其有机地植入环境之中,融合自然之"道",这是传统建筑的智慧所在,也是当今倡导的绿色建筑的初始形式。建筑可看成是自然的有机构成,亦是自然的再生装置。对人而言,也可以把建筑看成是第二自然,它在自然中被唤醒,是自然风景的构成要素,属于自然。建筑从无到有,是在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作用下,依托技术和材料的建构,营造起与环境相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